葛慶生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情感,發展個性品質;強調以學得直接經驗為主,從生活中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因此應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標,以豐厚的地域文化和豐富的社區資源為依托來更好地切入綜合實踐活動這個有機整體。
【關鍵詞】綜合實踐 開設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189-02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是以活動開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但在具體操作中,透過我校看其他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的設計及其運作情況,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認識上存在誤區。
盡管我們認識到綜合實踐課在素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試不考綜合實踐課程,怕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影響學科課程”這種應試心態的制約,造成對綜合實踐課的開設流于形式而失去實質的內涵,綜合實踐課被畸變為:(1)創辦特色學校的工具;(2)拿資金獎牌的數字游戲; (3)學科課的延續和加深;(4)自由式的課外活動等。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2.現實和時代的呼喚。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然而,農村小學所處的社區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在這種情況下若把學生禁錮在狹小的課堂,對學生的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教育教學的設備設施十分薄弱,嚴重地制約著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因而造成了開設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缺乏精心的組織與策劃,缺乏有目的系統訓練,可謂有其形而無其質,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縮小城鄉差別,更談不上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如何通過開設綜合實踐課來提高農村小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已成為目前農村小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3.重結果還是重過程。
教師在長期的學科課程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適應學科教學需要的思維定勢和教學模式,一時很難適應實踐課教學的要求,加之綜合實踐課尚處于實驗、摸索階段,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綜合實踐課教學即“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主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對學生個性的摧殘。 綜合實踐課強調的是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取新知的體驗。這就意味著師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
通過我校近年來的探索和嘗試,我們認為:
1.綜合實踐課是原活動課程的進一步深化與發展,它包括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服務、勞動技術教育等。
2.綜合實踐課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綜合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身心體驗,從而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以“ 中學”為核心的教育思想認為的那樣:“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做”,充分體現“實踐中體驗,體驗中發展”。
3.綜合實踐課是一種新的課程論,它不同于以知識為中心的分科課程,又不同于結構化、知識化的綜合課程,也不同于分科化的實踐課程,它具有多元性、發展性、靈活性、開放性、創新性、實踐性、整合性和全程性等明顯特征。
4.綜合實踐課著重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了解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社會服務和探索活動的一些常識,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利用和創新能力,塑造完美人格,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自我的責任感等。
5.通過開設綜合實踐課,組織學生開展體驗式、問題解決式、主題研究式學習活動,并充分利用和開發我校及周邊社區的課程資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通過自主學習和協作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使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調查、歸納及發表和討論等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以及養成積極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態度。
綜合實踐活動課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確立,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課程形態的誕生,更重要的是標志著現代新課程觀念的形成,我們的研究、實驗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我們深信,只要以開放的先進的教育思想來進行課程改革實驗,它定會展現獨特的魅力,取得豐碩的成果。同時這樣一門全新的課程,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教學方法,盡快適應新課程,以滿足新時期下一步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