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琪琪
摘 要: “立德樹人”是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務,也是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將“立德樹人”一以貫之地作為其本質要求和立身之本之所在。醫學救死扶傷的職業性,決定了醫學教育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積極探究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路徑和有效機制,對于醫學高等院校深化人才培養改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質量醫藥衛生人才發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價值。
關鍵詞: 立德樹人 醫學院校 育人路徑 有效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首次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從根本上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講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標志著“立德樹人”由理論上的確立提出到實踐上的貫徹落實的深化推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生是我國未來醫務戰線的中流砥柱,是我國醫務事業的明天,關系著國人的生命健康水平,更關乎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踐落實和健康中國夢的有力實現。醫學院校肩負著培養醫學專門人才和維護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當今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對高等醫學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積極探究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路徑和有效機制,對于醫學高等院校深化人才培養改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質量醫藥衛生人才發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價值。
一、立何德、樹何人:厘清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
立德樹人的思想淵源,可作追古溯源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立德”,即樹立德業,其思想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被視為人生的“三不朽”追求,其中,“立德”居首,為“立功、立言”的前提、基礎。“樹人”,即培養人才,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管子·權修》載明:“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意為培養人才乃治國安邦、功在千秋的偉業。“德”無法自然孕育而生,而需“立”,“立”有培養、修養、踐行之意;“人”無法自發成才,而需“樹”,“樹”有培養、造就之意。“立德”與“樹人”兩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互相統攝。“立德”以“樹人”為宗旨,“樹人”以“立德”為前提。離開“立德”談“樹人”,就會偏離正道,“樹”不好“人”;離開“樹人”談“立德”,則會流于形式,“立”不好“德”。正所謂“立德為先,樹人為要”,意指高校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時,既要“輔學生成才”,進行思維訓練和知識技能培養,進行外化“才育”;又要“導學生成長”,引導學生培育道德修養,積極進行內化“德育”。其中,“德育”相對“才育”而言,處于基礎地位,“德育”對“才育”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立德樹人”是新形勢下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強調“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建工作會議上做出重要指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3]在新時期新時代,我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抓住了教育的本質要求,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又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4]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在理論上對新時期“德”的內涵的明確,又是在實踐上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心工作的指明。具體地講,新時期新時代所要立的“德”,就是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樹的“人”,就是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期新時代下,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在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全方位、各環節積極弘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和經典表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不確定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6]醫學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后備人才和生力軍,關乎人民生命健康和未來衛生醫療事業健康發展水平,對其在大學時期這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形成的關鍵時期,積極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培育和踐行,顯得尤為重要。在醫學生學醫問道的大學生涯中,在高校全過程、全方位、全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立德樹人”生動實踐中,積極幫助大學生重建精神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評判標準,引導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實為新時期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所在。
二、何以立德、以何樹人:探究立德樹人的育人路徑
“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7]。積極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以發展問題為重要導向,強化高校黨委統一領導,創新工作方法,把制度育人、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優化、優勢互補,增強立德樹人的整體效應,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創造良好的環境。
(一)“立德樹人”的頂層設計:制度育人
立德樹人,作為我國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其由理論到實踐的落地生花,必須注重運用制度這一重要資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實踐大學的各項制度。高校必須將“立德樹人”在頂層設計層面予以高度重視,貫穿高等教育及改革始終,以此為基礎進行人才培養。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設計,通過政策、規章、文件等制度層面促進立德樹人育人實踐途徑的有效開展。“制度”(Institution),又稱建制,是社會科學里面的概念。用社會科學的角度理解,制度泛指以規則或運作模式,規范個體行動的一種社會結構。這些規則蘊含著社會的價值,其運行表彰著一個社會的秩序。“制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在特定社會范圍內統一的、調節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一系列習慣、道德、法律、戒律、規章等的總和。所謂“高校制度育人”中的“制度”,就是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各類制度規范體系,它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追求,對學生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取向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它是協調高校大學生人與人之間關系,調節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行為規范,賦予學生成長以一種行為規范、行為矯正、價值導向等功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制度育人就是把大學的制度作為育人的資源、載體和手段,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行為,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品質的形成,用良好的制度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伴隨著我國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和發展的深化,醫學事業面臨諸多挑戰,醫患關系矛盾愈益加劇,醫療生態環境令人擔憂,醫學院校加強立德樹人的制度育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醫德教育作為學校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是凸顯醫德教育在醫學生職業教育中的價值引導、行為矯正作用,塑造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救死扶傷的仁愛之心愈益重要。
(二)“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課程育人
“課程育人”,又稱理論育人,是指以課堂、課程、課本等理論教育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識的傳授,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育,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課程(理論)育人是立德樹人的前提,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路徑。思想政治理論課既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課堂,又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哲學社會科學等其他課程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醫學院校更要注重發揮課程育人在“立德樹人”中的說服力和影響力,緊緊圍繞醫學生的現實問題進行理論教育。充分挖掘醫學院校的醫學課程教育優勢,凸顯醫學專業特色,積極融入醫德教育和道德職業觀教育,結合課堂上的醫學專業理論知識,積極開展課外醫學專業教育。
(三)“立德樹人”的基本途徑:實踐育人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徑之一。習總書記講:“我們的學習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書本學習,又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又要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實踐知識的學習。”[8]“立德樹人”既要有嚴謹的課堂理論教育,又要有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要求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醫學專業和醫務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實踐育人在醫學教育和醫學生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醫學院校肩負著培養醫學專門人才的重任,醫學生專業素養的塑造和職業道德的培養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切身利益和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水平。救死扶傷的職業特點要求醫生必須具有精湛的專業技能,專業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嚴格的臨床實踐教學,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仁愛之心的塑造,更離不開社會實踐的大課堂。因此,注重依靠和發揮實踐育人在醫學院校的重要育人功能和作用,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和使命,顯得尤為重要。
(四)“立德樹人”的隱性途徑:文化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師大師生座談會上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9]積極利用校園文化,對大學生進行“以文育人”的滲透式教育,已為公認的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一個隱性教育途徑。文化育人不同于課程育人與實踐育人,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文化育人主要有校園精神文化育人、環境(物質)文化育人、制度文化育人三種方式,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環境(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環境(物質)文化的中介。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大學校園文化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是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同時,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因子,承載著學生的德行成長,既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基礎,又是高校立德育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陣地和重要載體。因此,高校應通過加強學生活動頂層設計,以“學校活動品牌化、項目化,系部活動專業化、特色化,班團活動個性化、大眾化”為原則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提升活動品位,樹立活動品牌,傳遞正能量,將立德樹人的育人教育融入諸多校園文化品牌項目之中。醫學院校更是可以結合醫學專業文化特色,積極開展諸如“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急救知識宣傳普及”、“防艾、禁毒主題宣傳、“志愿服務”、“無償獻血”等醫學特色教育實踐活動,特別通過“遺體捐獻”類的醫學生命實踐教育文化活動,引導學生追思為推動醫學教育事業發展而獻身的無言良師,向生命致敬,時刻牢記醫學生救死扶傷的醫者使命。
三、落實保障機制:構建“立德樹人”的有效機制
立德樹人”既是一項系統工程,又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大處著眼、整體把握,積極構建立德樹人的有效機制,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保障。“立德樹人”的有效機制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政齊抓共管的專兼職隊伍相結合、全校緊密配合及學生自我教育的“三位一體”育人主導機制。其中,校黨委是立德樹人的領導核心,學校專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立德樹人的中堅力量,教師是立德樹人的主導力量,學生是立德樹人的主體力量。二是建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相結合的內部整合機制。“三育人”一方面體現了教書、管理、服務育人的內在統一性。另一方面體現了育人的全覆蓋性,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是建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外部協同機制。其中,學校教育在外部協同機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同時又起著連接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紐帶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 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N].人民日報,2014-12-30(01).
[4]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評論版),2015-08-26.
[5][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172.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3.
[8]習近平.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依靠學習和實踐走向未來[N].人民日報,2013-03-10(01).
[9]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www.xinhuanet,201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