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澤
摘 要:航空專用測試設備的計量,是以所有產品符合技術要求為前提,在產品的研發、生產中,用設備完成質量的控制與計量,并優化管理。其管理有別于其他儀器的管理方式,需使用專業的技巧與方法,且它的管理已經形成基本的管理模式,高效完成管理工作。
關鍵詞:專用測試設備;計量管理;管理模式
引言:航空專用設備的管理,是在設備使用中調整其規程,管理設備的使用,其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在設計上存在不足、技術更新不及時、標準有待確定等,基于這些問題,必須優化管理模式的構建,用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與質量,讓管理工作有序進行。
一、航空專用測試設備計量的管理現狀
(一)現狀
專用測試設備完成評定后,使用單位會把它加入到管理體系內,建立專屬檔案,根據設備的使用情況,編制設備的計量標準,用管理模式管理,而其管理的內容與測試設備的管理一致,所以它管理開始的標志是設備正式交給使用單位后,在設備使用周期內完成管理,不會參考前期管理的內容。設備的具體檢定中,是按照規范操作,規范的內容由研制人員編制,計量人員參與的機會較小,而由于研制人員對計量工作的了解局限于某幾個方面,不甚了解,在計量的規程編寫中,可能有部分內容不符合規范。另一些設備因為不確定設計渠道,無法編寫規程,使檢定工作停滯[1]。
(二)原因
1.部分設計存在不足
一些專用設備的檢定中,因缺少標準的端口,以及可測試點,計量人員無法對其進行準確計量。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研制人員制作設備時,缺少可以參照的技術依據,而對于設備計量的不足,研制人員也未進行前期考慮,同時,因為客觀因素的影響,計量人員只有少部分機會參與設計,很難對設備的計量性能給出綜合評價,增加了設備實際計量的難度。
2.技術發展落后于研發
此處提到的技術是管理與計量使用的技術,而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設計某個型號設備時,計量師未參與工作,計量的前期保證沒有落實,且在設定型號并把方案上交后,計量要求未在同一時間提出。由此,設備投入使用后,其裝置的管理規程中,計量部分有少量缺失。
3.無明確的校準手段
我國航空的部分技術并不十分先進,一些設備與技術需從國外引入,航空專用測試技術就是其中一類設備。航空專用測試設備是根據裝機成品性能參數所研制的一類設備,這類設備并無明確的校準手段與計量規范,且該類設備技術復雜、需用多個參數調整的設備,若不規范該類設備的校準手段,將很難保證設備性能的穩定可靠。
二、航空專用設備計量的管理模式
基于上述內容,我們需優化航空專用設備計量管理模式的設計,把制度作為標準,待確定管理制度后,改正管理中的錯誤。
(一)明確職責與管理內容
確定各部分與部門人員在設備設計、制作到使用階段各自的工作內容與承擔的責任,以及每個階段計量管理需完成哪些工作,是確定管理模式內容的前提,此外,具體工作中使用的接口也必須明確。計量工作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接口管理不足,引發整體管理不暢,所以在制度中必須明確規定,杜絕這類情況的出現。
(二)明確校準管理的方法與環節
對于設備的校準,必須有明確的方法,包括校準的環節、參與的環節與具體使用的方法,以及在校準中必須滿足哪些條件。因為專用測試設備沒有特定的標準,無法確定它的計量溯源系統,對此,完成校驗工作中,需根據某一型號設備運行的特點,制定校準規范,與設備一對一,不可用于其他設備的校準,而用于校準的儀器必須追溯到上一級[2]。
(三)早期介入,深度管理
對于專用測試設備的計量管理,計量部門必須在設計階段介入到研制工作中,參與各個階段的管理。即計量管理必須從源頭入手,要求設計人員與計量人員積極交流,以此讓計量人員了解設備有哪些性能,在具體工作中有哪些作用,并在方案最初的設計階段,考慮計量校準的最佳方案,同時,也要優化對現場的管理,基于整個過程的動態變化,實現動態監督,嚴格控制設備校準的周期變化。最后,及時清理已有的檢定規程,對于設備規程的編寫,是由研制人員根據設備的具體運行情況,編寫規程,但部分規程的適用性還有待考證,為解決這一問題,需定期清理不符合要求的規程,收集與之相關的技術文件,分析其是否符合國防工作提出的要求。
(四)把計量管理的責任落實到基層
專用測試設備的使用環境多以基層為主,所以,計量管理責任的劃分是把責任細化,把所有責任落實到基層內,要求基層各項工作的進行必須切實履行職責。具體方案如下:依照單位內部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計量管理方案,并用制度落實,在單位內實施;參與設備方案的評審,分析研制單位提出方案的可行性,確定接口,保證接口選擇的科學、合理,逐一檢測設備的技術指標。同時,設備研制中,也需要思考可以使用的校準方法與技術,待研制工作結束后,可提出相應的校準方案,以此做到對所有指標的計量。
(五)引進校準手段,提高計量保障能力
從國外引進的設備,也要把校準技術引入,只有如此,才能找到設備的溯源渠道,所以,隨著設備的引入,相關的技術資料等也需隨之引入。對于計量保障能力的提升,是從機構的角度分析,包括管理、人員與設備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互為相關,也就是加強管理,保證整個管理環節的受控,并加大對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其專業素養與管理能力,優化設備的采購工作,做到全周期的管理。
結論:優化航空專用測試設備的計量,是基于管理模式與管理現狀,明確責任與工作內容,確定計量界定的標準,用技術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實現設備計量校準的溯源,提高設計水平。由此,可促進我國航空事業向前發展,為航空事業的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張茜.淺析航空維修計量技術管理[J].中國計量,2014(12):39-40.
[2]周曉林,王海艷.航空專用自動化測試設備自動校準的研究[J].中國計量,2013(0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