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原有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城市內濕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導致部分大中城市 “逢雨必澇”,“雨后即旱”,給民眾生活帶來極大影響。推進建設自然寄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實現雨水資源化管理和利用,實現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續發展,已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
1、目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現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原有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城市內濕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另外,在城市開發過程中,大量的硬質鋪裝改變了原有的生態排水體系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時下滲,形成地表徑流,傳統的城市排水體系難以適應強降雨時形成的徑流量洪峰,導致部分大中城市 “逢雨必澇” ,“雨后即旱”,給民眾生活帶來極大影響。積極推進建設自然寄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實現雨水資源化管理和利用,實現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續發展,已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亟需解決的問題。
2、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難點
2.1“綠色海綿體”相對稀缺
在城市化進程中,部分地區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生態效益,填湖造地、侵占生態濕地,破環了原生態水系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綠色海綿體銳減。其次,導致城市海綿體不足的原因是在在市政建設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化不透水性路面,導致徑流系數過大,匯水時間縮短,為城市內澇埋下了隱患。另外,流經城市的河道處于行洪的考慮,大多被硬化,被覆蓋,沿河兩岸可以凈化城市環境和抵抗自然災害的“綠色海綿體”逐步消失,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由此可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保護好自然湖泊、濕地和水塘就是對綠色海綿體最好的保護和利用。
2.2海綿城市建設政策不完善
基于建設“海綿城市”的綠色理念,海綿城市建設處于起步階段,2014年建設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各地海綿城市建設方興未艾,但“海綿城市”建設不能僅靠拿來主義,還必須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的制定適合當地海綿城市建設的政策。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國土資源、城鄉建設、規劃、水利、綠化、城市管理、防汛應急等多部門參與,因此需政府統一規劃協調,出臺完善的政策,以利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推廣和應用。同時,城市規劃、建設等相關部門在進行具體設計時應在施工圖設計審查、建設項目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備案等管理環節加強審查,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目標與指標落實。
2.3社會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缺乏認識
社會公眾對“海綿城市”普遍缺乏認知,城市化建設的前期,人們只顧一味的追求建設速度,舒適性,而忽視了建成區與自然和諧共處。譬如,大面的水泥硬化路面、廣場的出現,使寶貴的雨水未經利用而付之東流,建設之初缺乏考慮如何將雨水資源無害化再利用。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趨利避害。
讓人們可以更加直觀去想象未來城市會像海綿一樣兼收并取,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3、海綿城市建設過的對策
3.1統籌規劃,科學建設“綠色海綿體”
首先要做到低影響開發建設,盡可能的保留天然的湖泊、水塘、濕地以及樹木植被,盡可能維持城市開發建設前后水文特征不變,有效緩解不透水面積增加造成的徑流總量、徑流峰值與徑流污染的增加等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其次,要大力推廣透水性路面的建設,尤其是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設。第三要增加綠化面積,有效增大雨水滲透的面積。總之,建設海綿城市關鍵要科學的建設和保護“綠色海綿體”,讓其充分發揮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調洪能力。
3.2完善相關法律規定,保證海綿城市順利開展
海綿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已出臺鼓勵部分城市試點政策,但缺乏對破壞海綿城市建設依法進行處罰和追究責任的法律法規。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中,最重要的還是國家發揮引導作用,完善相關法律規定。國家首先應該強調各個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根據各個城市不同特點,進行合理的“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有序安排財政資金投入,保證海綿城市建設順利開展。其次,要學習國際上先進理論和理念,構建出“海綿城市”建設總體框架,出臺相關海綿城市建設保護條例,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有法律可依
3.3加大海綿城市知識普及,提高公眾意識
由于我國城市發展過度追求經濟效益,這種情形嚴重限制了城市發展模式和人們的思想,因此在國家完善“海綿城市”法律法規過程中,針對我國群眾對“海綿城市”認識程度低的現狀,要加大知識普及力度,推廣宣傳海綿城市建設成功案例,提高公眾對海綿城市的認知和認同。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建設要以城市建筑、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比如讓城市屋頂“綠”起來,“綠色”屋頂在滯留雨水的同時還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道路、廣場可以采用透水鋪裝,特別是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因此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公眾的參與,普及雨水再利用技術的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劉飛,王巖.海綿城市建設的難點與技術要點探析[J].園林科技,2015(3):1-5.
[2]徐育紅.城市綠地低影響設計與海綿城市建設探析[J].寧夏農林科技,2016(8):16-18.
作者簡介:
周寶雙(1983.12—),男,滿族,籍貫:遼寧沈陽人,東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專業:土木工程,沈陽萬宸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