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二艷
【摘要】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質量公平。如何促進全縣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使中小學校的發展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城市發展相適應,合理規劃和保護中小學校用地,確保學校的標準化建設,需要編制專項規劃指導中小學建設規劃。
【關鍵詞】教育設施;中小學;規劃布局 ;公平;技術分析
中小學布局規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也是一個城市品質、幸福感指數高低的評價因素。編制全域中小學布局規劃旨在優化基礎教育資源布局、改善落后地區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效益,逐步滿足人民群眾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要,實現基礎教育的公平、均衡與和諧發展。適應城市規模的擴大,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及縣域村鎮體系規劃,本著實事求是、分類指導的原則,統籌安排縣域中小學布局,促進中小學的均衡發展。通過對辦學現狀和生源的分析,根據輕重緩急的原則,提出近、遠期的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和實施步驟。
1、南召縣現狀教育設施布局特征
南召縣以山區丘陵為主的地形特點,以至大部分地區人口分布較為分散,不利用學校的規模辦學和集中布局。縣域經濟實力較弱,地方財政困難、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育發展基礎條件薄弱。全域范圍內各鄉鎮經濟發展不平衡,學校布局不均衡,同時近幾年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學生向城區、鎮區轉移,城鎮學生逐年增多,學生城區化率快速增長,城鎮發展與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大班額問題突出。義務教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在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上還存在明顯差距,與人民群眾接受公平而又良好教育的需求還不相適應。
2、規劃編制遵循的基本原則
2.1統籌規劃
按照“五規合一”要求,以城市總體規劃、村鎮體系規劃、近期建設規劃等為依據,確定中小學布局規劃。力求使基礎教育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相統一,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兼顧,區域中小學統籌考慮,城市發展與實際承受能力兼顧,使中小學布局更趨科學合理。
2.2合理布局、分步實施
科學合理地制定好校點布局調整規劃,適度調整規模小、效益差的農村中小學,適當增加城鎮學校和農村幼兒園校點,滿足城鎮化發展和普及學前教育的需要。堅持高標準一次規劃到位,分步有序實施,不搞一刀切,確保學校布局調整穩步扎實推進。
2.3方便學生就學
學校布局調整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做到既要整合教育資源,擴大規模,提高效益,又要注意方便群眾子女就讀。既要相對集中辦學,又要考慮廣大群眾意見。通過布局調整,使學校布局與學齡人口入學要求和全縣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促進教育公平、均衡、協調發展,確保適齡兒童少年都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接受良好教育。
2.4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中小學布局既要立足當前的辦學條件和教育現狀、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滿足當前的教育發展需求,又要根據人口變化趨勢和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以及國家規定的班額要求,充分考慮學校的長遠發展,適度超前,適應社會和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3、規劃編制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在城市總體規劃框架中尋找坐標,綜合自身多種因素同時遵循教育規律,教育設施布局規劃要以政府名義實施,作為城市建設的剛性執行內容。堅持現實與未來,實際與可能的結合,一次規劃、分步實施,上下聯動,整體推進,以實現布局合理、發展均衡、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同時利用GIS強大的地理信息空間分析功能,分析人口空間分布、可達性,同時考慮周圍人口數量及學校容量的關系,現狀學校情況及用地性質影響綜合評價確定選址最優區位和評價指標,對現狀和規劃從空間分布到容量兩方面做出評估,提出布局和改進方案。
4、規劃編制策略思路分析
鑒于南召縣縣域教育設施的實際情況,規劃中運用分類調整和增加動態平衡指標兩個策略進行預測整合。
4. 1分類調整
為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擇校、班額懸殊大、中心城區生均用地偏小、農村地區生均用地偏大等實際問題,切實為中小學生創造一個和諧、優質的教育空間和環境,規劃將學校分為六類:
(1)保留學校:學校班級規模無需擴大;
(2)改建學校:學校班級規模需要擴大;
(3)擴建學校:學校用地規模需要擴大;
(4)遷建學校:服務范圍重疊、布局不合理;
(5)建議整合學校:生源極少、與周邊學校距離較近、無發展潛力。認真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條件適宜;
(6)新建學校:有學位需求的地區。
4. 2適應人口增長流動,增加動態平衡指標
規劃中的中小學適齡人口數量研究以《南召縣村鎮體系規劃》為依據,結合《南召縣總體規劃》,采用增加系數法,即“一個基數,一個系數”,對規劃范圍內規劃期人口的發展進行科學合理地預測,確定學齡人口數量。
一個基數:《南召縣村鎮體系規劃》中確定的各范圍的人口規模測算的生源數量。
一個系數:余地系數。統籌考慮城鄉發展過程中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城鎮化的發展及二胎政策的出臺,人口將非常態增長,生源受到影響。因此在上述“一個基數”預測生源的基礎上適當增加10%左右的預留學位數。
4.3總體思路
規劃以中心城區及其余各鄉鎮的具體情況為出發點,綜合考慮中心城區、各個鄉鎮的實際條件及其相互之間關系,將規劃范圍分為中心城區及14個鄉鎮片區,進行中小學及幼兒園的布局規劃調整和學校、學生數的統籌平衡,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從中心城區、鎮區、村莊三個方面,學校布局的戰略考慮是:農村教學點適當整合,提高辦學效益;鎮區學校適當增容,重在內涵發展,提高辦學水平;中心城區學校要擴容擴張,擴大優質資源,改造薄弱學校,提高辦學質量。
5、規劃主要內容
5.1確定學校的建設規模標準
原則上中心城區和各鄉鎮的中小學、幼兒園采用兩種不同的建設標準。中心城區以教育部頒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學校舍建設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建筑用地容積率和學校其他用地的人均指標要求,制定出生均用地指標。為保證老城區學校建設達到用地基本要求,同時合理指導新城區學校建設,結合城市經濟發展條件以及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分區情況和學校建設的周邊情況,劃分為二類學校,分別為: II類學校(現狀學校,周邊尚未進行改造,可以進行擴展的學校);I類學校(學校進行遷建需要重新選址或在新區目前尚未建設的學校),二個層次劃分的指標體系。各鄉鎮(包括所轄村莊)用地及建筑面積指標依據《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2008)》確定
5.2縣域基礎教育規劃
(1)因地制宜
在統籌規劃布局的過程中,應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根據南召地形、人口、經濟和原有學校的設置與質量等實際情況,認真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在一些條件適宜、成熟的地區可以適當整合,邊遠山區、交通不便地區、中心村輻射范圍外的地區應保留教學點,新建擴建的小學服務半徑以1.5-2.5公里為宜。丘陵平原地區小學集中布局,恢復、擴建小學的服務半徑一般應為2-3公里。
(2)分類指導
小學低年級學生原則上就近在教學點和小學就讀,高年級學生可到中心村小學(村聯辦小學)或者鎮區小學就讀。
對基礎設施薄弱、辦學規模小、生源少、辦學效益差的學校,結合“農村中小學調整標準”,充分爭取群眾意見,進行綜合考慮,建議整合;對布點合理、基礎設施好、發展具有一定潛力、教育質量較高、群眾反映較好的學校,擴大辦學規模,或將其他學校并入其中。通過布局調整,要達到改造薄弱學校,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3)分步實施
按照“規劃一步到位、工程逐步實施”的原則,布局規劃任務分階段、分年度、分步驟實施。近期完善教育資源的配置,完成學校的改薄計劃。遠期重點建設完全小學,適度整合教學點,預留學校擴建用地。
5.3中心城區教育設施布局
(1)初中
使用正六邊形對規劃初中學校進行半徑分析,按照1000米半徑進行劃分,基本實現規劃范圍內覆蓋無盲區。
(2)小學
結合現狀學校位置,合理規劃新建學校,按照500服務半徑,實現居住區域全覆蓋。規劃運用網絡分析的最短距離分析方法對小學服務范圍進行劃分。假設理想狀態下生源在空間上均勻分布,使用正六邊形劃分中心城區用地對生源進行抽線處理,得出理想狀態下的小學分布。以中心城區路網、現狀學校及已有建設意向的學校位置為基礎,以小學500米的服務半徑作為阻力值輸入屬性數據,利用網絡分析消除服務范圍之間的相互重疊,得到有效服務范圍。結合現狀用地和居住區分布,核算每個小學的服務容量,包括學校的規模和服務的人口。實現服務范圍和學??臻g的服務連接。
(3)幼兒園
規劃不對幼兒園進行詳細布點規劃,只確定每個居住片區內幼兒園總人數,班數及用地控制規模,幼兒園的具體位置和規模,由當地規劃審批部門在具體地塊方案審批過程中控制。
6、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1)提高認識,統一思想
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規劃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規劃之一,要強化規劃的引導功能,高度重視規劃在統一思想、明確方向、促進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堅持把教育納入區域戰略發展重點和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之中,確保教育優先發展。
(2)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要堅持政府對教育的主渠道投入,縣級各部門要依法落實各項教育投入政策,有效整合各部門教育專項資金,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助學,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布局保留學校的新、改擴建投入,重點加強寄宿制學校和標準化學校建設,著力改善保留學校以及偏遠山區初小和教學點的辦學條件,保證教育教學需要,實現標準化辦學。
(3)加強部門間協調,認真落實各部門職責
協調各鄉鎮、各部門進行方案編制及組織實施工作。發改部門要把中小學區域布局調整確定的重點設施項目納入年度計劃。財政部門要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區域布局調整重點項目建設專項資金的籌集和管理。規劃部門在城鄉建設開發全過程中,要足額預留教育配套用地。
(4)建立項目監督機制
把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列為重點監督工作,與相關鄉鎮、部門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納入領導任期目標,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重要依據,逐級落實責任。各鄉鎮、各部門要按照批準的規劃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確保目標按期完成。
參考文獻:
[1]郭清揚,趙丹.中小學布局調整和教學點建設研究[D].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王雪涓.中小學布局規劃的探討——以浙江省金華市為例[J].小城鎮建設.2007(6);
[3]岳小琴、黃明華.縣城中小學教育設施規劃指標探討[J].規劃師.2012(11);
[4]萬昆.基礎教育設施布局規劃制度實施探討[J].規劃師.2011(02);
[5]李湉、董灝、杜寶東.基于新用地分類標準下城市總體規劃階段中小學設施布局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