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清代常州文人對蘇軾的接受

2018-05-14 17:42:31譚坤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清代

譚坤

摘 要:清代常州文人接受蘇軾詩學精神的滋養(yǎng)和人格風范的熏陶,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在東坡生辰、忌日,舉行祭祀活動;二是涵泳東坡詩歌,步武東坡詩韻;三是吟詠東坡遺跡,仰慕東坡人格風范;四是研究東坡詩歌,傳承東坡詩學精神。清代常州形成了文人自覺接受東坡詩學精神的文學傳統(tǒng)。

關鍵詞:常州文人;蘇軾;文學接受;清代

中圖分類號:1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1-0032-07

西方現(xiàn)代文學接受理論認為,文學作品的含義遠遠超出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同時代的讀者在閱讀作品時獲得不同的啟示,對作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從而賦予作品一種文學史的意義。“文學的歷史是一種審美接受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具有接受能力的讀者、善于思考的批評家和不斷創(chuàng)作的作者對文學文本的實現(xiàn)中發(fā)生的。”[1]2“文學的歷史并不取決于對既定‘文學事實的組織整理,而是取決于由讀者對文學作品的不斷體驗。”[1]1根據(jù)西方接受文學理論觀念,考察蘇軾對清代常州地域文學的影響,也就是清代常州文人是如何接受蘇軾的詩學精神,是一種獨特的文學現(xiàn)象。

蘇軾終老常州,可以說是常州人文精神淵源之一。蘇軾的道德文章,為常州文脈延續(xù)注入鮮活的生機,成為季札之后又一座人文豐碑,留給常州極其珍貴的人文資源。千百年來,常州人民一直緬懷東坡先生,建東坡祠、東坡書院、艤舟亭和東坡公園,保護東坡遺跡,傳承東坡人文精神。清代常州文人通過各種方式祭祀蘇軾,以表達一種崇敬之情,舉辦詩社,吟詠、唱和、研究東坡詩歌,自覺接受東坡詩學精神的滋養(yǎng)和人格風范的熏染,造就了清代常州詩學的輝煌。

一、舉行東坡生辰、忌日的祭祀轟動,成為清代常州文人紀念東坡先生的一種傳統(tǒng)

清代常州文人以各種形式紀念蘇軾,每逢東坡生辰、忌日,常州文人相邀聚會,舉峨嵋詩社,心香一瓣獻祭于東坡英靈之前,祭祀東坡先生,代代相傳,已經(jīng)形成一種傳統(tǒng)。趙懷玉《蘇文忠公洗硯池》詩注云:“鄉(xiāng)先輩嘗以七月二十八日先生忌辰,舉詩社曰峨嵋社。”[2]詩卷八這類祭祀活動在清代常州文人詩文集中記載非常多,不勝枚舉。

康熙四十年(1701)七月二十八日,正值東坡逝世六百周年,常州著名詩人徐永宣與同籍詩人陳煉、胡香昊、莊天錦、董大倫等以“眉”“山”二字為韻,共同作詩,以致思慕之情。徐永宣作《宋建中靖國辛巳七月二十八日為東坡先生騎箕之辰,先生乞居常州卒于孫氏寓館,其地去余家不數(shù)十步,舊跡猶存,歲值辛巳去先生六百年矣,感今追昔,邀同學諸子于是日肇祀先生,用眉山二字成詩二章,致敬思慕之意云》兩首詩,其一云:“鎩羽南遷月下枝,文殊問疾倍支離。夢縈竹屋風前樹,心繞觚棱雨后葵。已分孤臣傷骨鯁,何禁眾女嫉娥眉。憐才只有宣仁語,千載追思五夜悲。”其二云:“白云深處碧波環(huán),詩讖無端落此間。回首古橋衰柳斷,傷心小院野花殷。魂歸月黑疑儋耳,鶻沒天低憶故山。直接岷江溪水是,瓣香裊裊淚潺潺。”[3]卷四詩中為東坡因正直誠懇遭人嫉恨而鳴不平,心香一瓣致祭東坡,表達對東坡先生殷殷之情。

乾隆四十六年(1781),山人羅聘畫了一幅東坡先生畫像贈送“毗陵七子”之一的趙懷玉,此后,味辛先生幾十年如一,出入必隨身攜帶東坡畫像。嘉慶十五年(1810)十二月十九日,趙懷玉作《往在京師羅山人聘畫東坡先生像贈余,出入攜之垂二十載,人皆以為與余相肖,但差肥耳,山齋無事因題一詩》,詩云:“公年六十六,我今六十四。公名久炳穹壤間,我疾不稱而沒世。公髯絕倫軼群姿,我苦捻斷徒吟詩。由來戰(zhàn)勝癯者肥,弗如公處或在斯。旁觀何事費猜度,虎賁中郎亦不惡。瓣香清酒歲寒時(歲以公之生日祀公),往往兩人成對酌。”[2]詩卷二十六趙懷玉每到東坡生日就要祭祀東坡,有時召集同人,有時獨自一人,表達詩人對東坡的仰慕之情。翻開《亦有生齋集》,趙懷玉為祭祀蘇軾生日創(chuàng)作16首詩歌,如《辛丑十二月同人集翁洗馬蘇齋是日為東坡生日用斜川集大人生日韻五首》(七卷)、《十二月十九日翁學士招同羅山人伊比部方明經(jīng)金秀才集蘇齋修東坡生日之祀上遡景祐丙子蓋七百六十一年矣》(十五卷)、《是晚洪大復以東坡生日招同人集卷施閣歸而作歌》(十五卷)、《雪中集蘇齋作東坡生日用東坡雪后書北臺壁韻》(十六卷)、《東坡生日集芥室銷寒之集于是止矣因紀以詩》(十八卷)、《蘇文忠公生日同人集芥室用東坡八首韻》(十八卷)、《十二月十八日雪后攜東坡先生像過莊徴君春覺軒豫修生日之祀》(二十四卷)、《十九日祀東坡先生于施有堂》(二十四卷)、《十二月十八日大雪十九日招同人集近林精舍修東坡生日之祀即和東坡病中大雪用虢令趙薦詩韻》(二十九卷)、《十二月十九日設東坡生日之祭于寢室循歲例也》(三十二卷)、《立春日修東坡先生生日之祀》(三十二卷)等。

嘉慶元年(1796)十二月十九日,蘇軾生日,翁方綱在蘇齋宴請友人,祭祀蘇東坡誕辰761周年,趙懷玉作《十二月十九日翁學士招同羅山人伊比部方明經(jīng)金秀才集蘇齋修東坡生日之祀上遡景祐丙子蓋七百六十一年矣》,詩云:

瓣香重為坡仙設,雪后蘇齋曙色澄。入古須眉同魯直,步塵翰墨有吳興(齋中并懸山谷像。是日,觀公偃雪屏贊及雪松天冠山詩真跡)。圖成濃淡俱臻妙,詩和尖叉或未能(學士有蘇齋三圖。是日,學士詩先成,即和《雪后題北臺壁》韻)。七百六十長不朽,壽公何止比川增。[2]詩卷十五

就在同一天,洪亮吉也在自己的寓所卷施閣宴請同人祭祀蘇軾,同鄉(xiāng)好友趙懷玉自然也在被邀請行列,趙懷玉作《是晚洪大復以東坡生日招同人集卷施閣歸而作歌》,詩云:

朝從蘇齋歸,暮過卷施閣。卷施閣比蘇齋幽,竹樹無多具邱壑。就中特祀玉局翁,再拜焚香奠籩爵。祭余飲福各傾醪,戶則分曹盞交錯。或猶尚論示抑揚,或竟凝神游寂寞。是時雪后夜色明,斜月添輝映簾箔。室溫頗畏獸炭偪,氣盛欲謝狐裘著。忽然窗紙鳴不休,萬竅怒號風競作。恍如置我江湖邊,兀兀孤舟不能泊。得非感格靈之來,風馬云旗蔽寥廓。翁生丙子今丙辰,屈指天干符歲籥。遙遙七百六十年,壽世聲聞久彌爍。文章尤賴忠義傳,自命故應高所托。吾儕行樂無遠謀,但向生前計杯酌。須臾風定酒亦闌,燈火歸人驚倦鵲。[2]詩卷十五

乾隆四十七(1782),洪亮吉在陜西巡撫畢沅幕府,參與畢沅祭祀東坡活動。洪亮吉作《消寒四集十二月十九日為東坡先生生日同人集終南仙館設祀并題陳洪綬所畫笠屐象后》,詩云:“誰攜玉局堂前酒,七百年來為公壽。中丞愛公才似公,邀客設祀高齋中。高齋玲玲戛檐鐸,壽公無詩公不樂。公生于蜀卒于吳,吾鄉(xiāng)一樓還號蘇。人傳樹古樓亦古,公昔撤瑟予懸弧。童年學句殊清瘦,詩法從公夢中授。樓前溪水百尺流,公前艤舟予放舟。憶公登金山,謁公入黃樓。十年三度祀公處,略識清潁兼杭州。平生憂樂誰能悉?畫里蒼然見須發(fā)。公也何心詠蟄龍,天乎賦命遭磨蝎。世人雖知公,未若公自許。東京黨錮范孟博,北海奇人孔文舉。無端住世厭世名,飄然上天作列星。衣裳怪底切云霧,雙屐一笠浮空青。我于公舊公宜識,陽羨書生住溪北。公思陽羨我思鄉(xiāng),江岸田荒歸不得。瓣香到公應已知,天上樂或忘年時。烏臺舊案公莫思,紫府且復吟新詩。”[4]詩集卷四

“吾鄉(xiāng)一樓還號蘇”句下有原注:“外家舊宅有東坡先生撤瑟之所,歲嘗以此日祀先生于樓上。”在東坡仙逝之處祭祀東坡先生,更具有紀念意義,表現(xiàn)洪亮吉對東坡先生的敬仰之情。嘉慶元年(1796),洪亮吉在卷施閣宴請同人祭祀東坡,作《十二月十九日卷施閣招同人祀蘇文忠公即席賦一章并遙諸人同作》,詩云:“七百年來彈指過,又隨裙屐壽東坡。生天至竟誰能免,傳世如公庶不磨。香篆裊時詩思入,風簾開處雪花多。狂飲痛飲君休惜,不見勞人鬢已皤。”[4]詩集卷十七嘉慶六年(1801),洪亮吉作《臘月十九日卷施閣邀同人為宋蘇文忠公生日設祀作》,詩云:“東坡謫南海,我謫西海頭。東坡更三歲,尚未離儋州。我頃荷戈來,僅止三月留。我歸正值黃流漲,海外奇花未全放。天山六月汗不流,冰雪千層萬層障。朅來半載荒江沚,一念感恩先欲死。江田時陸復時沉,自嘆浮生亦如此。年殘百事如蝟毛,歲未全稔民仍勞。憶公更憶初度日,置酒還復邀朋曹。初陽離離開竹屋,黃白種梅香乍馥。遠行萬里今甫歸,濯足卷施一隅谷。君不見坐中七客鬢皆斑,難得人間歲亦閑。同獻樽前一杯酒,祝公生日我生還。”[5]詩集卷四洪亮吉因上書言時政獲罪,被嘉慶皇帝戍發(fā)伊犁,投荒萬里,遇赦生還。因此,在祭祀東坡生日之時,感慨良多,東坡被貶海南三年始放回,他在伊犁僅僅呆了三個月就回來了,真是很幸運的了。他寫作此詩,一是祭祀東坡生日,一是慶幸自己生還故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東坡先生的生辰、忌日的祭祀活動,是清代常州文人的群體行為,而且代代相傳,相沿成例,形成常州文人紀念東坡先生的悠久傳統(tǒng)。

二、涵泳東坡詩歌,步武東坡詩韻,是清代常州文人接受東坡詩歌熏陶的主要渠道

清代常州詩人景仰東坡先生,涵泳東坡詩歌,喜歡唱和東坡詩韻,以這種方式接受東坡詩歌的熏陶。清代常州詩人趙翼、錢維喬、趙懷玉等眾多詩人以東坡詩歌為宗,涵泳東坡詩歌,用東坡詩歌原韻彼此唱和,深受東坡詩學精神的影響。

《甌北集》有一首《讀東坡詩》可為代表,詩云:“我讀東坡詩,十首九懷歸。至竟八州督,因循未拂衣。晚遭瘴海行,徒飽毒手威。若早奉身去,或免蹈禍機。始知勇退難,達人貴知幾。”[6]918趙翼為東坡未能及早抽身而退,以致晚年一再遠竄煙瘴之地而深感惋惜,對東坡晚年徒遭宵小之流陷害深表同情,他也深知宦海險惡,急流勇退實屬不易,又有誰能夠做到是見微知幾?一唱三嘆,情見乎辭,令人感動。

錢維喬喜愛東坡詩歌,常年隨身攜帶東坡詩集,涵泳沉潛,反復研讀。他的《讀蘇詩》云:“先生玉局翁,一笑偶墮地。托身齊人網(wǎng),乃亦思用世。其言稍稍售,已觸蓬垢忌。遂屈廊廟才,轉徙州郡置。慈為捍災患,嚴或繩法制。惜哉救時略,所至輒小試。何止兩蒞杭,尸祝澤永施。熙寧本中主,大用良有意。憐才逮宮禁,猶動身后涕。如何阻讒邪,國是遂陵替。仁宗遺兩相,皆以黨錮棄。雖全賈誼身,竟遂范滂志。維公有詩篇,亦本忠孝寄。竄逐萬死間,能無不平氣。山川助光焰,物類恣游戲。千秋白日朗,薄蝕豈能蔽。喜公愛吾鄉(xiāng),曾為買田計。終焉騎箕夕,精爽長此被。艤舟感遺躅,洗硯沐余漬(艤舟亭、洗硯池皆公遺跡,在吾郡)。一編在拜陳,倘許通夢寐。”[7]卷六詩中對東坡一生遭際進行高度概括,高度稱贊他勤政愛民、澤被后人的功德,也為東坡遭受小人誹謗鳴不平,深信東坡精神如朗朗白日,光芒照耀千秋萬代,小人的誹謗就如同薄蝕一般只是暫時的。錢維喬《竹初詩鈔》保存諸多模仿、和韻東坡詩作,如《仿東坡歲暮鄉(xiāng)俗三首》(《竹初詩鈔》卷五)、《用東坡聞子由瘦韻寄大兄》(卷六)、《余自少好參同家言,每與大兄言之,未首肯也。舟中偶閱東坡詩,言子由少曠達,天資近道,又得至人養(yǎng)生長年之訣,因亦竊聞一二,余愧聞望不逮子由,顧所好略有同者,因用集中初別子由韻作詩一首,既以示兄,亦用自勉云》(卷六)等。錢維喬涵泳、仿效東坡詩歌以及用東坡原韻作詩,學習東坡詩歌,其詩歌創(chuàng)作深受東坡的影響。

趙懷玉《亦有生齋集》中保存大量唱和東坡詩韻的詩歌,如《叢桂軒梅樹下小飲用東坡松風亭下梅花盛開韻同楊秀才作》(卷一)、《金山寺觀東坡玉帶用東坡以玉帶施元長老元以衲裙相報韻》(卷九)、《雪中集蘇齋作東坡生日用東坡雪后書北臺壁韻》(卷十六)、《蘇文忠公生日同人集芥室用東坡八首韻》(卷十八)、《前詩意有未盡再用東坡上巳日與二三子攜酒出游韻》(卷二十六)、《江郎中招集桃花庵用東坡贈惠山僧惠表韻》(卷二十六)等。

蘇軾《雪后題北臺壁》與《謝人見和前篇》詩篇用“尖”“叉”字為韻,是用險韻的著例,因此“尖叉”成為險韻的代稱。趙懷玉有《雪中集蘇齋作東坡生日用東坡雪后書北臺壁韻》,其中有“好步東坡北臺韻,分題呵徹兔豪尖”“酒罷漸看晴色上,沖泥歸辨路三叉”詩句。黃景仁《次韋進士書城見贈移居四首原韻奉酬》詩云:“有床眠曲尺,無雪賦尖叉。”[8]337顯然也是受到蘇軾的影響。

清代常州詩人涵泳東坡詩歌、步武東坡詩韻,是他們自覺接受東坡詩歌熏陶的主要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與東坡進行精神層面的對話。

三、吟詠東坡遺跡,仰慕東坡人格風范,是清代常州文人致意東坡特有的情感方式

自宋以來,常州保存了與東坡有關的諸多歷史遺跡,如蘇文忠公祠、洗硯池、東坡書院、艤舟亭、藤花舊館、香海棠等。這些都是清代常州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東坡遺跡激發(fā)詩人創(chuàng)作靈感,他們借此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并以此表達他們對東坡先生的景仰之情,寄托一種獨特深沉的情懷。

據(jù)《武陽志余》記載,在蘇東坡終老之地顧塘橋孫氏館,有一棵香海棠,相傳是東坡親手種植的。“毗陵六逸”之一的詩人胡香昊,作《悼香海棠歌》,是一篇詠東坡香海棠的詩歌。詩曰:“硯池旁有蜀花鮮,四十年前復紫綿。坡公在時花不見,坡公去后花嫣然。昔公居常始仲夏,尻輿已向初秋駕。”[9]卷一詩前有小序云:“在硯池旁,康熙初尚存,為鄰家灶火偪根而死。”詩人為香海棠被灶火偪根而死深感惋惜,悼念香海棠,其實是紀念東坡先生。

《甌北集》中趙翼有兩首詠洗硯池的詩《東坡洗硯池歌》《后東坡洗硯池歌》。《東坡洗硯池歌》前有小序,序云:“吾郡顧塘橋蔣氏宅,有石池一,形似槽,長三尺許,深半之,相傳為東坡洗硯池。……然則顧塘橋宅乃公晚歲所居,此池亦即養(yǎng)疾一二月中所用也。今蔣氏宅,相傳即當日孫氏故址。池幸無恙,名賢遺跡,良可寶也,爰作歌記之。”詩有云:“噫嘻乎!身行萬里半天下,晚就吾鄉(xiāng)來羽化,遺此石池湛不瀉。似與此邦之人獨結翰墨緣,風雅千年相枕藉。”[6]7-8《后東坡洗硯池歌》前亦有小序,序云:“東坡洗硯池舊在吾鄉(xiāng)顧塘橋蔣氏宅,余少時嘗作歌。今自黔歸,則池已移出城東之萬壽亭下,映以花石竹木,為游覽勝地。蓋因翠華南幸,鄉(xiāng)之人欲借公名跡邀睿賞。上特賜‘玉局風流匾額并古詩一章,從此坡仙手澤益流傳不朽矣。乃再作歌,以志盛事。”詩有云:“即今更閱七百年,異代又結圣主緣。翠華到此重手澤,奎章高詠懷名賢。頓覺盆池五斗水,再涌蘇海萬斛泉。林霏似涵墨氣潤,園卉爭助筆花妍。乃知文章節(jié)義有真賞,其人不朽器亦傳。”[6]458-459趙翼詩序中記載東坡洗硯池的變遷,并在詩中極力贊美東坡的道德文章,表達對東坡的仰慕之情。

趙懷玉亦有一首《蘇文忠公洗硯池》七言古詩,詩云:“東坡先生塵外人,忽乞常州欲居住。豈知一表遂成讖,顧塘橋畔中流寓。遺跡空存洗硯池,沉埋久絕行人顧。城東有亭插云漢,其指先生艤舟處。移池一旦就亭隈,拂拭時驚寶光露。蘚痕細碧荇交橫,好事摩挲不能去。想見當年墨浪翻,驅逐蛟龍起云霧。祠堂碑壞碎難讀,書院田荒介成路。此池漸作魯靈光,手澤故應神物護。秋風有近騎箕辰(時七月二十六日),六百年來等朝暮。峨嵋舊社已零落(鄉(xiāng)先輩嘗以七月二十八日先生忌辰舉詩社曰峨嵋社),香火幾人諳掌故。爾池何幸晦復彰,石不能言以臆訴。”[2]詩卷八東坡在常州遺跡已經(jīng)漸漸零落,洗硯池卻經(jīng)歷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尚存人世,實屬彌足珍貴,因此,詩人感慨地說“此池漸作魯靈光”,珍重之情溢于言表;“手澤故應神物護”,認為東坡遺跡應當作神物加以保護,使它能夠永存人間,留給后人無盡的緬懷。

艤舟亭是東坡來往常州攏船靠岸的地方,也是是常州一處著名的東坡遺跡。歌詠艤舟亭、艤舟亭探梅是清代常州文人詩文集中常見的題目。黃景仁《兩當軒集》中有《人日艤舟亭探梅過飲左云在齋頭》一詩,詩有云:“多時欲探東城梅,披衣徹曉沖風來。釵枝粟蕊一相對,妙意遠勝千林開。此意看花知蓋寡,罇前盡是同心者。戰(zhàn)深冰雪見性情,略去玄黃得聲價。主人愛客客滿堂,今夕何夕同燭光。道衡風雨思家苦,杜甫江湖引興長。去年此日空相憶,珍重緘詩淚沾臆。兩度看花當故人,故人常共花無色。重游拍手當花前,買醉何須計十千。”[8]192《亦有生齋集》吟詠艤舟亭的詩歌有多篇,如《艤舟亭探梅》(一二卷)、《艤舟亭探梅聯(lián)句》(八卷)等。《艤舟亭探梅》詩云:“乘興探梅水一涯,蘇亭艤棹日初斜。紅妝縞袂都無色,齊讓升仙綠萼華。”[2]詩卷十二

清代常州文人到艤舟亭踏雪尋梅,流連光景,飲酒賦詩,實屬文人風雅之事。正如錢維喬在《讀蘇詩》所云:“艤舟感遺躅,洗硯沐余漬。”在他們心中,艤舟亭不僅僅是一處風景名勝,更是他們向東坡致意的詩歌圣地。

四、研究東坡詩歌,傳承東坡詩歌藝術,自覺接受東坡的詩學精神的熏陶

清代常州許多詩人作詩以唐詩為宗,然并不偏廢宋詩。學習宋詩,以蘇軾、黃庭堅和陸游為宗,東坡最有代表性,如“毗陵六逸”“毗陵七子”等詩人群體以及徐永宣、楊述曾、劉躍云、錢養(yǎng)浩、錢濟世、錢名世、趙翼和錢維喬等眾多詩人,形成地域性學習、研究、傳承、接受東坡詩學精神的良好風氣,相沿成俗,變成學習東坡詩歌的一種傳統(tǒng)。

清初被譽為“江左十五子”之一的徐永宣(1674—1735),詩以東坡為宗,著有《茶坪詩稿》。沈德潛評徐永宣詩曰:“茶坪天爵自貴,不就選人,詩全得力于東坡。”[9]卷二楊述曾(1698—1767),乾隆七年(1742)以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炙硯瑣談》云:“先生長于史學,詩宗杜韓蘇,丁卯典試滇南,著《使車集》,佳處直逼東坡。”[9]卷二劉躍云乾隆三十一年(1766)以探花及第,內閣大學士劉綸之子,“詩宗唐白居易、宋蘇軾。”[9]卷二常州錢氏家族是名門望族,尤其在清代出現(xiàn)許多杰出的文化名人,“錢養(yǎng)浩、錢濟世、錢名世,并有聲人,比之宋三蘇。”[9]卷二錢維喬詩以唐音為主,并不偏廢宋調,更愛好東坡詩歌。趙懷玉評價他的詩說:“其詩出入少陵、眉山之間,而泛濫諸家,取法乎上,故能奄有諸長,大都摹繪景物而不病于纖,抒寫胸臆而不傷于直,隸事精切而無襞積之跡,托興高遠而有醞釀之致,所謂正始之音于今未墜,其在斯乎!”[7]卷首洪亮吉也坦誠自己早年學習東坡詩歌,他說:“童年學句殊清瘦,詩法從公夢中授。”[4]詩集卷四可見,清代常州文人學習東坡詩歌是一種持續(xù)的詩歌活動,東坡對清代常州文人的影響也是其他詩人不可替代的,這種對地域性詩人群體的影響在詩歌接受史也是獨特而罕見的詩歌現(xiàn)象。

清代常州文人對蘇軾詩歌進行深入研究的當數(shù)趙翼。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對蘇軾詩學精神進行全面概括,給予崇高評價,認為蘇軾是繼李白、杜甫后一大家,是一位天才詩人。“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此天才也。”[10]56又說:“坡公尤妙于剪裁,雖工巧而不落纖佻,由其才分大也。”[10]58“想見坡公讀書,真有過目不忘之資,安得不嘆為天人也。”[10]60“句法之奇,自古未有,然老橫莫有敢議其拙率者,可見其才大無所不可也。”[10]61“此等句在他人雖千錘萬杵,尚不能如此爽勁;而坡以揮灑出之,全不見用力之跡,所謂天才也。”[10]75由此可見,趙翼對東坡才情富贍推崇備至,驚為天人,嘆為天才。

趙翼論蘇東坡詩歌,特別強調東坡詩歌的獨創(chuàng)性。他說:“東坡大氣旋轉,雖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別求新奇,而筆力所到,自成創(chuàng)格。”[10]60并舉《百步洪》詩連用七個譬喻,形容水流迅駛,認為“實古所未有”。又說,“坡詩有云:‘清詩要鍛煉,方得鉛中銀。然坡詩實不以鍛煉為工;其妙處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著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獨絕也。”[10]57如“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有美堂暴雨》)“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與潘郭二生同游憶去歲舊跡》)“官事無窮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欺。”(《次張十七贈子由詩》)認為這些詩句“乃是稱心而出,不假雕飾,自然意味悠長;即使事處,亦遂其意之所欲出,而無牽合之跡。此不可以聲調格律求之也。”[10]58東坡詩看似漫不經(jīng)心,毫不費力,還在于東坡功力深湛,信筆所之,皆妙筆生花,富有獨創(chuàng)性。因此,趙翼認為:“此雖隨筆所至,自成創(chuàng)句,所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10]60在趙翼看來,東坡是一位天才詩人,因此,他的詩歌具有獨創(chuàng)性。

趙翼還盛贊東坡詩歌用典貼切,議論英爽。他說:“坡公熟于莊、列諸子及漢、魏、晉、唐諸史,故隨所遇,輒有典故以供其援引,此非臨時檢書者所能辦也。”[10]59并評價說:“以上數(shù)條,安得有如許切合典故,供其引證,自非博極群書,足供驅使,豈能左右逢源若是?”[10]60趙翼引用東坡詩中典故來一一坐實,恰到好處,可見他對東坡詩已經(jīng)爛熟于心,自然手到擒來。趙翼將東坡與韓愈、陸游比較來區(qū)分用典的差異,他說:“昌黎、放翁,使典亦多正用;而東坡則驅使書卷入議論中,穿穴凡簸,無一板用者。此數(shù)處,似東坡較優(yōu)。”[10]63“今試平心讀之,大概才思橫溢,觸處生春,胸中書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無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10]56東坡之所以能如此,還在于他知識廣博,才情橫溢,見解高超,議論精爽,因此,達到“如流水之行地”這樣高妙的藝術境界。

然而,清代常州文人對蘇軾的接受并不是一味地模擬創(chuàng)作,在模擬的同時,還強調自寫性情。洪亮吉針對清代詩人普遍模擬蘇詩的現(xiàn)象提出過尖銳批評,他說:“今之稱詩者眾矣,當具何手眼觀之?余曰:除二種詩不看,詩即少矣。假王、孟詩不看,假蘇詩不看是也。何則?今之心地明了而邊幅稍狹者,必學王、孟;質性開敏而才氣稍裕者,必學假蘇詩。若言詩能不犯此二者,則必另具手眼,自寫性情矣。”[11]81洪亮吉并不是反對學習蘇軾詩歌,而是不贊成對蘇詩的機械模擬,提倡在學習蘇軾的同時,要另具手眼,寫出自己的真性情,也就是要有所創(chuàng)新。又說:“歐陽永叔自言學昌黎,而究不及昌黎;王荊公亦言學子美,而究不及子美;蘇端明自言學劉夢得,而究亦不能過夢得。所謂棋輸先著也。”[11]27可見,他是主張在學習傳統(tǒng)的同時要結合詩人的性情,否則,亦步亦趨,是不可能實現(xiàn)詩歌創(chuàng)作的超越。

當然,清代常州文人對蘇軾的接受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學現(xiàn)象,也是時代風氣相互熏染產(chǎn)生的結果。清代,是東坡詩學大放異彩的時代,出現(xiàn)了一場持續(xù)久遠的東坡詩學活動,從清初的宋犖至清中葉的翁方綱以及近代的宋詩運動,清代詩人對蘇軾的接受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宋犖雅愛東坡詩歌,曾對宋代施元之所著《施注蘇詩》進行校讎刊刻,而這一學術工作正是常州文人邵長蘅完成的,邵長蘅作為宋犖幕僚,參與編纂、校讎各類詩文書籍,他應宋犖囑托對宋代施元之所著《施注蘇詩》加以綴缺、正偽、芟蕪、省復,使之能夠刊刻行世,對傳播東坡詩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翁方綱論詩以杜甫、韓愈、蘇軾、黃庭堅等人為宗,尤其瓣香蘇軾,晚年號蘇齋,曾作《蘇詩補注》八卷,每年十二月十九日蘇軾生日那天,他都要召集朋友聚會祭祀東坡。翁方綱與黃景仁、趙懷玉等常州籍詩人在一起交游酬唱,在他們的詩集中多有記載。黃景仁曾作《題翁覃溪作藏宋槧施注蘇詩原本》,詩題下有注:“即宋商丘所藏本,后歸査初白。”[8]355《施注蘇詩》開始為宋犖收藏,又經(jīng)查慎行,終歸翁方綱,這一蘇詩版本的流轉,可以看出清代不同時期詩人對蘇軾詩歌的重視。道光、咸豐年間,清代詩壇出現(xiàn)了學習宋詩的思潮,掀起一場宋詩運動,主要模擬的對象是蘇軾、黃庭堅,特別推尊黃庭堅,后來演變?yōu)椤巴怏w”,強調性情和學問,重視以學為詩,成為晚晴詩歌的主流。大體說來,清代詩歌發(fā)展有一個宗唐到宗宋的演變,在這一過程中,清代常州文人對東坡詩學的推崇,促進清代詩歌思潮的轉換,也是清代東坡詩學運動重要參與者和中堅力量。

西方現(xiàn)代接受理論將文學接受過程看成一種辯證運動過程,“接受概念在這里同時包括收受(或適應)和交流兩層意思。”“它將文學史界定為涵蓋作者、作品和公眾三個行為者的過程,或者說一個創(chuàng)作和接受之間通過文學交流為媒介的辯證運動過程。”[1]194清代常州文人對蘇軾的接受不僅是被動的收受,也是一種自覺的選擇,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清代常州文人對蘇軾的接受受到時代環(huán)境的影響,也受到常州地域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是清代常州文人相互進行文學交流的結果。常州文人自覺接受蘇軾詩學的滋養(yǎng),在模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接受東坡詩學精神滋養(yǎng)的同時,又不斷追求超越,既標舉性情,又強調學問,呈現(xiàn)出融性情學問為一體的常州詩學的地域特色,開創(chuàng)出清代常州文學的輝煌,這一切又構成了常州的文學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蘇軾之于常州乃至文學永恒的價值和意義。

清代常州文人不僅全面接受東坡詩學精神的熏染,對東坡的人格風范更是推崇備至。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東坡襟懷浩落,中無他腸。凡一言之合,一技之長,輒握手言歡,傾蓋如故;而不察其人之心術。故邪正不分,而其后往往反為所累。”[10]69黃景仁《潁州西湖》詩云:“坡公況是老龍象,大千起滅同浮漚。”[8]177東坡一生光明磊落,道德文章,如泰山北斗,仰之彌高,成為一種人文典范,對后代產(chǎn)生永恒的影響力。清代常州文人仰慕東坡人格風范,在創(chuàng)作中以東坡為宗,自覺接受東坡詩學精神的熏染,形成了一種地域性傳承東坡詩學精神的文學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1] [西德]漢斯·羅伯特·堯斯.文學史對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張廷琛.接受理論[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2] 趙懷玉.亦有生齋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6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5-297.

[3] 徐永宣.茶坪詩鈔[M].1923年鉛印本.

[4] 洪亮吉.卷施閣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29-370.

[5] 洪亮吉.更生齋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380.

[6] 趙翼.甌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 錢維喬.竹初詩鈔[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8.

[8] 黃景仁.兩當軒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 趙震.毗陵詩錄[M].1922年鉛印本.

[10] 趙翼.甌北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11] 洪亮吉.北江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On the Acceptance of Su Shi by Changzhou Literati in Qing Dynasty

TAN Kun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ites,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26, China)

Abstract: Changzhou literati in Qing Dynasty were nourished and edified by Su Shes poetic spirit and personality, which were mainly embodied in four aspects: the ritual activities in Dongpo birthday and the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the reading of Dongpo s poetry and making use of Dongpos rhyme; chanting Dongpo's relics and admiring Dongpo personality style; studying Dongpos poetry and inheriting Dongpos poetic spirit. Changzhou formed a literary tradition of the literati consciously accepting Dongpos poetic spirit in Qing Dynasty.

Key words: Changzhou literati; Su Shi; literature acceptance; Qing dynasty

責任編輯 趙文清

猜你喜歡
清代
試論清代滿族統(tǒng)治者對儒學的重視及影響
宗族倫理視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從《創(chuàng)建蔚文書院官紳士民捐輸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書院教育
清代崇明縣鄉(xiāng)村產(chǎn)業(yè)交易中“過投”的討論
淺論清代《漁家傲》十二月節(jié)詞的嬗變
略論清朝蒙古族“那達慕”概況
武術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22:52
永遠的末代皇帝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14:22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16: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亚洲美女久久|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JIZZ亚洲国产|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AV区|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青青青草国产|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国产导航在线|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丁香婷婷激情网|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农村1级毛片|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欧美一级片在线|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第一页亚洲|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本亚洲精品网站| 午夜在线不卡|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青青操|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毛片视频网址| 激情视频综合网|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亚洲性网站|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小视频| 亚洲婷婷丁香| 亚洲免费毛片| 高h视频在线|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看国产毛片| 高h视频在线| 91亚瑟视频| 国产精品9|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