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群英
【摘 要】古詩文這樣的中華文化經典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是央視這幾年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目更是激發人們學習古詩文的熱情。初中古詩文教學要聽從新時代的召喚,特別是在新時代呼喚“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要用好統編本這一新教材,充分運用“密詠恬吟”、誦讀會與吟唱比賽、閩南語誦讀古詩文等形式,讓經典永流傳。
【關鍵詞】統編本 經典 古詩文 新課標 流傳
《中國詩詞大會》第一、二季這股清流紅遍中華大地,這檔節目掀起了一股詩詞熱。2018年中央電視臺新一檔文化類節目《經典“詠”流傳》再度掀起一股學習中華經典的巨浪,原來經典可以被這些新的形式、新的媒體賦予新生命。特別是沉寂了300多年的袁枚的詩——《苔》播出之后,在媒體、網絡、微信、微博等平臺病毒式地傳播開來。這就是經典的力量,也是創新的力量。
這些現象,如一股激流在筆者心中洶涌澎湃,這也引起了筆者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一些思考。初中古詩文課堂教學能否能像《中華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一樣,用嶄新的形式傳承中華優秀的文化經典呢?怎么讓古詩詞在語文課堂上綻放呢?
作者結合本土實際,以新的統編本教材為契機,用“三大法寶”,讓經典永流傳。
一、第一法寶——“密詠恬吟”
清代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說:“讀者靜氣按節,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可見,密詠恬吟是初中古詩文教學是最重要的法寶之一。如何密詠恬吟呢?
首先要先理解“吟”和“誦”的區別。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在《什么是吟誦?》這一文中指出,吟誦是吟詠和誦讀的合稱。吟詠和誦讀都是按照漢語的特點和漢文作品的創作規律來進行的,兩者的區別在于:吟詠有曲調,誦讀沒有曲調。正如清代的曾國藩所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可見,要先高聲朗讀成誦后,后再“吟”。
1.先“誦”。南宋朱熹對誦讀是這樣說的:“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首先要求學生“要讀得字響亮”。“響亮”即讀的聲音清晰、洪亮。“響亮”并不是大聲喊叫,更不是歇斯底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也就是要讀得自然,不能讀得邪里邪氣的。比如用嗲聲嗲氣來讀岳飛的《滿江紅》,這種不是在糟蹋詩詞經典嗎?
其次,強調讀的次數即多誦數遍。正如夏丏尊、葉圣陶在《文心》中所說:“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再次要讀得“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即準確無誤地誦讀。音要準、節奏要無誤,能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情感。正如新課標所要求的“有感情地讀”,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另外,誦讀計劃也是很重要的。統編本新教材新增了課外古詩詞誦讀,如七年級語文上冊新增了《峨眉山月歌》等。筆者在這些基礎上,以學生推薦和老師推薦這兩種方式再適當增加一些古詩文經典。并組織各種形式的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
2.后“吟”。吟,唱也。經典可以用“吟詠”即唱的形式來傳承。王菲的《明月幾時有》、鄧麗君的《獨上西樓》、羅文的《滿江紅》等歌曲,以吟唱的形式傳承經典。《經典“詠”流傳》中的《苔》《將進酒》等作品感動了無數觀眾,可見,吟唱的魅力無限。“吟唱”適不適合進入課堂呢?用吟唱的形式激發學生,感動學生,效果不是更好嗎?當然,不是所有古詩文都用吟唱的形式,畢竟課堂時間是有限的。筆者一個月組織一次古詩文吟唱活動,吟唱的內容由學生自己定,所選擇的曲也由學生自己搜集。
吟除了唱,還可以有吟得有姿勢。正如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私塾老師壽鏡吾先生讀得“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即吟誦的時候,搖頭擺身,陶然自得的。雖然看似可笑,但不妨也嘗試一下,讓學生體會一下古人是如何吟的?比如,筆者在教學統編本《<論語>十二章》時,要求學生搖頭晃腦地讀本文。學生覺得新奇,也覺得好笑。學生讀后,對文本的印象卻是最深,效果也很好。
二、第二法寶——古詩文經典誦讀與吟唱比賽
筆者每個月在所任教的班級開展中國古詩詞經典誦讀會,按照學生的語文水平的A、B、C、D四個等級,組成四人小組參加誦讀會。經典誦讀會的形式模仿《中國詩詞大會》的形式,分為九宮格、十二宮格識別詩句、對詩句、填字題、根據圖片猜詩句等題型。所用詩詞為小學(20%)、本學期(40%)、初中課標(40%)所學詩詞,題目由老師、家長共同完成。
經典誦讀會邀請家長參加,家長進入評委團、觀眾等角色之中。誦讀會以積分來計分,九宮格、十二宮格識別詩句、對詩句、填字題各10分,根據圖片猜詩句題30分,選擇題20分。小組積分由高到底,評出一、二、三等獎、優秀獎、團隊獎、個人魅力獎等。各個獎項都有獎狀和獎品,這些均由家委會頒發。筆者還將經典誦讀會拍成視頻發到班級博客,并制作成美篇發到微信群、朋友圈。
筆者期末還組織一場古詩文經典吟唱比賽,比賽吟唱的古詩文為本學期所學的和學生自己所喜歡的,有學生自己邊彈吉他邊吟唱《陋室銘》、邊彈鋼琴邊吟唱《明月幾時有》等等。學生準備吟唱比賽的過程就是對古詩文理解的再一次升級,現場吟唱又是一次新的體驗。
三、第三法寶——閩南語誦讀古詩文
閩南語,流傳千年的語言活化石。閩南語與古詩文會碰撞出什么火花呢?由于普通話的普及,有不少學生不怎么會講閩南語。把閩南語與古詩文結合在一起,既可以傳承閩南文化,又可以傳承中華經典,實現了雙贏。剛開始,學生并不習慣用閩南語誦讀古詩文,甚至覺得極其搞笑。但很多專家認為閩南語與唐代的古音相似,其實讀唐詩用閩南語比用普通話更有韻味,更有音樂美感。
筆者先讓學生從模仿開始,下載一些用閩南語誦讀古詩文的視頻,如《從軍行》《山行》《將進酒》等。讓學生先模仿,再學習用閩南語誦讀古詩文,有條件的用南音配樂誦讀效果更有閩南味。
總之,初中古詩文課堂教學想讓經典永流傳,就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以求變、求新的形式,像《經典“詠”流傳》一樣,為學生打開通往古詩文經典的大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2】徐健順.什么是吟誦【N】.光明日報,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