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瑞容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這關鍵的信息中,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課前預習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預習,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是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體現。學生課前的自主預習,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展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乃至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前提。
【關鍵詞】課堂 預習 有效
預習,顧名思義就是預先學習,也就是說在老師還沒有正式講授之前,就借助已有的學習能力進行學習,這是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的最初步的接觸。有效的預習,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關鍵的作用。我認為從三年級起指導學生預習課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一、預習方法
有效的預習,才能為有效的課堂作鋪墊。而有效的預習,關鍵是有效的預習方法,針對高年級的教學,我通常教給學生預習“四部曲”:
1.讀。剛接觸課文,對課文是陌生的,預習的首要任務是痛過多讀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在讀的過程中,其實對課文的印象加深了,也對課文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當然,在讀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障礙,如生字詞,生字詞是閱讀的關鍵,同時也是必須掌握的語文基礎知識。預習時,我指導學生首先根據課文的生字表,在課文中劃出來,運用工具書去學會生字的音、形、義,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就是工具,工具要經常用,才能得心應手;其次,聯系課文的具體語言環境進一步理解生字詞的含義。
2.標。在每一個自然段前標上序號,看似很簡單的一個動作,其是學生理解課文重要的一個環節。高年級的教學通常會涉及劃分段落,歸納段落的主要意思,如果在預習中先標出課文的自然段序號,這也無形中讓學生思考了一個問題:課文哪些自然段講同一個意思,怎樣劃分課文的段落。(當然,這個步驟是長期指導預習的過程潛移默化的結果。)
3.思。思是閱讀的核心,也是預習的關鍵,它重在思考理解。愛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 、再思考。”凡是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尤其是精讀課文,我必定要求學生在完成“讀、標”這兩個環節后,進入最關鍵的一步——思。根據課后作業進行思考,因為我覺得課文后面的作業其實就是課文的重、難點,如果在預習時做到先思考,那么就會激發學生去尋找答案,而答案往往是在課文的字里行間,這樣就再一次回到“讀”這個步驟上,正如古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假如有某些問題確實是需要深思的,就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預習的第四個步驟。
4.疑。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讓學生養成邊看書邊做筆記的習慣,學生在“思”的過程中,針對課文進行質疑,無論是字詞還是句子,凡是不理解的都讓他們標上“?”,記錄在預習本上,帶著問題學習課文,這樣也促使他們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去解決疑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預習分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納了多種文體的課文,有記敘文、說明文、文言文、小說等。對于不同的文體,預習的側重點也有所不一樣。
1.記敘文,這是常見的一種文體,預習關鍵要求弄清“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預習這類課文,可設計表格式:
雖然是很簡單的設計,但通過表格的填寫,足以看出學生預習的效果。
2.說明文,這類文體出現不多,如《鯨》《新型玻璃》《只有一個地球》等,預習時關鍵要掌握說明方法,因為學生往往把說明方法與修辭方法、描寫方法混淆,所以一定要清晰說明方法的概念。我通常會讓學生劃出具體的句子,然后在旁邊注明是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
3.文言文,預習文言文最難的是把文言文的字詞句翻譯成白話文,這就得借助于課文下面的注釋,因為在文言文中的某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就不一樣,如《伯牙絕弦》中的“善”、《學弈》中的“之”,因此,注釋對于預習文言文有很大的幫助。
4.小說,語文書中的小說,尤其是外國長篇小說的節選,如《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這類課文的預習,要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此外,還要指導閱讀作者寫的其他作品,如預習《賣火柴的小女孩》,要求聯系低年級學過的《丑小鴨》,以及同學們課外閱讀的《拇指姑娘》《海的女兒》等,這樣對學習課文很有幫助。
三、預習效果
做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教師應注重對預習效果的檢查,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課堂結構,因材施教。我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布置作業時,把一班學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A組)同學,就按照我平時的要求預習課文;另外一組(B組)同學卻做一些別的作業,到講授新課的時候,我觀察到學習的狀況很不一樣,因為是隨機分組的,也就是說兩組同學中都有優等生和緩進生,在課堂上,同樣的一個問題,A組的同學顯得很積極,一下子就可以從文中找到答案或根據老師的提示思考;而B組的同學就有一種手足無措的感覺,就算是優等生也有點吃力。從這個小小的實驗中,我明顯覺察到預習在學習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能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根據學生的差異,我提出具體的預習目標,自學能力強的同學,除了按照預習“四部曲”進行預習外,還可以試著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課文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盡可能讓基礎好的同學能夠“吃得飽”,而能力較差的學生,一般要求能把課文讀流利,整理重要字詞并識記,初步理解課文大意,這樣可以讓基礎差的學生“辦得到”,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樂于預習。
預習做好了,課堂教學就變得輕松愉快,把時間用在拓展知識上。充分的預習,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夯實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向40分鐘要質量,使有效教學得到落實,因此,我們更要大力唱響有效課堂前奏曲——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