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依林 張虹
[摘要] 目的 通過分析和總結我院醫院制劑使用情況,探討醫院制劑的定位、面臨的困難及發展措施。方法 采用趨勢性分析方法,對2012年1月—2016年12月該院制劑的品種、 用量、用藥金額等進行統計分析,探討該院醫院制劑的發展趨勢。結果 近5年,該院制劑用藥金額、用量不斷增長,銷售額前的制劑品種和劑型構成等基本穩定。不具療效優勢的品種被需求量大的特色制劑所取代。結論 抓住國家利好政策的時機,實現以單純的“供應保障型”為基礎向“技術研發型”模式的根本轉變。突出中醫藥特色,彌補市場不足。加大人員、設備等軟硬件的投入;提高制劑質量標準,打造研發新平臺。
[關鍵詞] 醫院制劑;趨勢分析;應用發展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1(a)-0023-02
醫療機構制劑,是指醫療機構根據本單位臨床需要經批準而配制、自用的固定處方制劑。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是在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平樂郭氏正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生產、文化于一體的三級甲等省級中醫骨傷科醫療機構,其制劑室成立于1956年,距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2010年該院投資500萬元,占地2 000 ㎡的制劑車間。如何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醫院制劑的發展,如何更科學地制定中醫院的制劑激勵政策,該研究對2012年1月—2016年12月該院制劑應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數據來源于該院制劑室、藥品庫房管理中心信息系統中提取的2012年1月—2016年12月醫院制劑品種數、應用數量、銷售金額統計數據。
1.2 方法
趨勢分析法又叫比較分析法,常用于經濟領域,通過對財務報表中兩期或多期連續的相同指標或比率進行定基對比和環比對比,得出它們的增減變動方向、數額和幅度,以揭示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和變化趨勢的一種分析方法[1]。利用統計分析軟件,采用趨勢分析法對該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的醫院制劑品種數、應用數量、銷售金額及銷售金額與醫院制劑銷售總金額的比例進行統計、對比、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總體情況
該院制劑品種均為中藥制劑,2012年1月—2016年12月該院醫院制劑品種數從最多時35種下降到目前的28種,然而制劑銷售總額分別較上年增長-6.7%、37.6%、25.5%、12.3%,呈先減少后穩步上升的趨勢,見表1,可以看出該院對醫院制劑的需求在略微調整后不斷增加。以2012年數據為基數,根據2012年1月—2016年12月醫院制劑的品種、用量、用藥金額百分比變化作圖。由于臨床需求小、市場有同類品種銷售等原因,醫院于2014年暫停了7種醫院制劑的生產。在品種數下降后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醫院制劑用量和銷售額并未受到較大影響,反而從2014年開始連年增加,且增長幅度基本一致,見圖1。這說明暫停的生產品種可為臨床需求較大、療效突出的品種節約生產時間,提高設備利用率,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 該院醫院制劑年銷售量前5品種
近5年,該院醫院制劑年銷售前5的品種基本穩定,總銷售額排名前5的依次為:養血止痛丸、活血接骨止痛膏(中號)、舒筋活血祛痛膏、桃仁膝康丸、三七接骨丸,見表2。
養血止痛丸、 三七接骨丸、桃仁膝康丸[2-3]作為丸劑發揮活血祛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續筋接骨等作用,在骨傷疾病的早、中、后期均能發揮獨具特色的臨床療效,因此用量較大[4]。舒筋活血祛痛膏、活血接骨止痛膏均屬于平樂郭氏正骨的傳統祖傳膏藥,于2013年錄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臨床療效確切,專科特色強,臨床需要量大。針對這些用量較大的品種,該院保持了較穩定的供應。
3 討論
3.1 新形勢下中醫院制劑的定位
《中醫藥法》的頒布無疑將加速和推動傳統中醫經方、驗方的臨床轉化。該院醫院制劑“筋骨痛消丸”就成功轉化成為新藥,該藥曾先后被評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國家重點新產品、國家級新產品、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國家中醫藥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已成為骨傷科臨床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因此,新形勢下中醫院制劑的定位應是:①新藥研發的源泉:抓住國家利好政策的時機,實現以單純的“供應保障型”為基礎向“技術研發型”模式的根本轉變。以患者為中心,立足于臨床,充分發揮醫院制劑具有的信息密集、快速流動和臨床驗證敏捷等獨特優勢,努力開發新制劑[5]。②突出中醫藥特色,彌補市場不足: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中,中醫藥具有獨特的療效、不良反應小,適合長期用藥的患者。同時,醫院制劑是根據臨床治療經驗而研制的,臨床療效確切、專科特色強,成為醫院某一治療領域中的主要產品[6],以滿足市場供應不足的需求。
3.2 中醫院制劑面臨的困難
3.2.1 投入不足,設備老舊 通過對該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醫院制劑的應用分析,可以看到醫院制劑使用量在不斷增加,然而軟硬件設施已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生產需求,成為了制劑發展的瓶頸。在產能限制下,甚至不得不調整個別品種的供應來滿足臨床需求。個別療效明確、需求量大的制劑品種,例如:舒筋活血祛痛膏則通過委托加工的方式來保障供應,緩解生產壓力。
3.2.2 專業人員稀缺,研發后繼乏力 從該院的醫院制劑品種供應上來看,從2014年開始一直停留在28種基礎上。許多療效顯著的經驗方無法轉化為醫院制劑更好地服務廣大患者,這與硬件設施的限制有很大關系,但是人員素質普遍不高也是制約醫院制劑發展的核心因素。目前該院制劑室藥學專業人員比例低,且制劑人員成分復雜,本科以上學歷人員較少,藥劑學碩士以上學歷更是稀缺。這使得制劑研發技術力量薄弱,難以取得突破。專業人員的積極性無法調動起來。而隨著現代化生產和檢驗設備的增加,越來越需求有高素質的從業人員來不斷帶動醫院制劑的研發發展。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日常工作僅以保障供應為主,缺乏相應的培訓和業務交流。使得許多人員拘泥于藥品分裝與包裝等簡單的重復性工作中。另一方面是引進人才的激勵機制尚未建立,擁有新技術新思想的人員難以分流到藥劑室的工作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