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鞏維佳 劉洋
[摘要] 目的 淺析慢性病護理管理對社區慢性疾病的影響。方法 隨機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1月來北京市朝陽區王四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治療的178例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研究,按護理模式的差異將患者隨機均分為實驗組(n=89)和對照組(n=89),實驗組患者予以慢性病護理管理干預,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護理管理干預,進行6個月的管理研究,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數、Barthel指數、抑郁評分和慢性病知識的掌握程度、護理滿意度等并作相應評價。結果 護理管理干預后,實驗組的生活質量指數及Barthel指數明顯較對照組高,而實驗組的抑郁評分較對照組低;實驗組的慢性病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患者的運動、用藥、膳食和心理健康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高達95.51%,對照組僅為78.6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社區慢性疾病患者實施慢性病護理管理能有效改善慢性病知識的普及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護理滿意度,有助于慢性疾病的治療。
[關鍵詞] 護理管理;慢性病;社區;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4(a)-0087-02
在經濟水平迅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環境條件的急劇惡化。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不良環境條件的影響,慢性病的發病率出現了逐年增長的趨勢,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1]。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已成為全球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長期的臨床治療是慢性疾病的主要臨床特征,且大部分疾病在當前的醫療水平下是無法治愈的,易使病患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研究發現,實施護理管理能有效的控制慢性疾病患者的病情,有助于治療[2]。因此,該文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對社區內的慢性病患者進行了相應的護理管理,旨在探析慢性病護理管理對社區慢性疾病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社區醫院治療的178例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觀察研究,全部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獲批準。按護理模式的差異將患者隨機均分為實驗組(n=89)和對照組(n=89)。實驗組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41例;年齡50~88歲,平均(68.8±5.72)歲;病程5.7~18.6年,平均(9.5±3.7)年。患者的疾病類型有:29例高血壓患者,33例糖尿病患者,27例冠心病患者。對照組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39例;年齡48~87歲,平均(67.5±6.11)歲;病程6.0~18.2年,平均(9.1±3.3)年。患者的疾病類型有:31例高血壓患者,30例糖尿病患者,28例冠心病患者。比較發現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護理管理干預,如遵醫囑用藥、按期隨訪并進行相應的健康宣教。實驗組患者予以慢性病護理管理干預,具體內容為:①慢性病宣教:定期開展慢性病專題講座,宣講相關健康知識;②心理疏導:依據病患的獨特心理特征,給予針對性護理,引導他們以積極心態配合治療;③飲食指導:指導病患應少攝入食鹽,多食高纖維食物和水果蔬菜;④重視隨訪:每周監測患者的血壓血糖和血脂,對于不能及時來社區檢測點的患者,應提供上門服務。
1.3 臨床觀察指標
①慢性病知識掌握程度的評估不標準:該社區醫院自制慢性病知識掌握程度調查問卷,主要包括慢性病掌握、用藥狀況、運動狀況、飲食狀況以及心理狀況等5項內容,評分范圍:0~20分,總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病患對慢性病知識的掌握程度越高。待患者經6個月的管理干預后進行調查評分,記錄并統計評分,后分析。②制定護理滿意度問卷,針對護理態度、健康教育、服務主動性、護理技能和護理質量進行調查分析,調查表評分范圍為0~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共分3個等級:非常滿意為80~100;基本滿意為60~79分;不滿意為0~59分[3]。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文中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依次以百分率(%)、均數±標準差(x±s)代表計數資料及計量資料,兩組間的數據比較與組間數據差異的驗證分別用χ2檢驗與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
由表1可知,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數及Barthel指數明顯較對照組高,而實驗組的抑郁評分較對照組低,兩組間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慢性病知識掌握情況
實驗組的慢性病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患者的運動、用藥、膳食和心理健康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的護理滿意度
根據表3知,經相應護理管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率高達95.51%,對照組僅為78.6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再加上經濟與環境的變化,人們生活習慣及行為的不良改變,我國的慢性病患者數量已呈快速且穩定增長的趨勢。慢性疾病患者需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而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難免出現焦慮、暴躁甚至抑郁等不良狀況,嚴重影響了病患及家屬的生活質量,同時不利于病情的發展。當前,我國為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等基礎性網絡建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完整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的覆蓋實現了衛生知識的全覆蓋,有助于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更好、更快地了解最新護理知識,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衛生服務網絡的不斷擴展與應用,相信慢性疾病的控制與治療能夠高效的控制[4]。
經多年的追蹤研究發現,針對慢性病患者進行合理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傳統的護理管理干預已不能滿足當前慢性病患者的生理與心理需求,而該研究就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轉變社區護理管理模式,從傳統概念中的以醫院護理為中心轉變成社區護理及家庭護理為中心,從單純的疾病護理到對患者的身心全方位護理的轉變。該模式不僅減輕了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還使護理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同時提高了滿意度。文中涉及的慢性病護理管理主要從健康教育、心理干預、運動與飲食干預、建立數據庫、組建自我管理小組等方面出發來實現慢性病護理的有效管理。在護理管理過程中,醫護人員將自身經驗、以往案例及隨訪指導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的護理干預,不僅加深了社區醫護人員與社區慢性病患者的感情,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還改善了社區患者的生活品質,提高了其對慢性疾病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
該研究結果顯示,護理管理干預后,實驗組的生活質量指數及Barthel指數明顯較對照組高,而實驗組的抑郁評分較對照組低;實驗組的慢性病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患者的運動、用藥、膳食和心理健康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高達95.51%,對照組僅為78.6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社區護理管理干預較傳統護理管理干預有更多的優勢。
綜上所述,對社區慢性病患者實施慢性病護理管理能顯著提高患者慢性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有助于慢性疾病的治療,應廣泛應用到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庭或社區護理管理中。
[參考文獻]
[1] 孫曉,施雁,王西英,等.對社區慢性病患者延續護理服務真實需求的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1):4-7.
[2] 汪霞.社區慢性病護理干預中的健康教育探析[J].中外健康文獻,2013(32):232-233.
[3] 陳菊香.社區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質量的調查與社區護理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4,5(13):67-69.
[4] 常淑梅.哮喘患者社區延續護理管理的施行效果觀察及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5,8(26):196-198.
(收稿日期: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