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 目的 探討醫生主導模式對中醫感染控制意識及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5—11月,選取地區醫院中醫科、針灸推拿科、康復科的100名員工作為監測對象,對照組采用護士長通用常規管理模式,觀察組采用醫師主導管理模式,將兩組人員的感染控制知識合格率、手衛生合格率、消毒隔離合格率、無菌操作合格率、患者感染率做比較。結果 觀察組醫師的感染控制知識合格率、手衛生合格率、消毒隔離合格率、無菌操作合格率高于對照組,患者感染率低于對照組。結論 醫師主導模式對于增強感染控制意識、控制醫院感染管理指標收效明顯。
[關鍵詞] 醫生主導;中醫感染控制;作用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4(a)-0107-03
中醫診療技術是民族文化精華,拔罐、刮痧、針灸、推拿等,因效果好、損傷少,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因為中醫醫師在學校期間學習到西醫理論較少,畢業后與西醫相比,受到的醫院感染預防教育較少。在消毒隔離、手衛生、無菌技術等方面有感控隱患,易發醫院感染暴發。因此,發揮醫生主導模式在中醫感染控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某地區醫院中醫科、針灸推拿科、康復科的100名員工作為監測對象,年齡24~60歲,平均年齡42.4歲, 本科以上學歷者70名,專科學歷26名,中專學歷4名。高級職稱19名,中級職稱55名,初級職稱24名。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之間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護士長通用常規管理模式,按時由護士長進行培訓、日常督導考核。觀察組采用醫師主導管理模式,具體方法是:(1)行政干預與感控會議相結合:針對中醫醫師感控意識薄弱、感染控制行為執行力薄弱的特點,建立由分管感控、中醫院長任組長,感染管理科和中醫科主任任副組長,醫生任組員的中醫感染控制小組,明確小組成員各自職責,每月召開中醫感染控制小組會議,解決重要問題。會上分管院領導及感染管理科主任反復強調感控重要性和科主任負責制,列舉院感事件,講授中醫醫療技術相關性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南,中西醫相比無特殊,中醫醫師要發揮作用。調查中醫醫師院感知識掌握程度和中醫從業人員難點、重點問題,了解需求,探討出解決方案。讓中醫醫師認識正確執行感控的重要性和承擔的重要責任,從而自覺改變行為。(2)創建中醫中意品管圈:①醫院提供經費,由各科室推薦科室骨干醫師力量組織參加品管圈,并邀請感染管理科作為觀察員,有圈長、管理員和圈員,定期召開圈會,發揮頭腦風暴作用,團隊人員參與圈的創意活動,積極發言,從事改善活動。接受教育,提升能力。②品管圈尊重人性,發揮團隊精神。③對品管圈提出的需要院級、科室協助解決的問題,醫院感染管理科協調解決。在品管圈學習醫院感染有關法律、中醫醫療技術相關性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南、制度等知識,提升了解決問題能力。④圈員帶動科室觀察組的工作人員,影響他們思想意識、行為模式、結果的改變。將兩組人員管理前和管理后3個月、6個月感染控制意識及效果進行統計比較。(3)自我培訓:①由品管圈根據需要提出集體討論得出培訓清單,由圈內成員進行培訓,并邀請感染管理科進行觀摩指導,提出建議,共同提高。②由要我聽培訓變成我要做培訓,提高了成員理論水平和知識熟練度,由成員把這種培訓擴大到各科室,普及到本組醫師。③培訓時間多樣化。醫師培訓可以利用早交班、科室查房、空閑時間培訓、操作治療現場指導隨時針對問題培訓,精準解決問題。④培訓內容多樣化。品管圈需求的內容、醫院感染病例診斷、無菌操作、消毒滅菌、職業防護、手衛生等每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品管圈針對編寫了簡單易懂流程使用小手冊,職工可以照圖使用。
1.3 判斷標準
①感染控制知識合格率,根據平時考試和考核操作的情況,評判中醫醫師感染管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分為:優秀、較好、一般、較差。②日常感控指標合格率,由5位院感骨干人員對中醫醫師進行觀察。觀察方法為暗中觀察手衛生合格率、消毒隔離合格率、無菌操作合格率分為較強、一般和較差。③感染控制情況。為患者和醫師的醫院感染率,以感染的階段性控制結果作為評判標準,綜合評為較佳、一般、較差3個方面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中醫醫師在醫師主導模式管理前和管理后3個月、6個月的感染控制知識合格率比較
管理前2組人員的感染控制知識合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管理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的感染控制知識合格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中醫醫師管理前后日常感控指標合格率比較
管理前后前2組人員的日常感控指標合格率情況比較(P>0.05)。在運用中醫醫師主導管理模式后,觀察組的日常感控指標合格率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組中醫醫師管理前后感染控制情況比較情況
管理前后前2組中醫醫師管理前后感染控制情況比較比較(P>0.05)。在運用中醫醫師主導管理模式后,觀察組的控制感染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3.1 中醫醫師染控制管理工作,相對于醫師和護理人員感染管理控制,管理難度高
原因有:①中醫醫師缺少西醫知識教育,對于感染性、傳染性疾病認識、重視不足,不輕易改變行為模式。②近年來對西醫院感暴發事件報道多 ,從主管部門到科室管理者、醫師對中醫院感暴發發生較為樂觀,麻痹大意。③中醫針灸拔罐等患者多數是門診患者,經過多醫院有創治療,對于患者是否發生醫院感染情況,由于治療前后缺乏針對性追蹤調查,只能進行回顧性調查。感染者多數為隱性感染,等到癥狀嚴重發現感染時,多具有致死、致殘的不良后果。患者很難證明自己所受的感染具體來源而起訴多家醫院。所以,若要控制感染的發生率,首先應增強其相關知識的掌握及感染意識,而管理在此方面的影響較為重要。國家衛計委出臺了關于中醫治療技術感染控制指南,為中醫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技術依據。
3.2 侵權責任法出臺后,醫院需要證明醫療行為不存在過失
侵權責任法出臺后,民眾維權意識更加強烈,要求中醫執業按照醫院的感染控制標準規范操作。 中醫要想與時俱進,關注患者安全,共創醫患關系和諧局面,是現代醫療服務所追求的目標[1]。醫護人員執行的針灸、梅花針等,都是無菌操作。如不做好手衛生,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接觸傳播、血液體液等途徑,導致疾病傳播, 洗手能降低30%的醫院感染發生率。通過醫師主導管理模式后, 病人就醫體驗大大提高,極大降低了感染風險。
3.3 管理的關鍵在于管理人,醫師主導模式極大地激發了中醫醫師的潛力和能力
中醫有創操作大部分是由醫師進行的,他們在感染病例診斷、多重耐藥菌管理、感染高危環節評估、規范使用抗菌素等具有精準、有效的控制手段,是感控的主力軍。如何激發他們主動參與醫院感染管理,是擺在管理者面前的主要問題。以品管圈管理作用為推手,以關系醫師自身安全的職業暴露為突破口,循循善誘, 從要我做到我要做,換位思考,考慮職業暴露風險。但是依靠自覺性還不足讓中醫從業人員從舊思維中解放出來,職能部門還應建立加強督查,從而逐漸改變舊有的行為模式和思維規范。職業暴露控制在萌芽狀態;同時具有應對突發職業暴露的處理能力[2]。經過這種遞進手段,逐漸規范了中醫師的操作。
3.4 數據為王,效果第一
為了鞏固中醫師的養成的好習慣, 鼓勵中醫師堅持良好操作行為,非常重視數據真實性。在進行該項管理工作中,將調查結果匯集成表,以便研究人員查閱和分析,記錄過程保持客觀真實[3]。每月發布在網絡上,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和信心。固化中醫從業人員的行為,內化為習慣性行為模式。
3.5 中醫提倡天人合一,循環共生
人利用順應大環境、調整自身內環境手段,達到陰平陽秘,疾病不生的目的。同樣,在這項管理活動中,并以充分挖掘人的潛能己任,使中醫師在管理的過程中感受到歸屬感,自覺進行意識的增強及知識的掌握,并在實施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從而達到預期的管理目標[4]。從而為患者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切實保證了醫療安全,也吸引了更多中醫師參與進來,成為掌握感控技能的全面型、現代型中醫高端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秋實.病人安全的現狀、意義及策略[J].現代醫院管理,2006,12(2):21-22.
[2] 陳燕達.艾滋病在護理人員職業暴露中的控制策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28).27:57-58.
[3] 馬翠蘭.論細節護理在預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的作用[J]中國急救醫學,2015,35(7):94.
[4] 黃慧敏,張皖瑜,尹湘毅,等.醫院感染控制工作中醫護人員的慎獨修養與培養體會.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8):4407-4408.
(收稿日期:20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