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要] 目的 研究風險管理在耳鼻喉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為提高耳鼻喉科護理管理的整體質量及患者滿意度提供可參考依據。方法 選取自2017年1—12月來該院耳鼻喉科就診的2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管理,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風險管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風險事件與投訴事件的發(fā)生率、護理質量評分。結果 實驗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與投訴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耳鼻喉科護理中采用風險管理,能夠有效降低的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減少護患之間糾紛,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耳鼻喉科;風險管理;護理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0(c)-0045-02
護理風險是指在醫(yī)療護理服務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的危害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患者傷殘、損害,甚至死亡。風險管理是發(fā)現、評價及處理現有的或潛在的醫(yī)療風險,其目的是降低護理風險程度,減少風險事件對患者和醫(yī)院造成的危害、保證醫(yī)務人員與患者安全。耳鼻喉疾病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多發(fā)病,臨床種類比較多,且發(fā)病比較急[1],近年來,空氣污染指數的不斷升高,耳鼻喉收治的病人也越來越多,并且患者住院時間短,每天調床頻繁[2],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容易產生安全隱患。為了提高耳鼻喉科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的發(fā)生,該研究選取2017年1—12月期間收治的240例耳鼻喉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給予護理風險管理,現將詳細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耳鼻喉科就診的2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62例,年齡2~71歲,平均(41.5±7.3)歲;實驗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64例,年齡2~73歲,平均(42.3±7.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管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做好基礎護理,定期檢測患者生命體征。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風險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1)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根據耳鼻喉科患者的病情特點,詳細分析科室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有針對性地建立合理的風險管理制度,增強風險方面的監(jiān)視,善于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一旦出現不良的情況,要立即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實行考核制度,對表現好的護理人員給予獎勵,表現不好的護理人員給予批評,認真總結時間經驗,不斷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以保證護理工作順利進行。
(2)加強護理風險防范意識:加強對耳鼻喉科護理人員的培訓,討論和分析護理工作中所出現的風險因素,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提高護理人員操作水平;定期組織醫(yī)護人員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總結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常出現的問題,不斷完善護理流程,消除安全隱患。也要加強自身法律意識,在規(guī)范護理工作的同時注意保護自己[3]。
(3)加強護患溝通:護患糾紛事件多由溝通不到位引起的。在護理過程中,要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病史,能更好地從患者角度出發(fā),避免患者不良情緒的產生。同時遇到情緒緊張、焦慮的患者要耐心傾聽、詳細的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做好心理護理。
(4)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通過定期對護理人員培訓,使其能充分了解護理工作中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因素,能在突發(fā)狀況時緊急冷靜的處理。能很好地促進護理人員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護理服務質量,為患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服務。并對護理人員定期進行考核,掌握每位護理人員的水平,不斷完善護理操作規(guī)范。
(5)用藥風險管理:使用藥物時,嚴格按照說明書和醫(yī)生的囑托為患者提供用藥指導,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解釋藥物的作用機制,明確服藥方式、劑量及時間,并告知患者在服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定時檢查和清點藥物,如出現問題要及時的上報。同時要定期檢測患者生命體征,如若產生異常及時處理,防止護理風險的產生。
(6)建立安全防范措施:護理風險是由很多不確定危害因素產生的,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要加強安全防范措施。①患者存在可能墜床的危險,需在病床上安裝安全護欄。②患者有摔傷的風險,需保持地面干燥,行走困難者下地需家人陪伴。③患者有發(fā)生褥瘡的風險,對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時處理,勤更換被褥,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按時翻身。④輸液患者有液體外滲、穿刺部位紅腫、疼痛的危險,要加強巡視,輸液過程中若出現輸血反應,則立即停止輸液。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與投訴事件的發(fā)生次數,采用護理質量評價表進行調查治療前后護理質量情況。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患者的滿意度,滿分100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質量評分情況
經過干預后,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為(83±2.56)分,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為(95±4.23)分,實驗組護理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比較
經過干預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82±4.23)分,實驗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為(94±3.31)分,實驗組患者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和護理投訴事件的發(fā)生率比較
經過干預后,對照組患者發(fā)生護理風險事件14例,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11.67%,實驗組發(fā)生風險事件4例,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3.3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發(fā)生投訴事件12例,投訴事件發(fā)生發(fā)生率為10.0%,實驗組患者發(fā)生投訴事件1例,投訴事件發(fā)生率為0.8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3。
3 討論
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們對醫(yī)療衛(wèi)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醫(yī)院面臨的護理風險越來越多。另外,越來越多的患者對自身權益的保護更加重視,一旦發(fā)生護理風險事件,不但會影響患者疾病的康復,也會影響醫(yī)院名譽。由于耳鼻喉部位結構深,解剖結構復雜,不易檢查,很容易因操作不適產生護患糾紛事件。因此,要想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必須建立完善的護理風險管理措施,不斷總結和分析護理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的安全隱患,做好防范措施,盡量避免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
護理風險可能存在于護理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其具有難以預測、難以防范、后果嚴重等特點,護理風險管理以預防為主,降低了護理風險,提高了護理質量,保證了患者的身心安全,從而減輕了醫(yī)院的負面影響和經濟損失。
護理風險管理在臨床中的應用,以預防為主,更具科學性和實時性,不僅使護理人員防范和識別風險的能力和意識得到提升,還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服務,但其應用也要求護理人員具備一定的業(yè)務水平和法律意識,這樣才能保證護理質量,避免風險事件[5]。護理風險管理在小兒心血管內科病房患兒中的應用,隨著健全管理制度、藥物護理差錯零容忍、預防意外事件、護理人員培訓等管理措施的落實,降低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概率
上述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3.33%)明顯低于對照組(11.67%),實驗組護理投訴事件發(fā)生率(0.83%)明顯低于對照組(10.0%),對照組患者滿意度(82±4.23)分明顯低于實驗組(94±3.31)分,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于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耳鼻喉科實行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減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提升整體的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在耳鼻喉科護理管理中實行風險管理,能夠有效的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減少護患之間糾紛,提高患者滿意度,提升整體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鄭振蘭,連美珠.風險管理在耳鼻喉科疾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大家健康,2018(11):278-279.
[2] 馬曉惠.護理風險管理在耳鼻喉科病房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1(33):7162-7163.
[3] 王曉紅.風險管理在老年耳鼻喉科疾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4):183-184.
[4] 譚業(yè)菊,李學國.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20):123.
[5] 劉海云.風險管理在老年耳鼻喉科疾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yī)藥,2013(5):944-945.
(收稿日期:2018-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