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較中美兩國醫院效率評價指標的異同和相關指標數據2005—2011年的變化情況。方法 收集中美兩國衛生統計年鑒中的醫院效率評價指標及相關數據,描述性分析其基本情況的變化。結果 總體上,2005—2011年間,美國醫院數量、床位數、床位使用率呈減少趨勢,入院人數基本持平;中國醫院數量、床位數、床位使用率、入院人數呈增長趨勢;中美兩國醫院平均住院日均呈縮短趨勢,但中國醫院平均住院日還遠長于美國;美國醫院以接收急診病人為主。結論 我國醫院床位資源整體發展過度,局部不均衡;入院人數增長過快;急診發展不足;醫院效率評價指標有待完善。
[關鍵詞] 醫院效率;評價指標;中美比較
[中圖分類號] R1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6(a)-0178-05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dicators of hospit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anges in relevant indicators data from 2005 to 2011. Methods The hospit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related data in th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ealth Statistics Yearbook were collected, and the changes in their basic conditions were described. Results In general, from 2005 to 2011, the number of US hospitals, number of beds, and utilization rate of bed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number of hospital admissions remained basically the same; the number of hospitals, the number of bed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beds, and the number of hospital admissions in China showed a growing trend; the average of hospital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in hospitals in China is still far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hospitals mainly receive emergency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bed resources in China is excessive and partially unbalanced; the number of hospital admissions has grown too fast;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clinics has been insufficient; and hospit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icators need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Hospit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新醫改要求醫院通過提高效率,從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目前國內學者對我國醫院效率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從全國角度還是從地方角度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醫院效率不僅是醫改背景下政策制定者需要關心的問題,更應該是醫院管理者予以重視的領域。因此,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醫院效率進行準確評價,可以為醫院管理者決策提供必要的參考,也是提高醫院效率的必要條件。該課題通過中美醫院效率評價指標和數據的比較研究,尋找改進我國醫院效率評價指標的方式,以及提高醫院效率的措施建議。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5—2011年中美兩國醫院效率評價指標和相關數據。
1.2 資料來源
該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05—2015年的《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1-4]和《Health, United States,2013》[5]。
1.3 研究方法
采用描述性對比分析,比較中美兩國醫院效率評價指標,并比較兩國共有指標的相關數據變化情況。
2 結果
2.1 醫院效率評價指標的比較
目前對醫院效率研究較多,但對醫院效率卻無統一定義,基本一致的看法是,醫院效率是衡量醫院投入和產出之間關系的指標。因此,國際上的醫院效率測量方法包括投入、產出變量。其中,常用的產出指標有出院患者人數、住院患者總人數、醫生接診的門診患者總人次數、住院和門診的服務項總數。而投入指標可以分為兩個基本類型,即物質資本投入指標以及財務投入指標。其中物質資本投入指標包括人力資本,即醫務、醫技人員的工作人小時數,床位的使用效率以及資產設備的貶值率等。財務投入指標包括人力成本、總資產、總成本等。
我國各地在衡量醫療效率時,使用最多的指標有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指標(如每醫生門急診人次數、每醫生出院人次數、每醫生手術人次數)、床位的周轉效率指標(如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等)、醫療成本效率指標(如萬元業務收入能耗支出、萬元醫療收入衛生材料支出、醫療成本費用率等)、醫療服務的難度系數指標(如疑難危重、大手術病例占患者總數比例、四級手術率等)[6]。
因此,中美在評價醫院效率的指標上有較大的差異,我國的醫院效率評價指標偏產出,較粗放,難以適應醫院精細化管理要求。此外,中美醫院統計指標的口徑、統計方式、關注重點也存在差異。
美國對醫院效率評價的指標除常用的床位數、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外,還有更細化的手術室運行成本,各專業醫療技術人員的時薪,不同年齡別、疾病別的平均住院日等指標。此外,美國對醫院效率評價更加關注門診病人收入所占比例(與醫院總收人相比較)、急診人數、門診手術人數、日間手術量等指標,而我國尚缺乏對這些指標的監測。
我國采用了實際開放總床日數、平均開放病床、實際占用總床日數、出院者占用總床日數、病床周轉次數、病床工作日、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系列相互聯系的指標來評價醫院的床位利用情況,將對醫院效率的關注重點過多地放在了床位利用上,給醫院對床位利用的關注帶來了誤導。
鑒于中美兩國在醫院效率評價指標上存在差異,該研究選取了兩國共有的評價指標進行比較研究。
2.2 醫院數量
美國醫院數量從1975—2011年呈減少趨勢,從7 156家減少到5 724家,減少了約20%,并從2000年開始,保持在5 700家左右。從主辦單位來看,美國聯邦立醫院和非聯邦立醫院數量均呈減少趨勢,2011年較1975年分別減少了45.6%,18.6%;并從2000年開始,分別保持在200家和5 500家左右。從構成來看,非聯邦立醫院從1975—2011年保持在全國醫院數量的96%左右。
中國醫院數量從2005—2014年呈逐漸增多的趨勢,2014年較2005年醫院數量增加了38.3%;且1975年中美兩國醫院數量接近,但中國醫院數量發展迅速,2011年中國醫院數量約為美國醫院數量的3.8倍。從主辦單位來看,政府辦醫院數量呈緩慢減少的趨勢,2014年較2005年減少了2.2%;非政府辦醫院數量呈快速增長的趨勢,2014年較2005年增長了83.5%;但經過10年的發展中國政府辦醫院仍占全部醫院數量的1/3以上,而美國聯邦立醫院只占全部醫院數量的3.6%,因此我國非政府辦醫院還有大力發展的空間。見表1。
2.3 床位和使用率比較
美國醫院床位數從1975—2011年呈大幅減少的趨勢,2011年較1975年減少了36.9%。從主辦單位來看,美國聯邦立醫院和非聯邦立醫院床位數均呈減少趨勢,2011年較1975年分別減少了71.2%和33.6%。從構成來看,非聯邦立醫院床位數從1975—2011年保持在全國醫院床位數的90%以上。
中國醫院床位數從2005—2014年呈快速增長的趨勢,2014年醫院床位數為2005年的2倍多,為1975年的5倍多。2010年美國的醫院床位數與1975年中國的醫院床位接近。從主辦單位來看,政府辦醫院與非政府辦醫院床位數均呈快速增長的趨勢,2014年較2005年床位數分別增長了100.5%和110.5%。從構成來看,中國非政府辦醫院的床位數從2005年到2014年占比略有增長,但仍不到1/4,與美國非聯邦立醫院床位數的占比差距較大。從每千人口床位數來看,美國從1980—2011年呈下降趨勢,2011年起維持在3.0張左右;中國2009年每千人口床位數已達3.06張,此后仍不斷增長,表明2009年以后中國醫院床位數供給已超過需求。見表2。
美國醫院床位使用率從1975—2011年呈下降的趨勢,2011年較1975年下降了10%左右。從主辦單位來看,美國聯邦立醫院和非聯邦立醫院床位使用率均呈大幅下降趨勢,2011年較1975年分別下降了11%和10%,且從2000年起美國聯邦立醫院和非聯邦立醫院床位使用率基本相當,保持在66%左右。
中國醫院整體床位使用率從2005—2014年呈增長趨勢,2014年較2005年增長了近18%,遠高于美國醫院床位使用率。從主辦單位來看,中國政府辦醫院和非政府辦醫院的床位使用率均呈增長趨勢,其中政府辦醫院的床位使用率高達90%以上,遠遠高于美國聯邦立醫院床位使用率約25%;個人辦醫院床位使用率比美國非聯邦立醫院床位使用率稍低一些。見表3。
結合中美床位數和床位使用率來看,中國醫院在床位數供給已超過需求的情況下,床位使用率又遠高于美國醫院床位使用率,表明中國醫院在患者住院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誘導需求。
2.4 入院人數
美國醫院總入院人數從1975—2011年基本保持同樣水平。從主辦單位來看,美國聯邦立醫院的入院人數2011年較1975年減少了53.37%,非聯邦立醫院的入院人數2011年較1975年增加了4.2%。
中國醫院總入院人數從2005—2014年呈快速增長的趨勢,2014年總入院人數為2005年的3倍多。從主辦單位來看,中國政府辦醫院和非政府辦醫院的入院人數從2005—2014年均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其中個人辦醫院入院人數增長最快,2014年入院人數為2005年的11倍多;其次是政府辦醫院,2014年入院人數為2005年的2.9倍;社會辦醫院2014年入院人數為2005年的2.2倍。從結構來看,美國以非聯邦立醫院收治的住院病人為主,中國以政府辦醫院收治的住院病人為主。見表4。
2.5 平均住院日
美國醫院平均住院日從1975—2011年呈逐年縮短的趨勢,2011年較1975年縮短了5.3 d。從主辦單位來看,美國聯邦立醫院和非聯邦立醫院平均住院日均呈大幅縮短趨勢,2011年較1975年分別縮短了9.5 d和4.8 d。
中國醫院整體平均住院日從2005—2014年呈緩慢縮短的趨勢,2014年較2005年減少了1.3 d,但與美國醫院整體平均住院日6 d左右比,差距還比較大。從主辦單位來看,中國政府辦醫院和非政府辦醫院的平均住院日從2005—2014年也呈緩慢縮短的趨勢;政府辦醫院的平均住院日2011年已接近美國聯邦立醫院的平均住院日;中國非政府辦醫院的平均住院日與美國非聯邦立醫院的平均住院日的差距還比較大。見表5。
2.6 診療人(次)數
美國醫院診療人數從1975—2011年呈大幅增長的趨勢,2011年較1975年增長了196.1%。從主辦單位來看,美國聯邦立醫院和非聯邦立醫院診療人數從1975-2011年均呈大幅增長的趨勢,2011年較1975年分別增長了69.3%和228.5%。從結構來看,美國醫院急診量約為門診量的1倍以上,醫院以接收急診病人為主。
中國醫院診療人次數從2005—2014年呈大幅增長的趨勢,2014年較2005年增長了114.4%。從主辦單位來看,中國政府辦醫院和非政府辦醫院診療人次數從2005—2014年均呈增長趨勢,其中個人辦醫院的診療人次數增長最快,2014年較2005年增長了426.1%;其次是政府辦醫院,2014年診療人次數較2005年增長了117.5%;社會辦醫院診療人次數2014年較2005年增長了42.2%。中美兩國均為非政府辦醫院診療人(次)數增長較快,但美國非政府辦醫院的診療人數占絕大部分,中國仍是政府辦醫院的診療人次數占絕大部分。見表6。
3 討論
3.1 醫院床位資源整體發展過度,局部不均衡
從我國與美國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醫院床位資源從整體上已有過度發展的趨勢,但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級別、城鄉醫院床位資源發展并不均衡,部分地區、級別和農村醫院床位資源尚發展不足[7]。而且我國的床位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遠高于美國,表明中國醫院在患者住院過程中存在低效率的誘導需求和過度醫療。有研究顯示,我國醫院運行效率與平均住院日顯著負相關,說明縮短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可以顯著提高我國醫院運行效率[8]。而且在縮短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的改革過程中,需要注意區分不同疾病、不同嚴重程度地縮短,而非一刀切地控制平均住院日。
1983年美國的Medicare 中實行了預付制。在預付制下,政府是根據疾病的診斷相關分組而不是根據實際發生的服務項目來確定給醫院的支付額度。當病人的診斷確定后,醫院提供的住院日越長、服務項目越多,損失就越大。因此,醫院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就傾向于減少住院服務,而更多地提供門診服務[9]。此外,醫學技術的發展,門診治療替代了一部分住院治療,這導致住院服務的需求減少,門診服務的需求增加。同時,美國醫院的平均住院日也明顯縮短,這也引起住院床位的需求下降[10]。在推進醫保付費機制改革的過程中,實行預付制,且擴大門診報銷的范圍和比例,有助于我國醫院縮短平均住院日、減少床位數,降低醫療費用。
3.2 入院人數增長過快
從我國與美國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入院人數快速增長一方面來自于滿足前期住院供給不足造成的醫療需求缺口,另一方面是醫院床位資源發展過度造成的過度醫療。美國實施Medicare 的預付制,有效控制住了入院人數的過快增長,因此,大力發展門診治療,減少住院服務需求,控制入院人數也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3.3 急診發展不足
從我國與美國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我國急診量并未在門診診療人次數中占主要部分,而美國的醫院以接收急診病人為主,這與我國分級診療的改革尚未到位有關,各級醫院的定位和作用尚未清晰。
3.4 醫院效率評價指標有待完善
美國對醫院效率的評價指標較我國更加完善、細化,有利于為醫院精細化管理提供決策依據,而我國的評價指標體系有待完善,對于醫院成本方面的效率評價指標比較粗,有些指標尚未納入日常統計范圍,不利于醫院進行運營分析。
目前常用的醫院整體效率評價的計量方法有數據包絡法(DEA)、隨機前沿分析方法(SFA)以及回歸方法等。但目前國內外應用DEA評價醫院相對效率沒有統一、標準的指標選取準則,因此評價結果往往存在差異,缺乏說服力,側重點也不相同[11]。
醫院效率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反映醫院效率的指標多種多樣,任何單一指標僅能反映一個側面,只有構造比較完整的投入-產出指標體系才能科學全面地做出醫院效率評價。同時,由于指標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互關系,甚至有信息重疊的情況,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投入-產出指標都有必要選入評價指標體系之中[12]。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6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1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2.
[4]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5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
[5]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Health, United States, 2013:With Special Feature on Prescription Drugs[M].Hyattsville,MD,2014.
[6] 孫紐云,梁銘會,胡翔,等.國內外醫院績效評價的關鍵領域和指標研究[J].中國醫院,2012,16(4):9-13.
[7] 王珊,饒克勤.國際視角下的國內醫院床位規模[J].中國醫院,2012,16(9):13-16.
[8] 劉茜,王耀剛.我國區域平均住院日與醫院運行效率相關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11):1971-1974.
[9] Phoebe Lindsey Barton. Understanding the U. S. health service system(4th edition)[M].Chicago,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2010:272.
[10] 武鋒.美國醫院規模變小的趨勢及原因探析[J].醫學與社會,2014,27(7):62-63.
[11] 李文輝,黃小平,唐力翔,等.基于DEA方法的我國各省市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11(3):44-46.
[12] 毛燕娜,王小萬,馮芮華,等.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醫院效率評價指標篩選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15(8):15-19.
(收稿日期: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