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國家已制定出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方案,而職業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提升勞動者素質的重要陣地。加強職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職業素養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家發展從戰略高度進行了科學的頂層設計,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制定了實現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中國制造2025”方案。要實現這些宏偉藍圖,離不開勞動者素質全面的提升。而“工匠精神”作為勞動者職業素養的核心,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的提出之所以在社會上引起大的反響,是因為契合了現實需要。“工匠精神”是貫徹發展新理念、樹立崇尚勞動新風尚的內在要求。工匠精神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勞動精神的具體實踐。有人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職業理念”,是與認識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有人認為“工匠精神”包含了“敬業”“樂業”和“專注”三個層面。歸根結底“工匠精神”具備四個方面的內涵: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職業水準、持之以恒專注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
愛崗敬業,首先,是職業道德精神在工作中的一種體現。我國自古有敬業的美德,敬就是思想專一、行為負責的精神。其次,愛崗敬業是一種工作態度,在工作中要具備責任感,具備主動的精神,愛崗敬業就體現在勤奮、刻苦和謹慎的工作態度中。精益求精是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沒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們在工作中往往就會馬虎大意、敷衍偷懶等,最后,容易導致工作的失敗。“精益求精”是一種品質、一種能力、一種素養、一種要求。常言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持之以恒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經得住誘惑,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真抓實干,一步一步推進,一點一點積累,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跨越。追求卓越就必須要有創新精神,創新是打開工作新局面的保證。“工匠精神”也表現在不斷鉆研創新工作方法,實現新突破,創造新成果上。
二、在職業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現代化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因此加強職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成為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加強“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是當前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十八大以后,國家提出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發展目標,加強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既是對各高職院校自身精神文化的提煉和重塑,也是對“中國制造2015”的理解和回應。
加強“工匠精神”培育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和增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針對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的今天,職業教育要緊跟社會發展,在對學生進行技術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其優秀精神品質,在培養目標設置上要注重培養學生“勞動光榮”“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品質,把當代工匠精神融入到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各項具體的教育工作中。
“工匠精神”培育應該從校園文化建設、學風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等方面入手,應該從外部環境和內部建設方面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總的來說,加強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共識。在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中進行 “工匠精神”人才培養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三、在職業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的意義
有學者指出,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也是職業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和“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有研究者認為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是“現實發展的必然趨勢”,“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傳統的“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以及技術人員薪酬不合理、社會地位偏低等因素影響“工匠精神”的培育。
目前,國家已制定出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方案,而職業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提升勞動者素質的重要陣地。弘揚“工匠精神”能夠有力推動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躍升。如果把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水平等視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硬件”,那么,一大批產業勞動者身上的大國工匠精神則是必不可少的“軟件”,缺少軟件支撐的硬件,猶如斷弦之弓,發揮不出任何價值。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都不能取代勞動者的智慧和雙手,在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上,需要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揮灑熱血,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增強其對“勞動光榮”的價值認同,幫助他們養成關愛集體、熱愛勞動、誠實守信、追求卓越、做事專注等優秀品質是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保證。
加強“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是當前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十八大以后,國家提出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發展目標,加強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研究,既是對各高職院校自身精神文化的提煉和重塑,也是對“中國制造2015”的理解和回應。
加強“工匠精神”培育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和增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針對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的今天,職業教育要緊跟社會發展,把當代工匠精神融入到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各項具體的教育工作中。
加強“工匠精神”培育應該從校園文化建設、學風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等方面入手。總的來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更要以社會發展為導向,以助力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為己任,為國家和社會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型的、素質全面的高技能型人才,加強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共識。在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中進行“工匠精神”人才培養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四、在職業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的思路
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當代意蘊,結合職業教育自身特點,凝練出在職業教育中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品質,例如:追求卓越、勞動光榮、誠實守信等優秀品質,打下“工匠精神”人才培養堅實的理論基礎;打造“工匠精神”培育多維平臺,根據“工匠精神”所蘊含的優秀品質,制定具體的教育方案和實踐措施。充分尊重育人規律,探索合理科學的“工匠精神”培養模式。積極營造“工匠精神”宣傳氛圍,充分利用海報、倡議書、班會、團課和講座等多種方式,使“工匠精神”入耳、入腦、入心。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干部的表率作用,真情帶動,從而帶動廣大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
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對于發揮我國人力和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提升實體經濟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中來,加大對學生核心職業素養的培養,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時代擔當。
參考文獻
[1]曹暢.“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研究平[J].河南教育(高教),2016(12).
[2]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6(02).
[3]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08).
[4]吳玉劍,劉燕.高職院校傳承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芻議[J].職教論壇,2017(04).
作者簡介:趙建波(1980.11—),男,山東濰坊人,工程碩士,研究方向:機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