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娟
【摘要】新媒體作為一個重要的宣傳方式,是企業進行宣傳工作的重要平臺。新媒體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對企業員工的思想政治進行強有力的引導,進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所以,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形勢的變化不斷地進行內容和形勢的創新,才能夠在各種思想摻雜的現實社會中激流勇進,引導企業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促進企業長期的穩定發展。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機遇
一、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
(一)信息獲取更為快捷、實效
信息獲取的實效性與快捷性,不僅體現在利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快速及時獲取大量網絡信息,還體現在人們可以利用新媒體對生活及思想情況進行快速了解。如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員工微博、微信等了解到員工的生活軌跡及學習軌跡,從而加強對員工的了解,以便及時有效地實施干預。
(二)教育環境更為多樣、復雜
教育環境的多樣及復雜表現為網絡上的信息是良莠不齊的,一些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大量存在于網絡平臺上,這些信息會潛在地影響員工的思想及行為,使得思政教育環境日益復雜。而在這個階段,對新鮮事物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的員工,容易受到網絡平臺上信息的影響。
(三)思政教育手段還不夠完善
新媒體時代帶來的主要改變就是信息的海量性,這使員工對待信息有更大的選擇余地,主動選擇的空間加強。在這種條件下,員工會更傾向根據自己的主觀選擇選取信息。因此,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若還是采取以往的教育方式,是遠遠不能滿足現今教育開展的需求。
二、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教育手段方面的機遇與挑戰
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教育工作者等相關人員需借助一定的措施及手段。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增加了信息選擇的難度。盡管國家于2011年國家出臺了有關微博客的管理規定,提出了“前臺自愿,后臺實名”的政策,也即在注冊微博時,用戶必須使用自己真實的身份,昵稱則可自行填寫。
(二)教育內容方面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思政教育內容已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要不斷調整自身的思政教育內容。具體來說,網絡發展在促進社會道德朝著開放性、多元性的方向發展的同時,也引起了侵權問題、虛假新聞充斥、竊取公共或他人資源、匿名攻擊他人等大量不法行為及道德失范現象。
(三)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以往的教育工作中,在知識及理論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并扮演著教育主導者的角色。然而,自新媒體技術出現以后,逐漸成為了新媒體主力軍,其借助新媒體工具,對許多信息都有了一個大致的掌握,有時其在網上接受到的信息還會大于或早于教育工作者,這樣一來,就會給思政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帶來不小的挑戰。
三、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措施
(一)堅持“思想育人”,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
作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牢牢把握話語權,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決定的。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話語體系建設,轉換教學話語交往方式,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有效融入時代元素又努力挖掘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精髓,幫助員工構建既有傳統民族精神又有時代價值理念的思想體系。
(二)堅持“教書育人”,打造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想要在開放、多元的時代當好思想的領路人,需要擁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才能保證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進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培養自己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能夠抓住員工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教育契機,在點滴小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三)堅持“管理育人”,管教結合提高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堅持“管理育人”,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通過“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工作者要以員工的所思、所想、所求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和終點,以尊重員工的想法和個性為前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以實現“人”的根本價值需求為本,營造以員工為本的管理氛圍,以有利于員工成長和成才為根本,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導員工,建立科學、人性的管理制度。
(四)搭建立體化網絡平臺
首先,應當在企業的官網中建立一個思想宣傳教育專欄。通過專欄互動,員工可以對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其次,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重視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媒體終端設備,充分利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性,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員工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及時解決員工的思想難題,正確引導員工的思想動態。
總之,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著過去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元化、立體化。面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的新媒體時代,只有善于運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武裝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其更具時效性、實效性、民主性、針對性。
參考文獻
[1]李杉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C].2017:2.
[2]孫永魯.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創新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