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要】翻轉課堂是指在正式學習中,學生會互助學習老師指定的像教材、預習作業、微課程視頻等之類的學習材料。以至于在課堂上可以和老師、同學們一起通過充分的討論、交流和互動,再加上老師向學生答疑解惑、同學和同學之間的探究練習,最終完成這個教學過程,達到學生掌握所學內容的目的。翻轉課堂是指通過知識傳授和知識吸收的顛倒安排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師生角色轉變,對課堂時間重新規劃。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初中英語
初中英語的翻轉課堂教學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課前預習階段和課中教學階段,在課前的預習階段,學生自己觀看教學相關內容的視頻,然后進行針對性的討論,使得學生對教學的內容和相關的重點有初步的認識。在課中教學階段,將課前預習階段的問題進行歸納和匯總,解決問題,然后進行少量的測試,鞏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吸收,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最后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和反饋。
一、翻轉課堂的思考分析
(一)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普及程度
翻轉課堂這一模式的出現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的一種顛覆,它是歷經長時間發展才最終演變成教學模式的,更是一種大膽的教育創新。然而,這種模式在我國的引用程度及實踐應用明顯是落后于其他國家的。但隨著我國在素質化教育的道路上不懈努力,通過不懈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學習,也隨著這一模式在全國各個學校的推廣,其在我國的實踐應用也達到了初級普及階段。
(二)翻轉課堂模式的特點
1.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穎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它顛覆了原有的觀念,將課堂的概念變得更加廣泛,取締了傳統教學中課堂教育的主要位置,使得課堂現代化、時代化和生活化。學生得以自己尋找或者發掘學習形式和渠道,或是通過各種途徑,或是自學,也可以通過組團討論的形式進行討論學習,不必再過分地依賴于老師、依賴于課堂。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做最大的努力,實在不行再請教老師。相對于僵化呆板的原有模式,通過顛覆的方式將課堂學習的主課位置進行了顛倒,使學生的學習充滿了自主性。
2.體系多元化的教學革新
翻轉模式注重對學生的全面系統的評價,通過測試或是調查表,亦或是通過了解學生學習記錄,并在此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個性化評價,再將各個方面的材料匯總對學生的整體情況作出判斷。此外,因為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已然成為獲取學習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信息技術的應用得到迅速的普及,使得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得以有一個良好的實施基礎。而且,加上對多媒體的應用更加的靈活性、自如性,使得教師在針對點到點的難點時可以制作出詳細的、系統的教學視頻,極大地節省了課堂時間。
二、翻轉課堂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老師預先設計學習目標
明確學習目標是翻轉課堂能否成功的第一步。老師在授課之前,要根據課程標準、學生學習情況和所使用的教材等自己或是師生一起商討和制定學習所需要達到的目標。其目標要盡可能地具體明確,以便可以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敘述使學生可以快速理解、明白學什么,更便于老師落實任務。目標明確以后,老師需要根據那些是可以通過微視頻課程亦或其文本資料能夠完成的,老師可以自己開一個博客或是微博將那些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就能夠掌握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制作成微視頻或是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讓學生在家自主學習,包括語法、詞匯、對話、閱讀指導等等,也可以通過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班課APP來處理這些事情,既簡單又方便。而需要實際動手操作的就在課堂上去實現。
(二)引導學生課堂共同探究
初中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正在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所以,結合需要達成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聯系和應用語言,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共同學習和探討,可以用外語做情景對話、閱讀理解、講故事之類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和有效性,使得課堂氣氛更加融洽、有趣。同樣的,老師要根據課堂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糾正,直到明確他們已經掌握了為止。
(三)檢測和強化學生學習效果
翻轉課堂教學要想有效果,必須進行單元檢測以反饋學習效果。其檢測形式可以是寫一篇有針對性立意的文章或進行一場角色的背景對話,亦或是采用試卷答題形式。對于在測試中達到學習水平的同學,測試可以達到強化學習的效果,并引導其可以進行下一單元自學。而對于那些沒有達到學習水平的學生,不能直接引導其進行下一單元的學習,需要幫助其找到問題所在,究其原因,并組織其進行再次學習。這些學生仍需要進行一次水平測試,直到他們在測試中達到了水平測試,再引導其學習下一單元。
三、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就翻轉課堂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做一研究討論。研究事實表明,翻轉課堂是新課程改革之后適應英語課堂的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它對于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率有著重要作用。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引者,教師需要積極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指引學生學習,讓學生能夠在翻轉課堂上學好英語。
參考文獻
[1]楊德息.翻轉課堂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分析[J].英語教師,2016,16(07):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