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劇,自19世紀浪漫派以來,它的影響力逐步延伸到了包括亞洲地區的世界各地。中國歷來有著悠久的戲曲傳統,近代以來,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中國人不僅全面地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同時也接受了西方歌劇這種藝術形式,在不斷吸收、借鑒、移植、模仿并結合中國音樂文化實際的基礎上,孕育創生了以西方歌劇模式為藍本的中國民族歌劇,由此開啟了中國民族歌劇新的航程。
【關鍵詞】歌劇;創作特征;文化內涵
一、關于歌劇《原野》
歌劇《原野》是中國歌劇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部巨作,是第一部被搬上國際舞臺并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中國歌劇。這部由曹禺之女萬方根據其父同名話劇改編、金湘作曲的歌劇,于1987年7月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北京首演。作品以其大膽的探索創新,精巧的整體構思,鮮明的音樂形象,引起人們的關注,贏得了廣泛的贊許。2010年新春伊始,甘肅省歌劇院借鑒上海歌劇院的成功經驗,將鋼琴伴奏版的《原野》搬上舞臺,在其音樂廳上演十幾場,同時為擴大該劇在蘭州的影響,還赴西北師范大學等高校進行多場巡演,得到了高校師生的熱烈歡迎,大獲成功。2018年年初,它再度被甘肅省歌劇院搬上舞臺,這恐怕是歌劇《原野》誕生以來最為集中也最有延續性的演出。
編劇萬方和作曲家金湘諳熟歌劇的藝術特性,從新的視角對其進行宏觀把握,音樂戲劇化在歌劇創作中的原則已經得以充分得體現。因此,我們說它是中國對西方歌劇藝術探索過程中具有劃時代的典型意義,代表了中國對舶來藝術通過早期的模仿移植,到中期的交融借鑒, 再到與本民族文化藝術特點高度融合之后的歌劇創作水平。
二、歌劇《原野》的創作特征
(一)西化的舞臺語言
《原野》是反映私人恩怨情感糾葛的題材,內容深刻復雜,在創作風格上為了表現這種復雜性,就需要運用多種手法來創造它。實踐告訴我們,西方的作曲技法在刻畫主題上較為深刻,戲劇性沖突更強烈,因此,對于以西方歌劇形式與西方現代技法為主,對以民族戲劇根基來創作的《原野》來說,曲作者金湘坦言在音樂創作上主要把握住兩點:一是人性的復蘇與扭曲,二是大自然的本色與變形。在風格的把握上,凡是表現人性的被扭曲,大自然的變形等,多用近現代技法,凡是表現人性的復蘇和大自然的本色美等,則多用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的技法。在總體構思上,凡是大段唱腔多用整塊的,旋律感強的,調性相對明確的手法;凡是朦朧的場景,戲劇性的段落及宣敘調、韻白、說白之類的段落,則多用結構模糊、旋律感弱、尖銳音程的多層結合手法。用這種截然不同的手法來表現兩種不同的情與景,讓它們在強烈的沖撞反差中,既表現了不同的情與景,也表現出音樂自身的美。由此構成了原野音樂的總體概貌。
劇中大量運用了20世紀的作曲技法,加入了音樂的無調性。在這種無調性音樂的整體烘托下,又轉入有調性的大段歌唱,突出了西方歌劇詠嘆調濃重的抒情性和我國傳統民族歌劇旋律的歌唱性。歌劇《原野》的唱段調性變化大,音準把握難,表現力豐富,震撼力強大,戲劇沖突激烈,在中國歌劇作品中可以說無出其右。
(二)民族元素的體現
作為中國背景下的歌劇創作,作曲家在創作歌劇《原野》時仍不失其民族性特征。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宣敘調的中國化。宣敘調原本是西方歌劇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但在歌劇《原野》中,作者將本民族的傳統元素注入到這種西式的表現形式里,充分考慮了音樂與語言的結合,借鑒了中國戲曲中韻白的神韻、古典詩詞的吟誦方法以及說唱音樂中的形式,賦予了宣敘調以中國特色和多樣性。可分為唱中有說、說中有唱、半說半唱、吟誦加唱、只說不唱等。如第一幕中焦母的宣敘調,作曲家將無調性技法和戲曲的拖腔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加上演員用鼻腔哼鳴的方式,刻畫了一個鮮明的焦母形象。二是戲曲節奏的借鑒與運用。作曲家仍然從中國戲曲音樂中汲取養料,在全劇中多次運用了京劇中“亂錘”的節奏特點,主要由板鼓奏出,節奏由慢逐漸加快,具有極大得動力性,有力地推動了戲劇情節的發展。還有戲曲中“緊拉慢唱”的形式,在劇中也被借鑒,如第二幕中金子的詠嘆調《你們打我吧》中的運用。還有在部分和聲思維上,作曲家采用了符合中國思維習慣的線性和聲思維邏輯。三是表演方式。歌劇《原野》在我國傳統戲劇的根基上,把略加夸張的戲劇表演程式融入到生活化的動作上,更加注重得是感情的投入與演唱的技巧表演。由于歌劇中詠嘆調的戲劇性比較濃重,因此唱法上完全運用了美聲唱法,但是在民族語言的基礎上結合了美聲的發聲方法,如萬山紅飾演的金子,聲音比較渾厚有力,這對人物情感自由得傾吐和性格得展現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除了金子,其他角色也有所涉及。
值得一提得是,歌劇《原野》80年代末的上演在當時雖然引起過一時的轟動,也曾得到過很多的榮譽。但是這些光環和榮譽猶如曇花一現, 并沒有在中國歌劇事業民族化進程中翠柏常青。甘肅省歌劇院鋼琴伴奏版歌劇《原野》,從2010年至2018年連續兩次的復排至今已上演數十場,每一次的復排都能夠發現和培養一批正在成長的青年演員,從語言、唱段、舞臺調度、人物塑造,年輕的演員們對《原野》表現出超乎想象的熱情,同時也客觀地加速了他們的成長。希望我們為該劇推廣普及所做得有益嘗試能走得更遠,做得更好,也算是為歌劇《原野》這一藝術經典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李姝.接受美學視野中的歌劇《原野》[J].音樂探索,2009(02):56~59.
[2]聞玉智.歌劇《原野》的文學意義與音樂的名族化問題[J].劇作家,2008(01):73~74.
作者簡介:陳源(1971.01—),男,甘肅人,本科,二級演員,研究方向:表演理論、文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