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
【摘要】鑒于如今科技水平的持續發展,網絡技術的運用也變得愈加廣泛起來,傳統意義上的英語語言教學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傳統英語語言教學模式亟待實施改革創新,迫切需要創建適應于網絡時代需求的英語語言教學新路徑。本文闡述了網絡在當代英語語言教學中的突出優勢,并提出了基于網絡時代的英語語言教學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網絡;英語;語言教學;路徑
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崛起,英語語言在我國的影響力也變得愈來愈大。然而,因為傳統意義上的英語語言教學中存在著諸多不足,導致英語教學的成效非常低。所以,對傳統英語語言教學實施全面變革,才能夠實實在在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成效。
一、網絡在當代英語語言教學中的突出優勢
(一)網絡為英語語言教學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
網絡時代的來臨,網上極其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實施好高校英語語言教學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網絡教學資源主要涵蓋了以下兩部分內容:一是多媒體教學資源。主要是由電腦、電視以及攝影、聲音等所構成,是一種能夠為智力提供想象力的重要資源。在傳統英語教學中,由于資源有限,教師用到的教學工具只有錄音機、錄像機。如今,可運用英語原版碟片、電視錄制片等開展教學。二是網上教學資源。互聯網自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英文資料庫,其中就有各種新穎而又生動的英語素材以及資源。學生們可依據自身興趣愛好及其水平選擇最為適合于其自身的英語語言學習內容,從而使英語語言學習更為自由化。當然,網絡的運用,也能夠培養大學生們獲取與應用信息的能力,這對提升大學生們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也十分有效。大學生們可以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通過對國內外網站的搜索發現有關信息,從而取得較好的成效。
(二)網絡英語教學能夠體現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
基于傳統英語教學方式,教師始終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學生們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足夠的主動性。網絡時代的英語教學恰好能夠糾正這一不足。英語教師可運用精彩的課件、精美的動畫等,將靜態化教材轉換為動態化情景,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下進行英語語言的學習。在網絡支持下的多媒體實驗室當中,師生之間可進行實時對話,從而極大地激發出學生對英語語言學習積極性,同時還為每一位大學生提供了公開發言與展示自我的機會。當然,英語教師還可依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其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從而促進高等院校學生的英語能力得到很好地提升。
二、基于網絡時代的英語語言教學的主要路徑
(一)充分應用互聯網實施課堂教學活動
該教學方式主要是指在互聯網平臺中實施網絡情景教學,通過遠端主機來存儲所需要的教育教學資源,運用互聯網具備的開放性以及教育資源的豐富性來實施英語語言課堂教學。這一教學方式能夠切實增強大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學中的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全面保證。大學生應當緊密結合個人實際狀況來挑選最適合的教學內容,英語教師則應當密切聯系所教學生在英語能力上的差別,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從而讓因材施教原則能夠得到較好的展示。同時,英語語言教學也不會再會受到時空等相關因素限制,這樣,就可以讓遠程教學能更好地實施起來。同時,該教學方式還具備了開放性的特征,可以讓每位大學生的桌面都成為可供學習的課堂,這和素質教育以及終身教育的理論更為契合。同時,互聯網網上教育資源所具有的豐富性也就能夠得到更為快捷的運用,也就能夠確保教學目標能夠更好地實現。
(二)借助局域網或專業軟件開展集中式教學
該教學方式主要是借助本校局域網來創建相應的教學體系,再應用多媒體網絡軟件來達成教學的目標。這一教學方式的最大優勢是可以讓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以及進程實施切實有效的控制,從而提升英語教師對于學生所具有的管控能力。立足于本校局域網的快速傳輸,教師可以與學生開展彼此之間的實時化交流。同時,高校英語教師應當充分應用相關網絡軟件開展集中式教學,讓各類課堂教學行為能夠得到有效的實施。同時,相對于互聯網來說,通過校內局域網來實施英語語言教學,在費用上也更為低廉,而且還具備了相當高的安全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當代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尤其是對英語語言教育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它不但提升了當代大學生群體的英語語言學習積極性,而且還提升了大學生在聽、說、讀、寫等諸多方面的能力,從而為培養新型英語語言人才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鑒于各類新生事物在其產生之初均具有不足之處,網絡技術在為現代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對人們的生產、學習、生活造成不良影響,這就需要我們注重趨利避害,更好地發揮網絡技術的正面作用,為推動英語語言教學質量的提升發揮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朱曉施,朱曉博.網絡語言中的英語因素與大學英語教學[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2]謝娜.以網絡為平臺的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寫作教學對策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04).
[3]易倩梅,李立琴.網絡時代英語教學技巧及其實踐應用———評《當代英語教學技巧及其實踐探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