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涵予 邸晶華
【摘要】物資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之一,對物質的管理將直接關乎到一個企業的生產工作。因此,必須做好企業物資管理工作,面對物資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的進行改革,在專業化的施工隊伍上大力推進,還要注重相關的管控方式的深入研究和開發,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才能更好地推動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形勢下;設備物資管理;模式
一、常見的設備物資管理問題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設備物資的管理過程中,因為相應的管理制度制定不夠完善,并且落實推行力度不夠,使得設施設備的性能得不到保障的現象層出不窮。目前,大多數企業在設備的使用上,都有定人定機的管理制度,但是一般的操作人員只重視設備使用,忽略對設備的維護保養。另外,還是由于制度缺失,無法形成嚴格完整的設備管理制度,沒有完善的設備技術檔案和技術資料,造成設備管理混亂和維護保養困難,影響設備的使用效率。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
在社會的建設項目中,一些不到位的設備管理措施,往往會影響機械設備的正常使用,人為的延長施工工期,并且對施工的質量也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具體的項目施工中,由于施工項目涉及的范圍太廣,施工人員的調動和設備使用無法形成快速聯動,而大多數企業(單位)的工程項目部門對于設備無法做到統一調動,使得設備與工程建設脫節,出現設備管理不到位的情況。
二、新形勢下設備物資管理模式
(一)集中管理
在企業的物資管理中施行物資集中管理策略,將會有效提升企業經費的利用效率。物資的集中管理將便于物資管理部門對物資進行有效的調配和應用,對于物資缺失的情況也能夠提早發現,并及時地進行采購補充。物資集中管理能夠加強與基層工作單位和人員的接觸,對他們的工作形成有效的監督和督促,既能夠了解物資使用情況,又能夠提高物資的利用率。
(二)計劃管理
物資管理部門要根據和結合企業在年度生產中的投資總額,計算預估企業年度內對物資的使用和耗損情況,以此為基礎控制設備物資的供求,制定科學的設備物資管理計劃。將計劃細化到各生產部門和生產單位,以便更好地提高企業對設備物資的使用效率。
(三)信息化管理
計算機應用已經深入到社會各界,信息化已成為各企業競相追逐的發展趨勢。企業要保持與時俱進,對信息化形成科學的認識,積極地實現設備物資管理的信息化,以便對企業設計物資的相關信息進行科學匯總和管理,這樣有利于提高企業進行物資管理的效率。
三、新形勢下設備物資管理優化對策
(一)合規管理,權責明晰
遵守上級管理制度,按照精細化管理的理念,逐級提報審核資源配置及采購申請報告,合規化實施物資設備的采購。針對不同的項目及資源配置管控模式,由責任(投資)主體單位牽頭組織,協作(聯營)單位密切配合,信息對稱、過程全參與。建立設備專項檢查長效機制,制定設備專項檢查制度,進一步完善境外設備管理人員獎罰機制,加大獎罰力度。建立以項目為單位的獎罰指標制,以罰代獎,實現末位受罰,模范獎勵,強化項目設備管理危機意識,提高各級設備管理部門的管控力度和執行力。
(二)探索建立統一的網絡采購平臺
首先,物資設備部要著力構建國內外的物資、設備價格體系,對涉及項目和經營的國別要保證全覆蓋,并保持定期動態維護更新。在國內的物資設備采購方式上積極探索和推行電商平臺和網絡采購。大宗通用型物資采取在項目群或所在國別區域內集中實行采購、倉儲、管理的模式,發貨集約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的職能。此外,要體現“互聯網+”的優勢,采用“互聯網+管理軟件”模式,加快物資管理軟件的研發和推廣實用,實現信息化管理。
(三)完善設備物資管理的細節
在設備物資管理過程中,要對每一個細節加以完善,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機制,使其全面化、規范化地貫穿到工程施工中。確保檢驗流程、管理措施及管理流程的透明化,在細節管控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工程消耗,明確工程耗費管理的職責,若是出現超額現象,應及時查找原因,全面強化管控監督與控制方式。物資采購與設備管理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分開進行,一類物品集中供貨,且實現分層調配,在工程管理及監督過程中及時對物資進行合理調控,有效規避工作中出現的漏洞。
(四)物資設備管控分離,注重安全培訓
對于工程施工的一些項目,施工現場的物資管控和設備管控可以適當地選擇分離管控的方法,專人進行物資管控以及專人進行設備的管控,責任到人,明晰分工,把管控上出現的問題分離給不同的負責人進行重點的管控。這樣做有助于物資管控的條理化施工,提升管控的科學性和有序性。另外,在施工企業的管控中,要格外重視各個機構的安全管控,強化安全培訓,從而有效地推動物資設備管控的長久發展。
四、結束語
總之,在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中,物資設備的管理已經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生產的基礎,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參考文獻
[1]郭磊.加強工程項目設備物資管理的措施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38(03):97~98.
[2]劉存生.關于規范和加強物資設備采購管理的探討[J].時代金融,2016(0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