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琳
按照央行的數據,2018年3月末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達到了124.3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漲了13.9萬億元,增幅達13.2%,這些新增貸款流入了哪里?是否如國家所號召的全部注入了實體經濟?
從分類數據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住戶貸款余額增長了6.9萬億元,這個增幅幾乎占到了全部貸款增幅(13.9萬億)的50%,其中消費性貸款占比77.5%,經營性貸款僅占比22.5%,同時對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的貸款余額增加了6.3萬億元。由此可見,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新增貸款發放依然大量的投入到了消費類貸款和大中型企業中,從量上來看,注入小微企業的信貸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小微企業潛在的融資缺口。
按照傳統金融機構“信用評級+經營現金流+擔保物+可處置凈資產”的綜合評定方式,大部分小微企業將被攔在門外,在解決金融機構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問題上將面臨“小微企業難,金融機構也難”的尷尬局面,一方面金融監管對金融機構的考核重風險、重質量,金融機構在設置機構考評指標時必然加大質量考核指標權重,從而基層金融機構在對小微企業投放信貸時不得不慎之又慎,寧愿不發展也不愿出風險,另一方面按照既有的信用評價體系來看,小微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水平也存在重大缺陷。因此當下小微企業和金融機構面臨的局面是:銀行有指標,企業有需求;銀行放不放貸都容易被考核(放貸面臨資產質量考核,不放面臨經營指標考核),小微企業放著低息的銀行貸款拿不到,只能承擔著高額成本四處借。
站在金融管理者的角度,如何化解上述尷尬局面,真正幫助小微企業解除融資困局是需要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確保支持小微企業各項的政策細化落實
2018年6月25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同時要求加強貸款成本和貸款投放監測考核,促進企業成本明顯降低;健全普惠金融組織體系,提高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優化營商環境,嚴厲打擊騙貸騙補等違法違規行為。
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需對各項政策細化,出臺對應的金融扶持政策和配套的稅收優惠等政策(本文重點討論融資領域,其他領域配套政策不再贅述),更重要的是層層督導落實,科學設立統計口徑和指標,確保對小微企業各項數據統計做到精確、有效、及時。
二、轉變監管和經營指標考核理念
監管機構應著重對經營性貸款的用途真實性進行監管,對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的扶持小微企業、實體經濟的政策落實到位情況進行監督,適當放寬對經營性貸款資產質量的考核。
各金融機構在設置內部分支機構、業務條線經營業績考核指標時,應加大小微企業經營性貸款發放和凈增量的分數權重,可設置小微企業低息貸款專項補貼獎勵,減少小微企業經營性貸款資產質量考核權重,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做好政策支撐,解決金融機構發放小微企業信貸的后顧之憂。
三、改進和完善既有信貸模式
金融系統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銀行間的合作,放寬擔保貸款,允許中小型科技企業通過應收賬款等資產向金融機構融資,用大數據,逐步做到對小微企業的資質審核從“重資產”到“重信用”轉變。
銀行應加大對到期不還本直接轉貸的產品投放力度。加大政策性擔保公司準入力度和服務范圍,成立政策性轉貸平臺,解決銀行到期抽貸和企業在短時間內籌集資金償還貸款本金導致企業資金斷流的問題。
各金融機構應響應國家號召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建立小微企業信貸的綠色審批機制,制定區別于傳統復雜審貸流程的快速審貸流程,明確小微信貸“重社會效應、輕經濟效應”的導向,培養適度容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的風控文化。
四、規范民間金融
立法允許民間資本創建新型合規民間借貸機構,明確其職能是專門從事合法的民間借貸工作,服務于民營經濟單位,實現民間借貸和正規借貸的良性共存。
同時構建符合新型民間借貸機構的市場準入制度和風險預警及轉移制度,設立由金融專家組成的危機評估機構,與監管責任部門配合,監測區域內外各種風險,并進行追蹤分析、預測,建立警報發布機制,對各類較大的金融風險的危害程度進行評估,并提出應對措施,降低民間借貸風險。
五、鼓勵金融創新
在信用體系建設和金融產品設計、風控體系設計上面都需要整合大數據,跟當前經濟環境和未來小微企業發展趨勢保持一致,同時更注重評判體系的時效性、實用性。國內需要一套整合了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稅務系統以及消費信用(如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的芝麻信用)的、能全方位評價一個經營者或一個小微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也需要更多像網商銀行的小微信貸一樣貼合小微企業實際需求的金融產品創新。
總的來說,需要在現有金融體制架構以外營造良好的小微企業金融生態圈,建立健全小微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立不依靠資產進行評價的小微企業價值評判體系,結合線上線下金融產品、整合致力于服務小微企業的多家金融機構的先進產品和經驗,政府、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共同發力,才能從根本上解除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營造出適合小微企業生長的土壤。(作者單位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重慶分行直屬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