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彬彬 王鳳杰 劉德發
一、“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基本情況
“貧困戶”脫貧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多倫縣諾爾鎮北村成立了黨支部,現有成員7名,成為帶領該村脫貧致富集體核心。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引導下,北村黨支部成立了多倫縣諾爾鎮北村北越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引入貧困戶以流轉土地形式入股、打工取得收入等形式獲得固定收入,進而逐步脫貧致富。該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投資500萬元建成現代化蔬菜大棚種植園區,實現種植、采摘、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并申請注冊“諾爾”蔬菜產品商標,取得無公害蔬菜產品認證,成為多倫縣蔬菜市場一大品牌。
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
“扶貧模式”是脫貧方向、也是目標。精準撫貧采用的是“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即黨支部帶頭,發揮支部引領作用;成立專業合作社,為村民和貧困戶創造發展平臺;吸納貧困戶入股、勞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該合作社共有村民310人入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0人,占比16%,民政部門核實的低保戶90人,占比29%,貧困人口合計占比為45%,專業合作社占地200畝,建設在用62座蔬菜大棚。貧困戶和低保戶用自有土地入股,每年進行分紅。合作社常年用工30人,絕大部分用的是貧困戶工人,達到20人,占比為67%。固定工人每月工資3000元,一年工資收入36000元。專業合作社成為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固有基地。做到了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
三、扶貧再貸款支持精準扶貧模式發展
(一)培優增強蔬菜種植主導產業,提升農民增收水平。人民銀行充分利用扶貧再貸款,大力支持和引導向“專、精、特、新”種養殖業發展,并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打造了多倫縣諾爾鎮北村“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現代化蔬菜大棚種植園區,“北村扶貧模式”成為全區資產收益型脫貧攻堅的典型。
(二)扶貧再貸款撬動了園區啟動資金。2009年以來,多倫縣人民銀行通過信用聯社向北村累計發放貸款3204萬元,扶持了300戶從事蔬菜種植的農戶,規模不斷擴大,西紅柿、黃瓜等無公害無污染綠色食品發展至千家萬戶,大棚蔬菜種植已成為北村主導產業。其中發放養殖貸款28戶85萬元,種養殖業優化產業鏈逐步形成。其中北村發放貧困戶貸款30筆150萬元,飼草料賑災貸款3筆3萬元,支農再貸款170萬元,兩年來,通過產業幫扶等有效措施,44戶(80人)貧困戶實現脫貧,順利完成了貧困戶的脫貧致富目標。
四、“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取得的效果
(一)帶動貧困戶脫貧。合作社已發展股民257戶,全村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低保戶全部入股合作社。同時,帶動15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貧困家庭100%參與了合作社作社。2017年帶動41戶貧困戶脫貧。
(二)帶動村民致富。多倫縣諾爾鎮北村北越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常年進行生產,帶動全村300余人從事蔬菜生產經營,發展蔬菜產業致富項目。工資每月3000元,合作社每賣掉1斤菜,分給全體工人1元的紅利,每個月平均1950元,每戶每年可享受固定分紅3000元,照此計算,平均每人每月5250元,全年收入63000元,加上入股收入1.5萬元,全年可收入7.8萬元,村民致富指日可待。
(三)村民人均收入增加。目前,主要生產西紅柿、黃瓜、青椒、香瓜、葉菜等蔬菜,平均價格為每斤3.5元,每個蔬菜大棚產量為2.5萬公斤,每個棚收入約18萬元,全年收1116萬元,扣除成本、管理費、人工費用等,純收入約為800萬元,入股人平均每年收入1.5萬元,勞動的貧困戶20人,每年多收入3.6萬元,合計5.1萬元,一年之內脫貧,二年內達到致富水平。2017年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000元,年人均純收入增加2000元。
(四)打造了蔬菜品牌。北村種植的蔬菜主要供應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目前,蔬菜供不應求。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有1.25萬名職工,每周需求蔬菜量12.5萬斤,北村蔬菜遠遠供應不上,發展空間還很大。(第一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錫盟中心支行,第二、第三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多倫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