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它承擔著開啟并提升人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創造能力,促進人的內心情感和諧發展的重任。這些都是以生命的完整為基礎的,藝術教育以生命為基礎,同時,在藝術教育中又蘊含和體現著生命教育的觀念。藝術教育就其本質、價值、教育教學理論以及藝術教育的課程中都反映著對人的生命的關懷與尊重。本文試圖從藝術教育的本質、藝術教育的價值兩個方面,揭示藝術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觀。
【關鍵詞】生命教育;藝術教育;生命教育觀;生命;藝術
人的生命包括三個維度: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自然生命是指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生理肉體生命,它是人存在的物質載體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人的自然生命主要體現在自然的生理肉體、本能以及自然自在的順序發展;人的自然生命因其未特定化的特點以及深深打上意識的烙印而區別于動物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是人和其他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按照羅素的觀點,人的精神生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從認識或知覺方面來講,他們可進行知覺、回憶、想象、抽象和推理活動;從心理情緒方面來講,他們有快樂和痛苦的感覺。他們還有情意和欲望;從意愿方面來講,他們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事情或不做一件事情。由此可見,人的精神生命可以劃分為認知、情感和意志三個方面。社會生命是指人非單獨存在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并承擔一定的社會角色。社會生命更加強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穩定的關系。無論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還是社會生命,都是一個人完整生命不可缺少的三個組成部分,它們各自獨立卻又相互依存、相互融通而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一個健全完整的生命體。因此,藝術教育在促進人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尊重生命的整體性和完整性,以促進生命和諧發展為目標。
一、藝術教育的本質所體現的生命教育觀
藝術與生命有著本質上的通合與聯系,其靈動、自主、個性、創造的共同特性使二者互為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藝術為兒童三維生命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無論是大腦和身體,情感和意志,還是其社會性的交往合作能力,都能夠在藝術活動中得以發展。另一方面,人的生命的活力與生機,其生命中創造與自主的精神成就了兒童特有的藝術天賦和創造本能。
自主性與創造性是人區別于其他生命體最重要的特征。人以外的其他生命體是依靠自身的本能,被動地、無意義地生存,而人卻能依靠自身主動地追求和創造,自主而有意義地生活。人的自主性能夠促使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去主動選擇和追求。人的創造性意味著生命的超越性,因為人總是不滿足于現有的狀況,所以不斷地去追求和超越,從而實現自身不斷的發展和突破。藝術教育的生命化價值取向強調尊重兒童的創造性,尊重生命的自主選擇、自由地從事藝術活動。同時,藝術是一種極具個性化和創造性的活動。不同的兒童在面對同一幅畫作、同一件雕塑或同一首音樂時,所具有的心理活動和情感體驗是不同的,這也體現出藝術欣賞和藝術教育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此可見,每個兒童在體驗藝術、欣賞藝術和創造藝術時都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根據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思想和情緒情感、價值觀進行主動的建構人。因此,從藝術富于創造的特性來看,藝術教育必須尊重兒童生命的自主和創造,鼓勵兒童成為藝術活動的主體,在自由、自在、自主的狀態下主動地去感受、體驗和創造藝術。
二、藝術教育的價值所體現的生命教育觀
藝術教育具有能夠使人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健全人格、使人成為智慧的人、與世界和諧相處等獨特的價值,這些價值充分彰顯了藝術教育對于生命教育的意義以及藝術教育中所體現的生命教育觀。
(一)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人的一生總是短暫有限的,能經歷和體味到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尤其是未經世事的孩子更是如此,然而在藝術的世界里,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創作,人們可以通過藝術作品傳達出的強烈的意味來體會世間的各種體感體驗,最大程度的豐富我們的情感體驗。同時,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凝神關照、不斷審視的過程能使普通人學習到,那些比自己更聰明和在精神領域更富于開拓精神的人聽到、看到和想到了什么,是怎樣看的和怎樣聽的。這些精神領域的感召經常通過藝術,使人更加堅定,更加從容地面對命運的挑戰,更冷靜地正視不幸和承受不幸、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雖然不能直接幫助人們擺脫或免遭種種不幸,卻可以在我們遭受不幸的時候給予精神上的力量。當我們沉浸在藝術作品中時,我們的內心與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內心經驗達到一致,從而使我們從藝術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這些都是生命教育最終想要達成的目標,讓人們珍惜生命、體驗生命,擁有抵抗逆境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品質。
(二)完善人格
藝術教育通過培養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用美打動人,感染人使其人格趨于完美。其落腳點還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類自身。人類自身的美化,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人的精神境界的升華。通過藝術教育使兒童的感性和理性交融升華,使兒童的精神世界在理性的高度得到和諧統一。一個人格完整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真諦,明了生命的意義。
現代教育和教學思想非常重視“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強調兒童為教學的主體,更注重人的修養與品質的培育。藝術教育以其獨特性更加強調人的主體性與人格的完整。“應該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畫,千萬要保護兒童藝術學習的重要品質,如高昂的興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動大膽的創造精神。”兒童把藝術活動視為游戲,既有興趣,又有參加活動的愿望。藝術活動也比較開放,兒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靈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由于兒童語言發展的局限,常選擇繪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這使他們的情緒、情感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和宣泄,可以使兒童解脫心理壓力和阻塞,獲得情感慰藉和心理安撫,在藝術中充實生命的靈魂,達到人格的統合。一個只有自然生命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藝術教育無疑使給予學生精神生命的最佳途徑。在藝術教育潛移默化的浸潤下,生命教育的旨歸也得到了實現。
(三)與世界的和諧
藝術雖然不能直接改變世界,卻可以通過改造那些能夠改變世界的男人們和女人們的內在動力而間接地改造世界。馬斯洛也認為人自身越完美,他知覺到的世界就越完美,而人知覺到的世界越完美,世界就會變得越完美。藝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性表現,任何藝術表現形式都包含著的情感和思想,學生通過藝術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和交流情感,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效果。通過藝術教育學生更容易形成和諧的社會生命,與世界形成和諧的關系,亦能和周圍的他人形成和諧的關系。
藝術教育是關乎生命的教育,脫離了生命,其意義也就難以實現,基于生命觀的藝術教育更好的促進了藝術教育的功能化實施,也更充分的體現了藝術教育的內在精神所在。只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都充實完滿時才是藝術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真正歸旨。
參考文獻
[1]馮梅,禹永紅.生命教育視域下語文教學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8).
[2]閆風霞,趙正.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01).
[3]張仲寶.對藝術體育“生命一體化”的探析[J].教育探索,2010(05).
[4]陳蓉暉.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生命化價值取向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
[5]張育坤.藝術教育與終極關懷之目標[J].延邊黨校學報,2009(05).
[6]張衛民.芻議幼兒藝術與幼兒生命的律動[J].基礎教育研究,2009(17).
[7]陳兆金.在生命視野下反思和構建審美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8(02).
[8]賀民.審美教育與人的生命完善[J].繼續教育研究,2008(05).
[9]劉軍.余柏赫的生命藝術[J].美苑,2008(01).
[10]徐承德.生命教育在音樂學科教學中的體現[J].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2007(01).
[11]宋堅.藝術審美教育與健全人格的培養[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5).
[12]岳友熙.審美:自由的需要生命的升華[J].韶關學院學報,2002(07).
作者簡介:楊彤彤(1988.02—),女,漢族,寧夏石嘴山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