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君
[摘 要] 在移動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手機、微信已經逐漸深入到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各個領域。著眼于微時代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方式方法、平臺途徑等,整合多方力量,開展跨部門、跨院系的工作探索與實踐,通過五個“微”的創新探索與實踐(主要是指倡導“微教育”、推出“微主題”、開展“微活動”、創建“微平臺”、打造“微品牌”),依托智慧校園微教育平臺的建設, 建立主題教育與實踐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長效工作機制,做到線上有平臺、有展示,線下有活動、有行動,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 鍵 詞] 微時代;主題教育;“微”創新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054-02
當今時代是一個“微時代”。一些傳統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微”需要,尤其是崇尚“高大上”的主題教育,無論是一本正經的主題、長篇大論的內容,還是居高臨下的形式,都因為其脫離實際、遠離受眾,難免讓老師和學生做而疲倦、聽而生厭,而親和力的缺失和悅納度降低,也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蛾P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一是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二是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聯網上線。微時代下主題教育的“五微”創新探索與實踐,旨在依托智慧校園微教育平臺的建設,建立主題教育與實踐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長效工作機制,做到線上有平臺、有展示,線下有活動、有行動,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主題教育“五微”創新的內涵
微時代下主題教育的“五微”創新,主要是指倡導“微教育”、推出“微主題”、開展“微活動”、創建“微平臺”、打造“微品牌”。
(一)倡導“微教育”
“微教育”符合“微時代”信息傳播的特征,順應了“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在“微時代”中,信息傳播具有大眾性、迷你性、互動性、瞬時性、流動性的特征,如何在這樣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代把控學生的思想脈絡,及時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是時代賦予每個教育工作者的任務與挑戰。
(二)推出“微主題”
“微主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大學生思想實際和成長需求,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微時代”中,主題教育不能自說自話,要體現網絡特點,要注重標題的凝練性、內容的故事性、蘊涵的深刻性、語言的感染性、閱讀的便捷性,使主題教育無論從內涵還是形式上都能滿足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趣味性要求,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微”。
(三)開展“微活動”
“微活動”讓學生自動、自發地參與到以“弘揚中國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主題教育和素質拓展活動中來,自覺地將網上行為與網下行為統一起來,做到知行合一。同時,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組織發動廣大師生員工參與到網絡精品項目的建設中來,調動師生員工參與網絡文化精品創作,加強產品供給,解決供需脫節問題。
(四)創建“微平臺”
“微平臺”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意識成長因素中的主動力,可以促進自身的身心和諧,全面發展。毋庸置疑,微平臺已經吸引了廣大學生的眼球和思想,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積極主動介入,就可能會出現一些落后、腐朽的、非主流的意識形態,甚至出現一些反馬克思主義的言論等占據微平臺,占領廣大青年學生的頭腦,這將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的主題教育必須積極創建能夠與大學生貼近的對話平臺,充分利用“微時代”的優勢,在對話平臺上進行平等的互動和交流,在無形中影響大學生自身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
(五)打造“微品牌”
通過主題教育“品牌”活動的持續開展和巍然屹立,唱響時代主旋律,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微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快、效率高,傳播活動也隨之具有瞬時性的特點。只有讓我們的主題教育活動具有豐富的內涵、鮮活的形式、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以及持久的生命力,滿足青年學生對“品牌”的追求,才能確保我們所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不至于淹沒到茫茫的信息海洋中去,穩穩地占領微平臺這個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二、開展“五微”創新探索與實踐的作用
“微時代”的到來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面對“微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緊握時代脈搏,積極開展微時代下主題教育的“五微”創新探索與實踐,其作用主要體現在:
(一)使“微時代”主題教育內涵更豐富、更生動
微主題的選定與推進,更貼近實際、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學生,更能吸引大學生的目光,提高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參與性。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力有重要意義。
(二)使“微時代”主題教育的工作方法更加多樣化、立體化
以往的主題教育,主要通過主題教育班會、國旗下講話、素質拓展活動得以進行。雖然場面宏大,但學生不感興趣,更多時候流于形式,效果甚微。通過“微活動”的開展,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自主自發地投身活動中,從而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經驗走向了科學、平面走向了立體、靜態走向了動態。
(三)使“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廣大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得到提升
良好的媒介素養不僅可以促進個人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創建良好的網絡環境,同時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團結,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微時代下主題教育“五微”創新探索與實踐,必然要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廣大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意識,必然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廣大青年學生的信息傳播能力,必然要開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的活動。
(四)使微平臺逐漸成為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
高校要充分重視這一新興平臺在學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微平臺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意識成長因素中的主動力,促進自身的身心和諧、全面發展。在現有學院微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的基礎上,由學工部和宣傳部共同創建開發專門的“微教育”平臺,主要涵蓋微班會、微課件、微生活、微訪談、微視頻、微電影、微互動、微信墻、微相冊等板塊。將開展的微活動全部放置其中,使之成為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陣地。
三、具體做法與策略
通過微時代下主題教育的“五微”創新,創造一種“微教育”的好機制。這種機制既有科學的頂層制度設計,也有層級層次分明的制度保障,使“微教育”成為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有規律的、有內容的、有內涵的和有目標的生動課堂,始終堅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打造高校網絡文化精品項目,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倡導“微教育”
1.在全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倡導“微教育”,提升“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
2.在全體學生中倡導“微教育”,提升“微時代”廣大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
“五微”創新涉及宣傳部、學工部、團委、組織人事處、信息中心以及各二級學院等多個部門和單位,需要各個部門的教育工作者有較高的媒體素質。因此,倡導“微教育”,樹立“微教育”理念,建章立制,加快“微教育”理念學習與培訓,深入研究“微教育”的內涵,在實踐中探索“微平臺”的開發與利用,繼續搞好“微主題”教育資源庫建設,提升“微活動”線下活動質量,非常重要。通過對廣大師生進行相關的專題培訓,提升全校師生的媒體素質,并激發師生在“微教育”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尤其是讓輔導員和學工部門的同志感受到“微教育”無處不在、潛移默化的神奇效果。
(二)推出“微主題”
主題教育始終圍繞國家領導人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繼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開展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廣泛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活動,深入開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在堅持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對應推出“微主題”,如“愛上公益”“今天你微笑了嗎”“我們的團隊最給力”“誠信讓你更受歡迎”等。讓輔導員根據“微主題”,制作“微課件”“微視頻”,收集“微案例”,拍攝“微班會”,建立“微主題”教育資源庫,逐步推出微平臺上“微主題”教育。
(三)開展“微活動”
圍繞“微主題”,持之以恒開展豐富多彩的“微活動”,用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領“微時代”的陣地。如開展“微班會”競賽、“微課件”制作,圍繞當下的熱點新聞、方針政策等(例如“感動中國”“中國夢”“十九大”精神等熱點話題)開展微博文(網文)征文活動,微視頻、微電影競賽、緊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他們所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微訪談,圍繞素質拓展活動開展微相冊征集活動等。
(四)創建“微平臺”
在“微時代”,要真正達到“微教育”效果,必須要有建立在智慧校園基礎上的功能全面的“微教育”平臺。主要涵蓋微班會、微課件、微生活、微訪談、微視頻、微電影、微互動、微信墻、微相冊等板塊,將開展的微活動全部放置其中,做到線上線下共同進行,相互支持,使主題教育的內容處處可見,素質拓展活動深入人心。這樣的微教育平臺以其嶄新的形式、豐富的內涵出現在廣大師生的視線中,從而真正成為“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陣地。
(五)打造“微品牌”
在微主題中,選擇最重要、最實用、最受學生歡迎的主題,形成系列化,每年都開展,主題不變,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逐年推進并拓展,打造成為眾多微活動中的“品牌”,寓教于樂,寓教于“微”,賦予微教育強大的生命力。如“文明有約”微訪談、“我的專業我的系”微視頻、“日行一善”微生活、“我的中國夢”微電影等。
參考文獻:
[1]鄧永霞.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國教育網絡,2014(3).
[2]陳躍,伍玉松.“微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報,2012-02-26.
[3]董麗娜,成荷萍.“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構建與實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