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程
[摘 要] 為了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的改革,利用教育的信息化引領教育管理的現代化,提升教師與學生的信息化素養,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學校實際教育與管理當中,這些都已成為一所學校成功的必備條件與重要指導思想。
[關 鍵 詞] 教育管理;現代化;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226-01
一、教育現代化管理的實施
(一)增強現代化管理思想的認識
行動需要思想認識作為支撐,學校要想實現現代化管理,就必須加強對現代化管理的思想認識[1]。從眾多名校的歷史經驗來看,其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學校管理者的卓越遠見,將科學的發展觀與學校的教育實際進行融合,堅持別具一格的特色化、本土化、校園化的先進教學管理理念,并且能夠有效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最終帶領學校走向成功。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完善師資力量、優化課程安排以及舉辦教學活動都能夠帶來引導、調控的正面影響,使學校管理向現代化的目標邁進。
(二)力推學校管理的民主化
從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要想實現教育的管理現代化,首要條件就是要實現民主化管理。主要的變化體現在學校的管理手法以及師生的自我管理,由傳統的校園封閉式管理轉變為社會多方參與的開放式管理;少部分教育人員的管理轉變為全員全面的管理;學生從以往的被約束管理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管理。這一系列的管理理念與傳統“專制管理”理念中的“主宰一切”有著明顯的不同,其更注重以人為本、行為規范,在管理方式上主張公平透明、人人平等的原則。
(三)塑造學校品牌,提高管理者的現代化素質
由于校園品牌化會受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一個學校的品牌塑造與其自身教學系統的詳細規劃是密不可分的。在學習進行品牌化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可推出例如“班主任競爭上崗”“學校行政管理競爭上崗”等制度進行管理隊伍的優化,對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與指導,使學校管理者從思想到行為向現代化轉變,從而有利于學校品牌文化的建立與落實。
二、構建學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信息化校園
(一)確定總體目標
利用目前先進的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業務平臺,使學校的各類信息資料實現全面數字化、管理的現代化以及利用的合理化,這就是學校進行信息化管理系統構建的總體目標。
(二)建立管理體系
為了加大學校對信息化技術建設工作的推進力度,可構建相關學校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以校長為組長,制定三個層級的管理制度,實行有效的管理。同時,還應對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管理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目的則是加大學校信息化建設管理力度,規范管理體系。
(三)建立工作坊,確保學校信息化的建設
為了更好地保證學校信息化進程的順利,僅僅依靠領導小組與信息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全校的教師全部參與其中。按照單位建立工作坊可分為學校工作坊、德育工作坊、教學工作坊、家校工作坊、年紀工作坊。在運作過程中,不同的工作坊之間可以相互發布信息,對優質的教學資料進行上傳,打通工作坊之間的通道,將信息化管理的便捷作用有效發揮出來。借助學校的信息化系統,各個工作坊中的教師都應發揮引導作用。例如,在學校官網發布課題案例以及論文,在學校論壇發表對公開課的建議,在校園平臺進行教學探討等,充分發揮優秀教師良好的教學影響力。通過工作坊營造良好的“教”與“學”的探討氛圍,教師可通過學校的信息化平臺去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在專家和同事的指點與幫助下,動用集體的力量,讓自身得到快速成長[2]。此外,工作坊中的每一位參與者都可以分享自己搜集、整理、開發的優質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或者學校的信息化平臺供其他參與者選擇,營造良好的資源共享和協調合作的工作氛圍。
(四)結合學校實際,實現本土化信息建設
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一定要凸顯校園的辦學理念與特色,能夠有效滿足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內在發展,所以在進行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結合學校實際,實現信息建設本土化。
1.可通過建立“校長工作室”,對校長工作室的活動進行系列跟蹤報道,再將此類探討資料上傳到學校的官網平臺中,發揮校長的引導與指示作用。
2.開展導讀教學活動,宣傳“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的讀書宗旨,開展群眾性的讀書活動。學??稍诿總€星期抽出一個課時用作課外閱讀指導,通過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在井然有序、生動活潑的閱讀中感受文意,浸潤心靈。因此,學校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對課外讀物進行圖文課件的制作,從而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進行有效整合。
總而言之,現代化管理要充分結合學校自身管理特點規律和參與者的積極性,從而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并且經過努力,將教育信息化技術科學合理地應用到校園的各項工作中,積極實現校園的現代化管理,使校園教育走上越來越寬廣的信息化道路。
參考文獻:
[1]羅方述.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相關工作介紹[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3):4-7.
[2]沈培華,王映雪,武海平,等.教育管理現代化與信息系統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1):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