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虹
[摘 要] 通識教育作為非專業教育和思維方法的教育,是對不同專業學生普遍進行的共同內容的教育,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通識課現狀進行分析,對比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通識課程體系建設現狀進行調查和反思,在通識課程涉及領域、課程體系、開課方式等方面進行初步探索,并嘗試改革。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158-02
一、背景及意義
《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教職成〔2015〕9號》《河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實施方案》(教高〔2016〕880號)文件要求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隨著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入,不但對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也使通識課面臨新的挑戰。通識課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通識教育是非專業教育和思維方法教育,是指對不同專業學生普遍進行的共同內容的教育,通過向學生介紹從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知識領域中獲得知識的主要方法,讓學生接觸不同學術領域和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思想體系,為資質、能力和經驗各異的大學生提供日后長遠學習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使個體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能進行知識與能力的廣泛遷移、整合,以成功實現觸類旁通、方法靈活、效果獨特的創造活動。”[1]本文通識課程指所有的公共選修課或公共任選課,即對全校學生開設的除公共必修課之外的選修課程。
二、國內外高校通識課程現狀
(一)國外高校通識課程的設置現狀——以哈佛大學為例
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開設有悠久的歷史,并隨著社會、知識、文化發展不斷改革,每次改革都體現了其側重點和不同的價值取向,他們對時代特征和社會發展大趨勢的透徹分析和整體把握,對大學理念、教育使命和培養目標及規格有著清楚的認識。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在理念上最完滿體現通識教育精神的一種實施方式,深得各國高等教育人士的推崇。
哈佛大學將核心課程分為十類,主要領域包括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與藝術、倫理思辨、科學、社會分析、學習英語寫作、數理統計和外語等課程。[2]核心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將歷史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著重對歷史事實的第一手資料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對歷史事件和過程的第二手資料的研究。文學和藝術又細分為三個部分:文學作品、視聽藝術、文學藝術所產生的文化背景研究。科學進一步可以分為物理科學和生物環境科學兩大類。外國文化著重介紹美國以外的人類文明,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人們看世界的方式,倫理思辨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道德兩難問題進行思考和辯論,培養他們自己對道德問題的判斷能力。社會分析主要介紹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如人類學和社會學。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在四年中,在其中八類至少各修門課程[3],2006年,哈佛大學實施新的通識課程計劃,與核心課程的七個知識領域(外國文化、歷史研究、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學與技術、社會分析、文學藝術)相比,新通識課程的知識領域得到進一步擴大,主要包括美學的和闡釋的理解、文化和信仰、實證和數學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統科學、宇宙物理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等[4]。可以看出此次課程改革計劃不僅細化了課程領域,改變了課程名稱,并且給出了每一領域明確而具體可行的課程標準,這些變化體現出哈佛通識教育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科學素養的培養以及美國教育的國際化目標。
(二)國內高校通識課程的設置現狀
1.教育部有關通識課程的設置及要求
中國通識課主要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高等教育過度專業化弊端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界因此提出“通才教育、文理滲透”,由此,我國通識課逐步普及。教育部對通識課程的開展,要求不斷加大管理與改革的力度,通過積極制定一系列法規、法律條文,促進通識課程教育的快速與健康發展。1988年國家教委下發《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見》,同時指出“高等學校為未來高級專門人才的成長打下必要的較寬的基礎”,1995年國家教委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在52所高等學校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成立了“加強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協作組”,1998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教高〔1998〕2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提出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發展的方向,2016年,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教職成〔2015〕9號》《河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實施方案》(教高〔2016〕880號)文件要求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通識課的開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2.國內高校通識課開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1)各高校積極推進通識課建設,參差不齊,地域與經濟差異明顯
在我國,實力強勁、綜合性強的高校是通識教育主要的貫徹者和提供者,由于我國高等院校在各省區分布不平衡,這一狀況導致通識教育表現出很明顯的地域性,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作為研究樣本采集數據庫,對近年來公開發表于CSSCI期刊中的相關主題文獻進行統計[4],統計結果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通識課教育的發展地域的不平衡性。其中北京(155篇)、上海(117篇)、江蘇(113篇)、廣東(98篇)、浙江(73篇)排前五名。河南省(18篇)排列十三,可見我省的通識課教育水平并不是很高。
(2)通識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分量逐步提升,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從某種程度上講,通識課程在總學分中的比重反映了學校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各高校通識課學分在總學分中都占有較大的比重。總體來看,通識課程在各個高校普遍受到重視。但通識課程設置結構不夠合理,對具體課程設置缺乏科學的安排。(1)通識課程設置體系模糊,課程設置體系邊界不清。比如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職業拓展課等與通識教育課程混雜在一起,無法區分通識教育的內容;(2)通識課程設置的隨意性較強。對通識課程所涉及各學科領域應當開設哪些具體課程缺少衡量標準和基本框架,各門通識課程之間缺乏有機聯系,課程開設比較隨意;(3)通識教育課程數量不足,通識課程的類別、數量不足,缺乏綜合性較強、跨學科的通識課程,這大大制約了通識教育水平的提高。
(3)缺少通識教育相關的組織機構
要做好通識課教育教學,需要建立通識教育相關的組織機構。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有自己獨立的管理機構,文理學院設專門常務委員會負責核心課程的具體事務,常務委員會一般由文理學院的院長擔任主席。我國香港的高校幾乎都設有獨立的通識教育部或通識教育委員會,負責研究通識教育的理念,審定通識教育規劃等任務,機構成員有學校領導、各院系領導和資深教授及學生代表等,負責全校通識教育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和通識課程的設置、安排、協調及意見反饋,協調課程資源、教學資源、教學設施和學時分配,保證了通識教育有組織、有秩序地運行。但內地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缺少通識教育的組織機構,比如通識課教研部。
三、通識課改革措施
高職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具有不斷學習和創造的能力和素質。這就要求我校要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跨學科通識課程體系,力求把各系部單科化的專才教育轉變為全校整體化的“通識教育”,為學生提供多學科交叉綜合的優質通識課程。
(一)進一步加強通識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1.著力提高全校教師的通識教育意識
通識教育對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識教育要求教師除了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能文理兼通;要有一定的專業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學科廣度。
2.加大對通識課教師的培養力度
通識課教師只有不斷改進教學內容,積極探索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自身通識教育的教學水平,提升教學質量,才能最大限度地達成通識教育的目標。
(二)進一步明確通識課程教育的目標
根據國情以及高職教育自身的性質,我國把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合格的“職業人”上,“以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使教育成為人的教育而不是物的教育。”[5]我校把高職教育中通識教育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發展潛力的職業人,它立足于足夠常識的獲取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同時課程教育的目標上著重提升學生基本素養,拓寬學生知識面,培育高尚的職業精神。
(三)高職院校間相互借鑒,進一步完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通識教育的課程多種多樣,一直以來,高職院校通識課課程體系的構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為目標,不同的學校又各具特色,但又有所不足,高職院校之間應該相互交流、借鑒,在完善的課程模塊體系中,注重課程模塊之間有機聯系、良性互動,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四)發展多元化的通識課程教學方式
健全教學管理制度除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外,高職院校需要更大力度地推進教師進行網絡教學,彌補課程數量和質量的不足,給學生更多的選課權和選擇學習機會。學生通過選擇學習課程后,在課余時間自主上網學習,完成視頻觀看、課后作業、網上討論、考試便可獲得相應學分。
參考文獻:
[1]宋尚桂,王希標.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模式[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2]羅索斯基.羅索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上[J].黃坤錦,譯評.臺灣通識教育季刊,1994(1).
[3]賀國慶.外國教育專題研究文集[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4]張天昱.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研究樣態:基于CSSCI期刊文獻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6.
[5]李麗.大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實施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