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浦國亞
[摘 要]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實踐,對研究產生了一些新的認識。研究初期,更多地把“自我”理解為該動作由自己發出并以自己為對象,而自我教育是從“自己教育自己”這一基本的命題出發,進行演繹、闡述。也就是說,更多的是把它作為一種方法來論述,而很少把它作為教育模式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系統的論述。
[關 鍵 詞] 自我教育;期待教育;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043-01
一、事實依據
社會心理學的很多研究業已證明,學習成績較落后學生的自我概念普遍比那些學習較好的學生消極,自我效能感普遍比那些學習較好的學生低。調查問卷中反饋出學生在自我教育方面的現狀:
(一)大部分學生自我認知有偏差
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好,缺點太多,不受歡迎,是沒有前途和希望的,努力也沒有用。
(二)一部分學業落后的學生信心不足
懷疑自己的能力,經常感到自卑,對自身感到失望,對學習失去信心,對未來成功的期望低。在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棄,害怕學業失敗并由此產生了焦慮及其他的消極情緒;在行為上逃避學習,甚至放棄了努力。
(三)學生普遍動力不足
主觀上想要獲得進步,有理想有目標,但是自己不能夠控制自己,就是我們所說的能學但是不能堅持學。
(四)學生普遍責任意識不清
存在“從明天開始”并“永遠是明天”的現象,這是自我調控和自我決策能力的缺失,在自由意志中容易迷失自己,也無法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研究表明,由于長期成績落后,表現不佳,得不到鼓勵性、贊賞性的外部評價,部分學生形成了一種消極的歸因模式。他們傾向于把失敗歸因于智力低、能力差等先天因素;較少歸因于自我努力的程度不夠、自我規劃執行能力缺失等因素。
二、具體做法
在研究過程中,從教育教學實際出發,我們著力于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研究、實踐,試圖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做事習慣和做人習慣,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注重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自我教育模式。
(一)以愛為核心的期待教育,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自我教育中的挖掘和引領作用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的職業意義絕不只是教書。教師不是教會學生考試,取功名的“匠人”。教師職業的關鍵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葉圣陶先生也曾以孩子的口吻說:“我們不曾請求你們做父母做教師呵!你們既然不自謙地做了,愛我們就是你們的責任。”因此,真正的愛,應該是理性的、智慧的,是積極的、引領的。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在教師的積極的期望中,學生的成長會有預想不到的效果。
1.以愛為核心的期待教育,師生溝通得以通暢。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師生之間的溝通變得更為容易。職高生,即使已是高中生了,對老師還是懷有一種特殊的信賴感,愿意聽從老師的教導,教師成為學生自然的心理傾向,即向師性。作為教師,尤其是職高的教師,絕不能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在師生彼此交往中不僅要給予其語言鼓勵,而且要有實質性的指導,在微笑、關注,甚至是共鳴的吶喊中走進學生的內心。學生能“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那么老師的“導”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2.以愛為核心的期待教育,學生自尊得以維護。職高生普遍存在因自卑而缺乏學習動力的現象。教師積極的期待以愛心作為出發點,以善良作為根據地,這是一種友善的姿態,意味著對學生的寬容與接納,也意味著對學生的認同與尊敬。教師不僅要以善意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而且要有寬闊的胸襟去容納他人的缺點。教師還要用愛去呵護真與善的種子,不計較小是小非,不糾纏雞毛蒜皮。在教師積極的期望中學生的自尊得以維護,潛能得以挖掘。
(二)以刻意練習為方法的自悟與他教,是實現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自我教育的康莊大道
葉圣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應的效果。“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安德斯·艾利克森與羅伯特·普爾通過翔實的數據、嚴謹的實驗、生動的事例,揭示了沒有天生才華,“天才”和我們一樣,大腦和身體都具有適應能力,只是比我們更多利用了那一點能力而已,“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1.走出舒適區。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人們固有的習慣、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心理定勢,使人們處于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個體自身的特殊性、自我教育素養的水平差異,因而,最終知識與技能的內化程度也有所不同。自我教育素養愈好,內化的程度愈高,升華出的自覺性就愈強。
2.找準學習區。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最外一層是“恐慌區”,兩者中間則是“學習區”。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地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真正的練習并不是為了完成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一個人只有在學習區里面練習,才可能進步。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設定出在自己可控范圍內的目標,并且把目標分解成具體可操作的小目標,使之融入日常的學習生活。從不會到會,秘訣是重復。學生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最適合自己的強度,在持續不斷的訓練中養成習慣,實現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