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艷榮
[摘 要] 在教育不斷受到關注和重視的過程中,人才的培養模式也發生了多種變化,教育改革的同時也影響著人才培養的模式,而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人才的培養模式也在不斷進行著改革和創新。從最初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逐漸演化為多樣的教學方式,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創新了多樣和豐富的人才培養模式,而豐富多樣的培養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的特點和質量。在中職教育中,化工類專業的性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自身的實踐性,在眾多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注重實際和理論相結合的能力,這也是一種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 鍵 詞] 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改革;化工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268-01
在多種教育方式和類型共同發展的情況下,中等職業教育是一項較為重要的教育類型,不同于一般的教育類型,其人才培養的側重點在于實踐能力和技術能力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若是深受舊式教育影響,不僅會局限學生自我能力的發展和專業視野的開闊,還會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受到固化,無法真正地認識到自己專業本身具有的優勢和在社會經濟中占據的位置。在這些現象愈加突出的情況下,對中職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和探討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一、加強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專業能力和素質
中等職業教育化工類專業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既具備文化類的基礎知識,也具有理工課程的邏輯思維和動手實踐教學環節。專業基礎課程是學好專業課程的保證,專業基礎知識應用于所有的專業課程和知識,沒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就無法在化工類專業領域長遠發展,由此可見,加強專業基礎知識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足夠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質也是不能輕易忽視的,專業知識最終體現在專業能力上,而專業素質是一項軟能力,可以側面體現出學校的教育水平。
二、增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課堂的舊式教學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進行課程的同時不能夠具體形象地表示出專業的特點和工作的環境,老化的教學方式不能夠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發展的新特點,使學生缺乏創新和思想。單一淺顯的實踐教學,缺乏有意義有效的環節。淺顯的實踐教學無法在最大限度上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單一的培養模式容易造成大部分學生缺乏學術精神,并且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就應該多注重實踐課程的多樣化,豐富實驗教學環節,擴展學校的實訓基地和設備,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有效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完善,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完善專業課程體系,突出重點課程
化工類專業的課程范圍面較廣,課程門類約有30余門,可以細分為化學、工程、工藝等不同的類別,在如此多種類的課程面前,難免會在課程體系中存有漏洞,這就需要極力地完善課程體系中的缺失之處,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時補充新的課程,完善課程體系的同時,也要突出核心課程,配備豐富的教育資源,強調核心課程的重要性,并對學生制定要求和標準,促進學生自主能動性和自覺性的提高。例如,在授課的時候,不單純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利用新的技術進行專業學科的幻燈片演示教學,播放和專業有關的視頻及專業案例,并根據視頻和案例說明課程的實際應用和發展。
四、結合市場經濟的需求,根據學生自身優勢,培養多種類型的人才
在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各類高職、中職學校的教育情況也備受關注,其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培養出更多的高質量人才是學校的目標和最終成果。學科的發展往往隨著社會經濟變化而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需求而變化,不同的學生具有自身的特點,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校和老師也應該注重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分別培養學科型、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等多種類型的人才。例如在上課的同時,對學習較好的學生進行更深一步的學術啟發,結合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進行針對性的提問;對實踐性較強的學生讓其說明對專業問題的看法和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對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探討,并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
五、結束語
經濟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和創新,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影響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中職化工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更應該結合時代和科技的特點,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適應化工企業的發展,與國際市場要求接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高質量高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睿,楊強.中職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探討[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4(1):49-50.
[2]陳朝.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中職化工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現代國企研究,2016(12).
[3]尹波.化工機械專業中職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管理體系探討[J].化工管理,2015(21):31.
[4]吳錦霞.中職化工專業人才需求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