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
[摘 要] 技工院校是學生接觸化學這門功課的重要時期,如果不能正確地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很有可能讓學生對化學這門功課喪失信心。基于此,對技工院校學生化學動手實踐能力差的原因進行分析,針對化學教學理論多于實踐、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性差等原因,提出了強化實踐操作、引導學生動腦思考等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對策。
[關 鍵 詞] 化學教學;技工院校;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172-01
初中是開始接觸化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時期。學生對化學的學習是否透徹取決于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些都與老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那么學生實踐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老師又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養成讓學生動腦思考的習慣從而培養良好的實踐能力?
一、技工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差的根本原因
(一)理論多于實踐
現如今書本式的教學已經在教育界普及,技工院校學生憑借著大腦所記住的理論去思考問題,這樣不僅讓學生荒廢在了書本中,更使學生的頭腦和思維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然而化學這門功課,不單單是要靠背知識理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動手實踐去證實一個問題。動手實踐這樣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到的知識在腦海中記憶更加深刻。例如老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化學公式,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去背一些理論,然后基于這些公式出一些動手實踐證實的題目,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動手去實踐證實,這樣學生才會明白實踐是在化學學習中證實一道題目或者一個理論最直截了當的辦法。
(二)上課的方式
在傳統的文化教學中,老師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實踐的教育方式,而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現如今學生過于依賴課本理論,從而導致了技工院校學生不愿動手去實踐操作,這種現象會導致學生一味地背理論性的知識,而忽略了動手實踐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動手實踐已經淡出了現在技工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活,甚至有很多學生對動手實踐的這個概念是模糊的。我們在某個技工院校里的化學課堂上做過調查,大多數的學生都不會,甚至不愿意動手實踐。我們應當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他們自己去動手實踐證實理論或者問題。比如在課堂上,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己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而不是單單的聽老師去講知識。
二、化學教學技工院校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實踐操作
在化學的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實踐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和欲望。
比如在化學課堂上,在講解“化學的性質有:氧化性、還原性、金屬活動性、活潑性、穩定性、腐蝕性、毒性等”時,老師可以通過創造問題和情景等來開展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對于主動探知化學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課堂上的主角,為了學生的實踐發展做好鋪墊,打下堅實的基礎,營造化學課堂上積極向上并且敢于動手實踐的氣氛。
(二)動腦思考
化學的理論性知識較多,所以學生必須養成大膽思考,和對問題表示質疑的良好思維方式,這樣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更加活躍,只有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在不斷思考中不斷的質疑中所提出的問題才能使印象最深刻,所以動腦思考是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獨立進行思考。比如,在課上老師問學生:“水是由氧、氫兩種( )組成?”并且通過多媒體視頻將水分子分解過程,轉換成為卡通人物,并且給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加上標簽,通過兩種離子的運動,向學生比較完整的詮釋離子運動,讓學生能夠理解物質的組成。這樣的題目就會刺激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回想起氧和氫是兩種“元素”。
(三)重在培養
培養學生探究、討論、實踐等學習方法是技工院校化學教育的重點,應積極地融入課堂,并給予學生一些表現的機會,為其創造動手實踐的條件,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體驗到化學實踐帶來的樂趣和成就,老師也應對學生進行一定的鼓勵和支持。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發揮自己在化學學習中所存在的價值,讓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得到一定的培養,促進培養學生化學實踐的能力。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創新教學的模式,豐富教學的經驗,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實踐教學的水平,讓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力,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比如,老師應該帶領學生進行對問題深一步的探討,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再帶著學生進行實踐操作。
綜上所述,技工院?;瘜W課不僅僅需要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學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動手實踐的樂趣,才會激發學生的思路,從而讓更多的學生自主進行思考,自主進行實踐操作。這樣不僅僅可以進一步督促了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性,更給予了學生動手實踐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也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因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俊.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中),2017(7):194.
[2]譚麗華.中專化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