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輝
[摘 要] 隨著社會就業競爭的加大,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方法也需要創新和提高。 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中國傳統的專業,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語文素養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優勢明顯不足,就業形勢也越來越不樂觀。故此,從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方法的緊迫性以及以就業為導向,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方法的切入點等方面進行簡要分析,進而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關 鍵 詞] 就業導向;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295-01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變革和創新,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如何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方式,提升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成為現今高等院校發展的方向。因此,在我國高等院校教育發展的總體形勢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以就業為指導,積極探索和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使得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成為當今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方法的緊迫性
(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形勢
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高等院校也朝著大眾化和職業能力培養的方向轉變,而這種發展形勢也就需要漢語言文學專業轉變其教育方式,進而適應高等院校教育發展的總體形勢。大眾化的教育使學校的規模以及人數不斷增加,其辦學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方面也呈現出多元化。因此,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方式迫在眉睫。
(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的擴大,每年的畢業生就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現今社會的進步對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有更新的需求,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語言溝通能力,同時需要較高的人文素養。而在高等院校中,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采取傳統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在就業中缺乏社會實踐,影響學生的就業。
二、以就業為導向,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方法的切入點
(一)創新課程設置
在高等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中,要創新課程設置,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主設置課程。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堅持以能力為主,調整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要以專業知識為中心,就業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使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就業意向等方面,進行職業實踐和培訓活動。此外,在進行課程設置中要圍繞強應用性和凸顯特色化兩方面進行培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應用,對網絡編輯人才的需求逐漸提升。高等學校可以根據未來行業的發展提高此類課程在專業課程中的比重,例如,在進行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的設置中,可以利用演講等方式,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加強社會實踐
在漢語言文學的專業教育中,加強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對社會人才需求的了解是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由于大量的專業知識屬于理論性的范疇,加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忽視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進而使學生的實踐能力降低。因此,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中,可以設置一些實踐性的教學環節,例如,平時作業、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此外,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借助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和社會的合作,為學生創造課外的訓練平臺,建設實習基地,加強對學生的就業培訓,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三)做好職業規劃,營造校園就業文化氛圍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中,以就業為導向,讓學生做好職業規劃,營造校園的就業文化氛圍。在高等院校中,學校可以通過講座以及宣講的方式對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培訓,豐富學生對就業和社會行業發展方向的認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專業化、系統化以及科學化。同時,高等院校要營造校園就業文化氛圍,將學生的就業內容融入到學生平時的校園活動中,例如,開展一些職業規劃暢想、模擬面試現場環境等活動。此外,可以借助成立采編小組和討論小組等,讓小組進行社會行業發展的調查,學生通過實踐調查,不僅了解了社會行業發展的趨勢,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對未來職場的適應能力。
總而言之,隨著高等教育文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漸提升,尤其是現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如何改變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方式,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競爭力成為高等院校關注的重點。因此,只有以就業為導向,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加強專業的社會實踐,做好職業規劃,營造校園就業文化氛圍,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滿足時代需要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顧路路.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教育創新[J].新西部,2016(4):109.
[2]趙君玉,程玉紅.以就業為導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方法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2):189.
[3]李剛,王姣.以就業為導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育的對策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4(11):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