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
民辦大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大學基本都是應用型本科,應用型本科教學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創新創業教育是知識應用的基本途徑,但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涉及到一些法律問題,現在民辦高校對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體系不健全,對大學生的創業沒有起到法律保障作用,加強民辦大學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策略與路徑研究,是符合現代大學生創業的需求,也是社會對民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大學生創業現狀調查
創新創業利于緩解就業壓力,有助于提高實踐能力,有利于自我價值實現,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培育創業人才。大學生創業法理基礎是:創業是社會正義的平等機會宣示,是大學生勞動權的釋放,也是經濟學理論的完美展示。同時,大學生創業也是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最直接體現。大學生作為最具創造活力群體,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關鍵人力資本,其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挖掘和實現,是我國“雙創”戰略成功與否的關鍵。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創新創業教育及其保障機制還沒有系統性和制度性,大部分高校都在實踐探索中,積極創業氛圍遠未形成。學生創業者面對國家、地方及高校出臺的關于就業創業方面的通知、意見、辦法,感受著雙創如潮的呼聲,目睹著創業意識流的涌動,身在創業大潮中,每每躍躍欲試,然而又面對著出臺的通知、意見、辦法所蘊含的真正驅動力和優惠措施落實無著落的尷尬,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積極性、有效性與興奮性。
二、創建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體系的建議
(一)創建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機制的基本原則
1.政府適度干預原則。市場經濟是一種分散決策、自由競爭的經濟,大學生創業階段面臨對創業扶持政策的缺乏、創業方向上的迷茫、專業知識的難以發揮、創業資金不足、實踐經驗缺乏等諸多困難,導致其難以和已經存在的企業相競爭。市場因而對其缺乏發揮調節作用的條件。由此就需要政府進行適當的干預,改變實質上的不公平狀態,彌補市場本身在這方面的缺陷。
2.經濟平等原則。經濟平等作為平等的重要構成之一,是對經濟自由的補充和修正,是通過憲法干預契約自由原則而實現的,是國家與憲法對契約自由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該條確立了我國公民享有的平等權。
(二)創建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機制的建議
1.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體系建構原則。要堅持政府適當干預原則、經濟平等原則、尊重創業權利原則、自主創業原則、反歧視原則,特別是實事求是的原則。一方面,結合目前已經存在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與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與案例;另一方面,貼近現實生活的需要,突出現行法律政策存在的問題,制定出科學合理具有前瞻性、具體可操作的法律政策。
2.完善大學生創業企業融資法律制度。資金是企業的血脈,是企業經濟活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融資是成功創業的引擎,企業的創立、生存和發展,必須以融資、投資、再融資為前提。由于大學生創業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和融資方式單一,法律法規和管理機制不健全,必須進一步完善創業融資支持的相關法律措施。通過優先貸款支持、簡化貸款手續、發展創業資本市場等來促進我國大學生創業企業的融資和發展。
3.提高大學生創業立法層次,完善大學生創業法律內容。大學生創業立法要采取專項立法和輔助立法并重的形式。國家應考慮制定《大學生創業促進法》或者《青年創業促進法》及至于《創業促進法》,若現階段立法條件不成熟,可考慮國務院出臺《大學生創業條例》。也可以探索一個從下至上立法框架,利用地方積累的經驗和成熟的做法,將其逐步上升為地方性法律,然后,待立法條件成熟后,再制定《大學生創業促進法》。依據《大學生創業促進法》制定或修改專項法律,要相應完善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教育法,積極建構輔助性法律保障制度,完善現有大學生創業有關的輔助性法律制度。如 2017 年 2 月教育部新修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要求健全休學創業的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分段完成學業,創新創業經歷可以折算學分;推進大學生創業配套法律制度的建構,如創業課程設置、創業教育與培訓、創業指導、創業法律教育逐步納入《高等教育法》等。
總之,創業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繁榮的巨大動力,創業活動的興旺程度是國家與社會活力的重要標志。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僅要健全法律法規,還應重視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形成合理的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體系。因此,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學生共同努力,使大學生創業成為社會的新亮點。(作者單位為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課題名稱 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法律保障研究,課題編號:GBD1317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