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合同是一種經濟類合同,主要用于建筑和制造行業,這類合同所涉及的資產比較龐大,項目建造年限比較長,而且建造合同會參與到企業的會計實務中,于是國家財政部頒發了建造合同準則來對建造合同進行規范。但是在實際的會計實務中,建造合同準則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我們應該深入探析,尋找解決的辦法和措施。
我國的大型建造、制造類企業每年都會進行許多項目的承建,項目建造的時期一般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有時可以達到幾年的期限。根據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這些大型企業每年必須提交會計報表,而且企業的會計核算也是企業發展必須開展的項目。本文擬對建造合同準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問題進行探析。
一、建造合同準則中存在的問題
建造合同準則的頒布是國家財政部基于企業會計核算中出現的問題而采取的措施,但是
這套準則與現在的企業狀況有不相符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合同收入與工程結算相分離
建造合同準則在收入的確認方面與原先的確認準則有所不同,以前承包商在對項目收入進行確認時,會以最后的實際結算金額作為合同收入,而依照現在的建造合同準則,合同收入的確認是依靠承包商進行預估得到的,與工程的實際結算并沒有關系,而且工程計算一般都會出現延遲的狀況。這樣的合同收入與工程結算相分離的局面勢必會影響到企業的會計實務,導致具體的賬目中出現虛假的內容,進而影響到企業財務狀況,不利于企業的財務管理。承包商必須在確認合同收入時保持謹慎,要充分考慮合同收入的確認時間與工程結算時間之間的間隔,最大程度減小財務風險。
(二)收入確認與納稅脫節
原先的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合同收入的確認必須發生在工程實際結算結束后,因為這與稅務機構的工作方式有關。稅法中規定,稅務機構在收繳稅款時,應該考慮到收繳企業的具體情況,如果企業的建造合同中規定了具體的付款時間,那么稅務機構可以按照這個時間作為稅務發生的時間;如果沒有具體規定,則會以具體的結算時間為準。然而在建造合同的準則中由于收入確認時間與工程計算時間有所出入,就會造成收入確認與繳稅環節的脫節,應繳稅金與實繳稅金會出現不一致的狀況。這會給企業的會計實務帶來麻煩,影響繳稅的進程。
(三)收入確認與應收賬款和現金業務分離
依據建造合同準則,合同收入的確認會提前進行,但是收入的確認僅僅是一種預估的方式,并沒有帶來實際的資金流入,那么企業在做當期的利潤表時,如果依照收入確認的資金進行計算,就會出現利潤表的內容與當期的現金實際收入無關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就會導致企業在計算凈利潤時,無法與經營性應收項目建立聯系,從而使得計算出的凈利潤失去了意義。企業的現金流量表必須與利潤表充分的結合起來,找出其中的聯系,并且將經營性應收項目統計進去,這樣計算出的凈利潤才會有說服性。
二、應對問題的措施
隨著建造合同準則的實行,相關企業逐漸適應了這套準則,并采取了積極措施來解決出
現的問題,以下著重介紹三種措施:
(一)加強對工程進度的控制
建造合同準則實行后,承包商在會計實務中需要進行合同收入的確認,為了確保合同收入的確認與工程實際計算之間的差距減小,承包商必須對工程進度進行控制。因為合同收入的確認與工程進度有很大關系,而工程進度與工程結算之間也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承包商對工程進度進行了有效控制,則可以比較準確的預估工程結算的時間,那么利用此措施所進行的合同收入確認也會具有實際意義,從而給企業的會計實務帶來方便。
(二)延遲繳納所得稅
針對收入確認與納稅脫節的現象,企業可以通過建造合同的規定來進行一系列的會計實務操作,目的是延遲交納稅款。在繳稅的有關條例中規定,企業的所承建的項目需要耗時在一年以上的,可以通過計算工程完成量來進行繳稅。但是工程實際結算期會滯后工程的完成期,企業可以通過運用建造合同準則來對每期的繳稅完工量進行人為的調整,這樣既可以通過減少當期稅款來達到延遲的目的,也可以實現企業繳稅的正常化,減少會計實務中的不法操作。
(三)規范現金流量表的編制
這項措施主要是為了解決現金流量表中收入確認與應收賬款和現金業務確認存在沖突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間接法來編制現金流量表,這種編制方法是以企業的凈利潤為基點,通過排除一系列與現金業務不相關的內容,最后形成現金流量表。這項措施的關鍵是對企業凈利潤的確定,根據建造合同規則,企業的凈利潤可以通過計算得出,并且還會依照具體情況來對企業的凈利潤進行調整,這時就需要會計人員根據具體的狀況編制對應的現金流量表。(作者單位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會計學院)
作者簡介:白雪麗(1977-)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會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