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娟
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是基于行政事業單位在行使其職能過程中財務會計的管理過程,其既是重要的經濟管理內容,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組成。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工作也愈加被關注。新形勢下的事業單位也逐漸市場化,進而也增加了事業單位運轉的風險,這也促使事業單位也應進一步強化自身內部管控,重視財務會計管理的重要性,為事業的良好運轉與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本文就新會計制度下的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進行系統闡述。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事業單位也逐步參與到市場經濟之中。事業單位欲在新經濟領域之中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則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觀、管理觀,不斷加強自身的風險管控,在提升財務會計管理高效性的基礎上,科學擬定事業單位長遠發展目標。因此,財務會計管理工作也必然在事業單位長遠發展規劃、發展目標的決策、制定過程中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隨著新會計制度的出臺、實行,全面強化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的研究,對有效保障事業單位財產安全、降低運營風險,高效完成預算收支計劃、促進事業單位穩步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新會計制度下的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進行系統闡述。
一、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核心目標就是能夠真實反映事業單位內部各項資金運作、財務收支等諸多經濟管理活動的客觀情況,并通過提出、落實相關的財務會計管理方法來保障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的最優化。目前,我國各級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主要源自財政撥款,因此,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管理是否規范、是否科學也直接關系到各級政府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與高效性。在新會計制度下,我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主要涉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與財務管理相關的規章制度、管控機制等。同時,新會計制度也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會計核算等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究其主要原因,當前我國事業單位數量較多,雖經諸多的人事制度改革但人員多、支出多等原有特點仍客觀存在,且“重會計核算、重經費使用”、“輕經費管理,輕經費使用效益分析”等諸多問題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因此,事業單位須對自身財務會計管理進行系統研究與強化管理,使之在符合相關會計法律法規基礎上,能夠真正客觀地、系統地反映事業單位其各項收入、支出及諸類經濟管理活動,以保障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的合法性、合規性;同時,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過程中,也要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前提下,真正發揮出自身的監督職能,在提高財務會計管理信息的準確性、高效性的基礎上,能夠為事業單位管理層進行相關科研、實驗等資金應用提供更多的服務。因此,全面加強、優化、完善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對財務主體行為的規范化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有效節約財政資金運用效率,提高事業單位經濟運行質量。
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現狀
(一)財務會計管理理念陳舊
由于,事業單位的運營管理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社會而非盈利性質,其運營資金絕大部分源自于政府撥款或相關補貼。由于,事業單位的運營資金多是無償性質,這也導致很多事業單位在資金使用過程中忽視了對資金嚴格、高效的管理,這樣既造成了一定資金的無形浪費,也增加了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風險。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事業單位逐步開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優勝劣汰來促進事業單位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與發展,進而才能獲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因此,一些事業單位也開始利用自身優勢嘗試性進行資產經營來獲取更多的收入,以促進自身發展。但因一些事業單位缺乏現代財務管理理念,缺乏財務管理制度、模式的創新意識,進而也在無形之中加大了自身財務資金風險。如一些事業單位存在會計操作、資金清算、財務監督、賬務處理等方面的核算風險。
(二)財務會計管理職能薄弱
由于我國事業單位主要依靠財政撥款,這也導致多數事業單位的財務預算成為了財務管理工作的重點。加之事業單位受到自身行政職能所限,導致其無法完全市場化,這也導致很多事業單位出現了部門預算不規范、不科學,甚至出現了經費相互擠占,經費管理不嚴、費用支出無計劃等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一些事業單位發生科學經費亂用、無計劃等問題,無形中也增加了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風險。
(三)資金管理缺乏科學性
很多事業單位在預算資金的使用支出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控制,究其原因主要是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不嚴格、缺乏科學性。一些事業單位財務部門對科研等經費管理不嚴格,多采用“事后核算”,這也喪失了財務部門對資金使用前的預測職能與使用中的管控職能;且在經費收支考核、管控過程中也缺乏對資金使用效率的管控與考核,進而造成很多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率低下。還有一些事業單位缺乏對自身資產的高效管理,甚至出現國有資產流失問題。
(四)缺乏有效的財政監管
目前,我國多數事業單位的財政監督多以“突擊式”的事后檢查為主,而缺乏有效的事前與事中的監管,且監管內容大多局限在某一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或是針對某一環節的資金使用情況。正是由于對事業單位資金使用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系統性跟蹤、監管,這也導致事業單位往往會采用會計集中核算,甚至一些事業單位還會出現財務管理弱化的嚴重問題,進而導致資金浪費現象日益突出。
三、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策略
(一)樹立現代化的科學財務會計管理理念
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必須按照新《會計法》、《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明確事業單位負責人在財務會計工作中的第一責任主體地位;明確其在單位財務管理活動的職責。同時,財務部門也要在責任人的正確領導下實施分級、分層管理;事業單位財務第一責任人必須要定期聽取財務部門的相關資金以及日常工作的匯報,定期對財務會計管理工作進行檢查,還要不斷加強內部會計控制建設,積極樹立科學的、合理的財務管理理念,最大程度地避免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出現因人為因素導致的管理不善、資金浪費、損失現象的發生。同時,財務計算管理過程中,也要不斷優化財務資金的支出結構,最大程度保障財政支出、使用的高效性與透明度,真正將財政資金用到實處。
(二)規范事業單位資金管理體系
事業單位必須不斷完善、優化財務會計管理體系,在確保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基礎上,完善各項收支審批、資金管理以及稽核等相關財務管理制度。同時,單位一切財務收支必須全部納入財務部門予以統一的規范化管理,避免出現小金庫、私人存折現象。同時,事業單位還要加強會計核算管理,并對實際發生的各類經濟業務的會計憑證為依據,進而客觀、真實地反映事業單位財務收支情況以及最終結果。同時,還要加大對違規使用資金現象的處罰力度,并追究相關責任人與領導的責任,以此來全面提高相關人員資金規范化使用的自覺性。另外,事業單位還要加大資金使用的審批、核算、監管流程,最大程度地保障資金使用、會計核算的真實性。
(三)強化財務預算管理
首先,事業單位財務人員必須提升自身的預算編制能力,保障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同時,還要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的基本原則,為提高資金利用高效性而奠定基礎。其次,事業單位應進一步完善自身資金使用績效評價體系,既要突出財政支出的共性指標,還要結合自身科研項目特點制定出具有個性化、實用化的評價指標。第三,在全面完善的預算支出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加強對預算執行過程的全程監管,最大程度地保障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四)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
事業單位必須建構、完善一套內部監督機制,該機制既要涵蓋會計程序、會計政策,同時,也要涵蓋完全的賬簿制度、真實的內部憑證等相關制度;同時,還要擬定嚴謹的內部稽核、盤點制度,并結合科學、合理的財務預算制度來全面實現內部監督機制的高效運行。與此同時,事業單位還要將所有參與單位現有經濟業務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有機的“分離”,使之可以在彼此督促、監督以及互相制約的過程中,有效提升內部監督機制的有效性。另外,事業單位還要完善內部管控制度,通過實施內部管控責任制來提高單位內部管控的高效性,從而實現財務會計管理的監督、檢查作用,確保相關內部監管機制的落實。
另外,事業單位還要加強資產管理工作,嚴格執行資產登記、記錄、估價工作,并在資產購入時也要對欲購資產予以合理評估、計算,確保其購入后不會造成閑置或浪費。另外,在資產采購過程中,其采購方式也必須符合新會計制度。事業單位還要在不斷完善相關會務會計管理制度的過程中,加強對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的培養,并在提升會計人員綜合業務素養的基礎之上,強化其風險管理能力、職業判斷能力,進而才能全面保障事業單位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與高效性。
綜上所述,新會計制度下強化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其最終目的就是有效保障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與高效性,使之在財務會計管理過程中能夠發揮出各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全面加強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的科學管理,才能有效幫助事業單位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與困難,使之在真正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前行,更好的適應新形勢的變化。(作者單位為淮安市淮陰區鹽河閘水利工程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