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瑞強?付思雨
“扶貧先扶志(智)”,教育扶貧是當前我國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之一,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河南省教育廳也在2016年6月17日出臺了《河南省教育脫貧專項方案》黃河交通學院是我省唯一的一所交通運輸類普通本科高校,作為一所民辦高校,黃河交通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資助幫扶、對口援建、精準扶貧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近幾年,河南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在扶貧攻堅特別是教育脫貧方面制定了很多具體的措施,其中2016年出臺的《河南省教育脫貧專項方案》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個,方案中有關高等教育的內容是:對在本省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普通本科學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別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6000元、12000元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專科學生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標準發放“雨露計劃”扶貧助學補助。從高校事業收入中提取的學生資助經費,優先用于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對完成學業仍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各高校通過安排勤工助學崗位、發放特殊困難補貼等措施解決。對考入省外高校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優先發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鼓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勤奮學習,爭取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
黃河交通學院作為一所民辦普通本科大學,除了不折不扣的落實好國家和省市的扶貧政策以外,還結合學校自身開展了一系列的扶貧幫扶工作,下面做以具體介紹:一是領導高度重視,積極開展扶貧幫扶工作 長期以來,黃河交通學院在理事長李順興的帶領下一直熱衷于扶貧和公益事業,每年的鄭州慈善日都捐款50到100萬元不等,十幾年來已累計捐款一千余萬元,近三年來,黃河交通學院對口支援西藏山南職業技術學校,接受西藏山南職業技術學校師生到校學習交流培訓50余人次,選派專業骨干教師赴西藏對相應專業教師實行傳幫帶,參與相應專業的教研、開發編寫校本教材、課程改革以及教學等工作,捐助車輛、實習實訓設備等價值近百萬元;對口援建貴州畢業地區大方縣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實驗設備50余萬元;按照學校與農工黨河南省委簽署的協議,學校每年為我省的貧困縣南陽市南召縣、洛陽市洛寧縣分別免費培養大學生10名,已累計免除學費50余萬元。
2017年我校按照地方政府的工作安排,又承擔了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鄉二鋪營村的脫貧幫扶工作,學校先后投入人力400余人、資金20余萬元;同時,扶貧先扶志(智),學校安排專人負責二鋪營村的扶貧幫扶工作,開展了詳細的調研摸排工作,弄清楚每個貧困戶的家底,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分戶制定不同的幫扶對策,解決貧困戶存在的等靠要思想,變被動為主動。
二是嚴格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資助政策,做好校內學生資助工作;2006年學校成立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配備了專門的辦公場地、辦公設施設備和專職工作人員,在貧困認定、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的評定發放、建檔立卡學生的精準幫扶、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立、“綠色通道”、臨時救助、伙食補貼、求職補貼等方面均做到公開、公平、公正;2017年又每年拿出20余萬元設立了“黃河前進”校內獎助學金;我校資助工作連續多年無投訴情況;學校在近幾年的大學生“誠信校園行”系列活動中多次獲得一等獎,其中,2018年4月我校不但在此項活動中獲得一等獎,更是殺入全省總決賽,創造了我校歷年來在該賽事上的最好成績,為打造誠信校園、和諧校園做出了貢獻;2018年元旦和春節前夕,我校按照上級文件精神,制定了《黃河交通學院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走訪慰問實施方案》,召開動員會,充分發揮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全校上下總動員,黨委書記和校長參與進來了、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參與進來了、行政人員也參與進來了,形成了人人關心扶貧、人人參與扶貧的良好工作局面,共有教職工100余人、學生干部20余人參與到此次走訪活動中來;全體教職工進山區、到平原,入村到戶,行程2萬余公里,到訪了我省的16各地市、九十多個縣、200余個鄉鎮,累計發放各類明白卡2000余份,走訪貧困生500余戶,落實發放各類資助資金200余萬元,同時還為貧困學生家庭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慰問品,用實際行動體現了真扶貧、扶真貧;摸清了每個貧困學生的家庭具體情況,為下一步的精準扶貧提供了第一手真實可靠的資料。
三是開展就業幫扶,學校利用專業和人才優勢,成立了武陟縣產業集聚區培訓基地,結合當地人社、扶貧等部門舉辦多期針對貧困學生和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班,幫助他們學得一技之長,實現順利就業或再就業,提高了他們擺脫貧困的能力,在促進扶貧、防止返貧的工作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當然,我們在工作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下面從幾個層面加以分析:
一、民辦高校的資金來源比較單一,很多民辦高校主要依靠學生學費運轉,更拿不出多余的資金做公益事業或扶貧,需要黨和政府進一步關心幫助民辦教育事業特別是民辦高校的發展,在資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同時民辦高校的舉辦者也需要更有責任擔當,要不以營利為目的辦教育,創新辦學思路、拓寬籌資渠道,集團化辦學,使學校有更大更強的經濟基礎和辦學實力。
二、扶貧過程中的貧困認定工作需要進一步規范,我校很多老師在寒假走訪慰問工作中發現,部分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不符合現行的貧困標準,比如,有的家庭父母身體健康,家中有樓房、甚至有汽車,家具家電一應俱全,而當地政府卻把這樣的家庭認定為建檔立卡扶困戶進行幫扶,很明顯,個別地方的基層工作人員還存在著靠關系、靠親戚等違紀行為,這就需要教育部門、扶貧和紀檢監察部門聯動,嚴格紀律、嚴肅程序,杜絕此類情況發生。
三、社會捐贈力度較小,我校近幾年來未接受過社會或企業的捐贈,這是一個可以探討和挖掘的地方,民辦學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強校企合作引進專項資金,設立社會企業捐贈的專項獎學金,爭取校企合作全面開花、全面結果。
四、資助工作隊伍略顯不足,扶貧和資助工作政策性強,任務艱巨,需要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要按照上級要求,加強隊伍建設,配強、配足工作人員,加強培訓、細化工作。
五、高校與地方交流互動少,這一點主題體現在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辦理、“雨露計劃”資助手續的辦理、建檔立卡戶的認定數據等方面;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數據不能共享,學籍狀態不符合申請條件的學生地方上也批準學生的貸款申請;因此,教育部門和扶貧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和協調。
六、政策宣傳需要加強,政策宣傳工作地方和學校都要加強,在學校的貧困認定、獎助學金評定、助學貸款的申請和續貸、建檔立卡戶的幫扶、勤工助學、“綠色通道”等方面都需要加強政策宣傳工作,高校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利用好微信、微博、公眾號、QQ群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以提高宣傳效果,要上好“兩節課”、要做好“誠信校園行”系列活動,創新資助和扶貧宣傳形式;要充分利用到學生家中走訪的機會,為貧困戶解讀國家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幫助他們維護自身利益。
七、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強,貧困學生特別是建檔立卡戶貧困學生致貧原因負責,家庭環境負責,有的是孤兒、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是重新組建的家庭,這部分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學校和地方在進行資助的同時要對他們加強心理輔導并注意保護他們的隱私,這也是扶貧扶(智)的體現。
新目標,新征程,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民辦高校更應該主動發力、主動作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充分發揮高校人才、技術和科研等方面的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地方扶貧工作。(作者單位為黃河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