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創新創業教育視閾下,結合高職院校教學優勢,以非遺傳統表演藝術文化高職傳承為例,探討生態培育模式。原生態區域、創新教學設置、市場體驗平臺為生態子系統,各子系統共同構成非遺傳統表演藝術文化的生態體系。生態培育便是以育人為核心,傳承為目標,回歸傳統文化精神的基礎上,探索創新教育,從而建構高職非遺文化傳承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是近年來教育領域的熱門。1991年,東京創業創新教育國際會議從廣義上把“創業創新教育”界定為:培養最具有開創性個性的人,包括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養。它是培養個人獨立創新思維能力,是一種素質的培養。
一、創新創業教育與非遺傳承
諸多學者深入研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出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高職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半邊天,提出“官校企行”四方聯動,“產學創用”立體推進等高職教育有效運行機制。運用高職教育優勢,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培養創新創業精神;二要變革培養模式,重點培養創新創業綜合素質;三要打造實踐平臺,強化創新創業動手能力;四要推進市場化運作,提升創新創業實戰能力;五要突出立德樹人,健全持續良性發展機制。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高職專業教育體系中,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非遺研究與教育的結合研究是比較早的,但就具體的教育專業領域而言,從創業能力、創新精神的素質培養角度出發,探討非遺傳統文化,尤其是結合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的研究甚少。本文將結合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及高職院校教學優勢,探討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的生態培育模式。
二、高職非遺傳承表演藝術文化教育的優勢與意義
當下,多種因素造成非遺文化不同程度的流失,表演藝術形式也發生變遷。另一角度而言,非遺傳統表演藝術的特殊之處正是他們處于流動的社會之中,而呈現出活態文化。如何平衡表演藝術審美文化特質的保持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之間的關系,始終是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在探討的本質問題。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思路下,結合高職教育的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模式,值得探討。
(一)高職院校教學優勢
1.技術優勢:跨專業合作
舞蹈研究實操性是首要特征,技能本位作為高職院校的主要教學目標,在高職研究非遺舞蹈的傳承具備獨特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本身實踐性技術型的教學要求,為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與教學研究提供很大空間,尤其是研究方法和實踐教學體系,項目化課程的開展等都為非遺教學提供創新可行性。二是專業之間的技術聯合,即跨學科跨專業合作研究。各專業實訓室可為非遺傳統表演藝術的創新教學思路進行跨專業碰撞發揮應有的力量,也是對本地非遺傳統文化的收集與整理、分析與傳播,乃至創新與傳承提供得天獨厚的綜合交流平臺。
2.外環境優勢:與市場接軌
高職教學提倡校企合作,凸顯出高職教學的市場化優勢。為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教學的創新創作提供直接拓展的平臺。教學接軌市場不但使傳統形式走出去,也能及時獲得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創新產品的反饋,提高創新效率、檢驗傳承效果。
(二)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的意義
首先,帶動高職院校參與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的示范性意義。高職創新創業教育下,建構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模式是將傳統內容與創新思想在教育層面的融合,是轉變觀念、更新理念的嘗試。若更多高職院校在此基礎上,都進行自身創新與傳統傳承結合的教育,為傳承開辟新的空間,就能充分延續非遺文化的生命力。
二是對提升學生職業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實際意義。通過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的核心理念與實踐教學的結合,讓學生職業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人生觀價值觀也得到培養,不但對職業人文素養提升具有積極意義,更是工匠精神培養的核心。與此同時,走在創新的路上不忘初心,傳承傳統,提升學生走入社會的一份責任意識。
三、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生態培育模式的建構
非遺傳統表演藝術文化的生態培育,一是強調傳統表演藝術與其所生長的地域文化、習俗信仰等原為一體。二是突出表演藝術本體的生機。她是鮮活的、動態的、循環的,可創新傳承的。為此,非遺傳統表演藝術文化傳承教育可視作一個循環的生態系統,原生態區域、創新教學、市場體驗等均為生態子系統,進行生態培育便是以育人為核心,傳承為目標,回歸傳統文化精神,創新教育,探索傳承,建構高職非遺傳統表演藝術傳承教育模式。
(一)挖掘傳統、轉變觀念,更新高職非遺表演藝術傳統傳承教育理念。
原生態區域是生態培育的子系統之一,也是作為非議傳統表演藝術形態根性存在,各表演藝術形式在該系統經歷傳統到當下的動態過程,其承載的地域環境、人文信仰、生活習俗等本土文化集中立體的呈現于表演藝術本體形態中,且當下傳承源于本土,原生態區域的傳統表演藝術本體文化的整理需要源源不斷的深入。然而,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僅依靠小部分表演藝術類專業研究者將遠遠不夠。因此,非遺傳統表演藝術融入教學,運用課程指導學生認知本土非遺表演藝術原生態區域文化的動態存在,并參與挖掘表演藝術形態本體的實踐工作是非遺傳統表演藝術文化高職教學的首要內容。
(二)結合高職課程,創新方式培養的嘗試
高職創新教學子系統是生態培育模式的重要實踐領域。原生態區域是非遺傳統表演藝術教學的根性基礎部分,創新教學環境與課程設計則是給學生提供發散性、綜合性實踐平臺,緊密銜接原生態區域和市場體驗場域。教學創新方式具備多樣化特征,對于非遺表演藝術的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通過課程實踐,不僅掌握非遺表演藝術的田野采風基本方法,學習藝術本體形態,了解其形態與結構,還重在人文素養的熏陶。并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思考如何運用多種方式承載傳播非遺文化,為市場層面的創業探索打基礎。
(三)創業探索方面,打造市場實踐平臺。
創新教學培養創新思維,走入創造性市場探索運用也是重要的一環。就非遺表演藝術傳承而言,首先是涉足市場以往傳承方式搜尋創造性,比如參與政府支持下,街道文化站的節慶民俗活動,旅游景點的展演等的文化策劃宣傳,甚至可以對各類表演藝術相關的文化元素進行配套產品孵化,包含實體創意工作坊、形象工藝品等等。其次是跨界平臺的運用。利用創客空間,嘗試創作與孵化相關的創意產品,在保存傳統表演藝術文化本體基礎上,進行有趣有效的傳播,例如非遺傳統舞蹈類可進行動作捕捉、力學分析基礎上,創造性設計舞蹈動畫形象,運用動畫形象設計非遺舞蹈相關的虛擬游戲體驗、自媒體戲劇形象等具備教育、宣傳、娛樂等社會功能的產品,從大眾高關注度、客戶需求的視角出發創業探索,普及非遺舞蹈文化,推動非遺舞蹈的傳承。第三,還可以選擇舞臺表演藝術產品的市場策劃與推廣。文化公司組織策劃非遺表演藝術作品,及其一系列的VI設計(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設計)等,學生都可以立足各自專業優勢,結合所學所感,帶著非遺文化情懷進行創新創業探索。
四、結語
非遺傳統表演藝術高職生態培育模式提出以育人為核心價值,首先是強調深讀非遺文化才有詮釋傳統藝術精神內涵的自信。其次,結合創新思維的教育,轉變觀念發揚藝術本體的精神內核,才有創新的底氣。因此,生態培育的首要基礎環節仍然是教育學生如何進行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回歸田野,尊重田野。當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困難時,高職學生作為文化傳承人接班人,培養他們運用創新思維履行文化傳承能力的使命,迫在眉睫。關于這一點,教育義不容辭。(作者單位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
作者簡介:吳丹,1983年,女,湖南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專業主任,副教授,碩士,廣東深圳,518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深圳分院2016年度課題(GZYSZD201606);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401219)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