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紅
摘 要:在高校交誼舞教學中,雖然離不開語言提示教學方法,而非語言內容的手勢、肢體、隊形變化、空間與動作、音樂與動作、服飾等被教師在交誼舞教學中的應用更為突出。本文圍繞非語言交流在高校交誼舞教學的應用這個問題,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非語言交流 高校交誼舞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J7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c)-0071-02
交誼舞起源于西方的國際性的社交舞蹈,又稱舞廳舞、舞會舞、社交舞。高校的體育舞蹈可以豐富學生的娛樂和社交方式[1]。體育舞蹈又稱國際標準交誼舞。交誼舞是男女舞伴以特定舞曲伴奏而相互配合完成的一種雙人舞蹈,在我國高校學生尤其是女生中贏得了青睞,學生經過交誼舞的深入學習,可以在自身身體素質提高的同時,社會適應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何才能針對交誼舞項目特點,采取針對性、時效性和創新性強的教學方法,是高校交誼舞教學應著重解決的問題。在高校術科教學中,非語言教學法比較常用,尤其在交誼舞教學中,雖然離不開語言提示教學方法,而非語言內容的手勢、肢體、隊形變化、空間與動作、音樂與動作、服飾等被教師在交誼舞教學中的應用更為突出。本文擬就高校交誼舞非語言性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探討。
1 交誼舞的特點
(1)講究男女雙方的積極配合。這是一種需要男女彼此相互配合的雙人舞,由此可見,其要求男女雙方整個舞蹈過程必須具備高度的默契,才可將每一個流暢的動作完成好,那些男女雙方均想進行表達的美好思想可借助于舞蹈中的每一個舞種得到展示。
(2)多樣化舞種需要積極協調。交誼舞是多樣化的舞種,音樂相應地伴隨著每一種舞種,大體包含慢三步、慢四步、快三、快四步、吉特巴、倫巴步等舞種的類別,不同的情感借助于舞種的不同而得到表達。在實踐中可見,慢三是摩登類交誼舞的基礎;倫巴則屬于拉丁類交誼舞的基礎。因此,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將慢三、慢四以及倫巴作為學習的基礎,尤其是那些初學舞者。
(3)講究舞蹈的自然流暢性。交誼舞有著流暢性、自然性及動作變化多且快等特點,必須有身體的高度協調配合才可完成好每一個動作,交誼舞的自然屬性和自然、流暢的動作特點只有在協調配合的狀態下才可能有效完成。
(4)充分展示社會交往能力。交誼舞在各種社交場合和聚會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是一種社會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展示。可見,學生學習舞蹈就應將社會屬性納入整個過程,使其社會交往能力也隨之得到提高。
2 非語言交流在高校交誼舞教學應用的主要內容與基本原則
非語言交流屬于信息載體之一,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其作為實用性和適應性的特殊手段,在深化和補充語言手段上發揮著必要作用[2],既可進行學生教學活動的組織,也可對學生進行管理和調控。
(1)主要內容。①副語言和輔助語言。所謂副語言,即叫聲、口頭語、掌聲等沒有特殊語義的各種聲音在教學中發出來。而以音調、音質、音量、語速、節奏等構成立刻輔助語言。教師可將不同的音量、語調、節奏以及鼓勵、贊揚的語氣來傳遞各種信息并應用到交誼舞教學和訓練中,在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的同時,教學效果也可得到促進。②體態語。也就是人體語言,其將人的思想借助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手勢、目光和身體接觸等進行表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準確的動作示范、簡練的語言、身體的觸碰動作,以及表情眼神來組織調控教學。體態語既能融合語言,又可獨立存在,可謂最實用的高校交誼舞教學手段。③環境語言。其主要由時間語言和空間語言所構成,是以對時間的安排和技術動作方向、路線及在規定區域內完成動作時間的控制等為主要教學體現。選擇的不同就將不同信息向學生傳遞,為學生掌握技術提供幫助。④物體語言。其由教師的衣著服裝等服飾語、課堂教學中優美的音樂以及教學的器材、場地等物體所構成。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在交誼舞教學中,非言語交流行為的作用不可忽視。
(2)基本原則。①實踐的選擇性。在交誼舞教學中,教師應用非語言交流這種有效輔助語言時,應追求簡潔、明了、及時和堅定,同時有機結合語言行為并靈活運用,可在交誼舞教學中將非語言行為的特殊作用發揮出來。②因材施教原則。在交誼舞教學中和訓練過程中,一方面,個性差異是非語言教學行為應用時所必須要考慮到的,應有區別地加以對待,必須選擇師生雙方均可接受并領會的非語言行為。另一方面,教師還應針對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身體素質差異、教學條件等進行非語言行為的運用,這對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能體現出來,使學生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也隨之提高。③相互尊重原則。相互尊重為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原則,在高校交誼舞教學中以師生之間進行集中體現,教師的態度和情感可通過非語言行為向學生進行傳遞,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對學生個性充分注意,并對學生人格尊重,通過關心、熱愛和信任學生讓學生能夠有一種親切感、信任感、安全感產生。
3 非語言交流在高校交誼舞教學應用的途徑
在高校交誼舞教學過程中,非語言交流的應用可采取如下幾方面的主要措施。
(1)進行聲樂旋律的選擇。旋律是通過組合各個音符和不同的節拍之間的強弱關系所形成的。在高校交誼舞教學過程中,旋律的選擇對初學者來說尤其重要。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慢節奏的旋律,對學生學習有利。并且可在通常情況下,組織學生通過器樂旋律進行舞步的熟練過程,當達到一定基礎后,可與聲樂旋律結合,開展綜合性練習,由此就可使旋律和動作之間的和諧配合完美實現。
(2)信號的巧妙運用。交誼舞的動作有的比較輕柔緩慢,有的動作還時而快、時而慢,甚至不少動作有較大的變化幅度,要完成如此整支舞蹈,就需要男女雙方的高度默契和不同的信號才能夠完成。倘若教學過程中,僅僅教給他們動作,然后學生依據自己的思路開展練習,而不是向學生傳授在不同的動作情況下如何將不同的信號進行彼此傳遞,由此舞蹈的美感受到影響,且存在傷害其他舞伴身體的可能。當學生將信號掌握好,所受的傷害就自然會減少,學生雙方的默契才可得到促進。
(3)運用節奏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音樂代表的是交誼舞教學的靈魂,掌握好交誼舞音樂節奏是練習舞蹈的基礎。授課教師可將各種有節奏的信號充分加以利用,這些有口令、擊掌與音樂等方式,為學生的練習提供指導和幫助。只有達到肌肉的緊張和放松協調轉換以及呼吸、節奏的相統一,才可以讓學生的練習取得最好的效果。在我們練習慢三動作的時候,其節奏必須有強弱結合、起伏跌宕的一些感覺,如采用“嘣嗒嗒、嘣嗒嗒”的節拍;當三步踩時,所接受的是快慢有致、鏗鏘有力的快節奏,如口令“一、二、三—四”。不僅可采用動作的提示和訓練,而且還可運用“一、二手伸直,三、四身體延長”等提示性口令。
(4)身體重心的移動要合理。舞蹈的設計都是通過人來進行,交誼舞也是如此,其是以運動生理學、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為基礎,再與人進行有機結合,可見交誼舞有著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姿態。交誼舞通過時而輕柔、時而明快以及特有的方式對其中每一支舞蹈的動態美做了延伸。人體的重心會伴隨跳舞過程音樂的變化、步伐的移動而發生變化。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對每一動作的重心該怎么移認真進行講解,以此免得有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發生重心不穩的現象,影響到他們動作美感的充分展示。
參考文獻
[1] 劉苗.高校體育舞蹈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6):98.
[2] 夏淑云.健美操教學中非語言交流對教學效果的影響[J].學校體育學,2015(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