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吉洪 國偉
摘 要:山地車運動屬于平衡素質主導項目。平衡能力是山地車技術訓練的主要組成部分,平衡素質對山地車技術訓練有重要影響。本文通過數理統計、教學實驗等方法,以體育專業62名學生為實驗對象,其他技術教學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分組對照,實驗組進行為期8周24次平衡素質訓練,對比分析。實驗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山地車技術的定車、搖車、海豚跳等技術指標成績P<0.05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平衡素質訓練對山地車技術習得發揮著特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平衡 山地車 技術 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a)-0196-02
國內外研究山地車技術的資料較少,從CNKI上以“山地車、技術”為關鍵詞搜索發現無相關文獻,通過萬方、維普、貴州省數字圖書館等相關網絡平臺和書籍查找,發現對山地車的相關研究中均沒有對山地車技術訓練以及山地車訓練的體系的相關研究。經濟的不斷發展,休閑生活方式呈多樣化,山地車文化的不斷傳播,山地車項目“自由、狂野、暢快”的運動方式不斷被人們接受。平衡能力是人體完成各種動作的保障[1],對平衡素質與山地車的技術的研究,為山地車愛好者提供技術訓練參考。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平衡素質對山地車技術影響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學實驗法
通過對山地車技術進行分析,平衡素質在山地車技術的起到重要的作用,分組對照,實驗組增加平衡訓練,其他相同技術練習相同,分析得出結論。
實驗器材:平整空地;平衡球、木;秒表;筆紙等。
實驗對象:以貴州醫科大學62體育專業男性學生為實驗對象,對象基本同質,具體信息見表1。
實驗內容:平衡素質對山地車技術的影響研究,進行為期8周24次課的訓練計劃,平衡素質訓練計劃。如:訓練目標提高平衡素質;訓練結構階段及訓練內容:準備部分15min(慢跑1km+高抬腿行走、扭身弓箭步走、側向弓箭步走、高踢腿走、高抬腿跑、后蹬跑等+各種徒手操拉伸活動)。基礎部分35min:(1)閉眼單腿支撐;(2)燕式平衡;(3)閉眼燕式平衡;(4)閉眼倒退走;(5)閉眼原地高抬腿;(6)平衡球訓練等;(7)平衡球練習;(8)平衡木練習;(9)閉眼Carioca舞步等。結束部分10min(深呼吸、走動、舒緩整理操+相互間按摩放松);訓練總時間60min;訓練方法:間歇法(組間歇60s);訓練監控及承受負荷:準備部分微出汗、興奮(負荷逐漸上升),基本部分全力以赴(負荷最大),結束部分身心放松(負荷逐漸下降)。
實驗時間及地點:2017年9月15日—11月15日;貴州醫科大學南校區山地車場。
實驗操作:實驗前,進行預實驗,確保實驗準確性。
1.2.2 數理統計法
實驗組與對照平衡素質訓練前后,分別對山地車多項技術進行測試,用SPSS對所得數據分析。
2 平衡素質對山地車技術的分析與討論
2.1 山地車技術結構及特征
山地車是指專門為山地環境設計,通過人力為驅動力在山間道路上行駛的兩輪車輛。兩輪的設計,動態的兩點支撐本身不具備穩定狀態,山地車所有技術都是基于平衡,精髓也在于平衡的掌握。建議遵循科學、規范的動作,也要關注運動員的個人技術特點[2]。
2.1.1 定車
定車是最重要的山地車基礎技術之一。技術訓練中,總結發現,定、搖、跳技術間存在迭代關系,最基礎的是定車,依次是搖和跳。定車要求隊員要把握身體與車之間的平衡,要求“車不倒,腳不掉”,主要是身體協調平衡的控制,平衡協調為主導因素。
2.1.2 搖車
搖車是山地車基礎技術之一,相對定車,更具有挑戰性,定車一般是在靜止的條件下,而搖車則完全相反,需要在動態平衡下進行前、后、左、右搖擺動作搖車技術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重心的轉移,搖車練習中建議先前后搖擺在左右搖擺,由低搖高度開始,其技術難度不亞于定車。
2.1.3 海豚跳(兔跳)
是山地車技術較為“酷炫”的技術,跳躍是一門藝術,建立在很好的車感之上,需要很好的肌肉協調發力。跳躍在空中要求較高的平衡素質。全身的協調才能進行完整的兔跳動作。蓄力下壓,雙腳勾腳踏,向前推送車把,重心調整安全落地,每一個步驟要很好的協調。需要不斷地加強練習,才能很好的掌握兔跳技術。
2.1.4 上下坡
上下坡技術中,依據坡度選擇騎行姿勢,有站立式、半蹲式、坐式,在坡度較大等線路,為更好地掌握重心的轉移和平衡車身,一般采用半蹲式騎行。上坡身體重心一般前移,下反之,前移和后移程度根據習慣和經驗,無統一標準。騎行注意身體協調和節奏感,比如:與上坡相似的上樓梯技巧,需平穩和爆發力、節奏完美結合。訓練中,循序漸進,線路難度逐漸加大,不可急于求成,避免直接上難度很大線路。
2.1.5 壓彎
壓彎技術是比較難的技術,很“帥”,但不建議初學者開始就進行壓彎練習。壓彎是很危險,因為需要相當快的速度,不慎就會飛出彎道。技術要求:彎道外側的腳盡量踏直,既腳踏一上一下,左右彎道都要外腿側踏直,內側腿彎曲,確保在高速的情況下獲得足夠與向心力抵抗的反向力,維持平衡,平穩的壓過彎道。熟練之后,車手可以在實際山林中使用這些技巧[3]。
2.2 平衡素質訓練前后山地車技術對比
將62名實驗對象分為兩組測試,配對檢驗,各項技術實驗前同質。通過8周24次課的平衡素質訓練,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單項技術進行前后測試,所測得結果見表2。
據表2,前后對比,單項技術基本都有一定提高,但平衡素質實驗組后的成績要優于對照組,除越野線路項目P>0.05不存在顯著性提高,其他項目均有顯著性差異。與對照組對比,實驗組總體成績均好于對照組,說明平衡素質訓練在山地車技術練習中有重要的作用。
2.3 技術訓練注意事項
(1)重視騎行安全理念與好的訓練狀態調整。
(2)重視技術訓練的基礎說難度技術相結合。用整體方法,看待訓練過程的科學問題[4]。
(3)重視技術訓練與體能、心里智能訓練相結合。
3 結語
擔任山地車教練期間,對山地車技術動作深入研究,不斷進行新的技術教學嘗試。實驗表明,平衡素質的加強對山地車技術有重要提升作用。技術練習后,定車最優秀的學生達1h,一般學生超過5min,難度線路騎行有飛躍性的提高,建議在山地車技術的學習訓練中加強平衡素質的練習比重,以期有效地提高山地車技術。本研究僅對山地車技術進行初步探討,希望未來研究中能對山地車相關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景嶺.非對稱性訓練對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影晌的實驗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7.
[2] 張莉清.短距離場地自行車原地起動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J].體育科學,2015,35(3):59-66.
[3] 美騎圖書.山地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241-242.
[4] 蘇蕓澐,李少丹.關于訓練理論研究中若干方法論問題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