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
自安然事件爆發以來,環球通訊、默克制藥等公司的財務舞弊也相繼爆光,我國同樣也出現了一連串的財務欺詐丑聞。本文將以我國上市公司為例,通過理論和數據分析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改善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的措施,以至于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上市公司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同虛設和相關信息披露的嚴重缺乏等閥題。
內部控制信息
披露 上市公司 措施
內部控制信息是一種反映卜市公司內部控制結構的信息,其好壞會贏接的影響上市公司質量的好壞,然而會計報表披露信息的真實性和正確性則是直接取決于內部控制力度的強弱。本文主要分析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問題
(1)披露形式多樣化
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多樣化,除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以外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為審核類,例如“內部控制專項審核報告”和“內部控制審核報告”等;二為評價意見類,例如“核實評價意見”,“評價報告”,”核查意見”等;三為鑒證報告類,例如“內部控制鑒汪報告”,“專項鑒證報告”,“鑒證意見”等;四為其他類,例如“內部控制制度報告”、“內部控制建議報告”等。
(2)披露格式缺乏規范
一些公司選擇在董事會報告中披露,一些公司選擇在監事會報告中披露,還有些公司選擇在重要事項中披露,在披露的格式卜明顯不一致。
(3)披露內容形式化
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內容不統一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情況:一為概括類,既“本公司在過去的一年中注重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重視已有制度的執行”之類的簡單概括;二為按照內部控制相關規定進行完傘披露;三為前兩者之間,既只披露內部控制相關制度的內容二缺乏企業自我評估報告或注冊會計師的相關審計報告。但是,這三種都規避了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以至于不能讓外部報告使用者正確了解公司內部控制的正式情況,有損相關既得利益者的權益。
(4)披露主體不當
在證監會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相關規定中,并沒有對相關披露主體以及相應主體責任進行明確描述,這種制度缺陷可能導致披露豐體責任模糊或存在多樣化等問題,并且注冊會計師、董事會和監事會都沒有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發揮他們應該實施的職責或者作用。
(5)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缺乏實質內容
對卜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實質內容,例如關于公司年報中的管理當局的陳述沒有明確規定,造成一些公司內部控制信息雖然有所披露但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實質性的作用。而且,基本是幾年都是內容基本不變,對內部控制信息缺乏具體而詳細分析,尤其是關于重大內部控制缺陷這一塊的分析和揭示。內部控制缺陷披露不規范使得一些上市公司應付敷衍,不披露實質性內容。
(6)審計機構注冊會計師意見缺乏
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實質內容,例如關于公司年報中的管理當局的陳述沒有明確規定,造成一些公司內部控制信息雖然有所披露但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實質性的作用。而且,基本足幾年都足內容基本不變,對內部控制信息缺乏具體而詳細分析,尤其是關于重大內部控制缺陷這一塊的分析和揭示。內部控制缺陷披露不規范使得一些卜市公司應付敷衍,不披露實質性內容。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產生的原因
(1)受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特點的影響
在我國,上市公司大部分有國企改制而來,決定了其具有特殊的股權結構,為卜-市流通的國家股高達40%-80%,法人股比重約為15%,股權高度集中于國有獨資或者控股企業,而且缺乏流動性,但是流通股又極為分散,公有股“一枝獨秀”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股權結構導致國有股東利益得不到保護,股東對經營者的監督形同虛設。
(2)上市公司缺乏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力
上市公司一般只是在形式卜設立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而實際卜-對于內部控制的執行力較差,因此,公司資源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多數情況下只是為了應付證監會和交易所,因此缺乏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力。
(3)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對內部控制認知不足
現如今的企業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所有者與經營者只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所有者與經營者擁有不同的目標,公司管理當局在權利與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可能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另外,一些高級管理員知識結構不合理,觀念更不上市場節奏,因此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還認識不足。
(4)內部控制建設和評價規范缺失
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雖然根基扎實,但是卻缺乏統一的標準。隨著經濟發展和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單純的依靠會計控制已經難以控制風險,會計控制標準必須向全面業務控制和風險控制標準發展。另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相關監管部門指定的內部控制標準不一樣,執行存在較大的困難。原則上來說,企業的身份不同,所遵照的控制標準也不同,所以對于多重身份的企業來說,執行起來就更加困難。
(5)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監管不力
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由于起步晚,所以相關制度也是不健全。大部分公司都沒有嚴格遵照規定直行,都是簡而言之,甚至是一筆帶過。雖然《指引》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相關信息,但是并沒有明確上市公司如果違反相關規定應該承當法律責任,相關監管只會流于形式。
[1]李少軒,張瑞麗.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滬、深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財會通訊·綜合(下),2008,(3):27-31
[2]劉國亮,常艷麗.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質量實證研究[J].產業經
濟評論,2008,(3):27-44
[3]成汞清.對卜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分析[J].科學理財,2010,(10)
[4]宋蔚蔚,王和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分析與思考[J].商業會計,2011.(2)
[5]池國華,原國英,喬躍峰.遼寧省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與建議一基于2009年深兩市A股主板公司的數據分析[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0,(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