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課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尋找文本與學生閱讀體驗,生活體驗之間的共鳴則能有效地縮短他們之間的距離,提升閱讀的實效.
關鍵詞:尋找;搭建;激發;喚醒;共鳴
所謂“共鳴”,就是讀者受到作品的感染,領會到作品的中心思想,從而和作者產生一致的思想感情。如何讓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呢?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創設情景,看中“共鳴”
影像相當于人的視覺和聽覺的延伸,他能跨越時空的限制,將學生不了解的史料以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展示出來,創設出具體的場面和音響刺激學生感官,引起學生的情緒反應,引起興趣和注意。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視聽影像這一優勢來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身臨其境,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應。
例如:閱讀《圓明園的毀滅》一文,課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敘述圓明園昔日地輝煌,在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受它昔日地輝煌時,我們還應考慮到學生們都僅有10歲左右,而今天距離一個多世紀前已有一定的歷史了,今天的圓明園就和課文中配的插圖一樣成為一片廢墟,到處是殘垣斷壁.歷史帶走了她的輝煌,只留下來滄桑。為此,我們有必要創設情境,縮短這個歷史空間,我們可以放映一段圓明園復原的影像.從金碧輝煌的殿堂到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從民族建筑到西洋景觀;從宏偉建筑到珍貴文物.讓昔日無比輝煌的皇家園林生動形象地在孩子眼前展現,讓學生在看中產生”共鳴”,理解課文內容真切的感受輝煌。
二、互文閱讀,讀出“共鳴”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以及閱讀教學是這樣界定的:“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課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孩子變得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再閱讀。”要教好語文,只教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大量的補充閱讀。而傳統語文教學中,越俎代庖的現象時有發生.往往是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了學生的理解感悟.教師的滿腔熱情稀釋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其結果往往是教師教得疲憊,學生學得辛苦.教師教無所得,學生學無所獲.我們何不另辟蹊徑,適時恰當切入互文閱讀,讓所學的課文,引入的文本與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產生"共鳴"效應,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內驅力自然輕松的走進文本深處,領略個性化閱讀沿途的風景.
如閱讀《走遍天下書為旅》一文,作者在回答“走遍天下書為侶”這個問題時,做了這樣一番比喻。“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通過這句話,讓學生理解常讀自己喜愛的書,就如同老友重逢,故地重游,真可謂:百讀不厭,常讀常新。但字面的理解并不能代表學生真正體味到了作者的閱讀心境,過多地講解都是徒勞。如何在文本和學生的閱讀體驗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呢?著名作家畢淑敏的一篇名為《常讀常新的”人魚公主“》文章便搭起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別從8歲,18歲,28歲,38歲,48歲五個有著不同人生閱歷的年齡段讀《人魚公主》,每一次都讀出文章不同的內涵。從最初被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的感動到對寫作技巧的探究以及對故事中主人公靈魂的追溯.形象的詮釋了”常讀常新”的閱讀體驗.“你是否試過重復讀一篇好文章或者一本好書,每次都讀出了新的感受,獲得新的收獲呢?”此時將這樣的問題拋出來,相信一定能點燃孩子的表達欲望,喚醒學生的閱讀感悟,激發閱讀的興趣。使學生真真切切地走進文本深處,體味作者的心境。自己的心緒與作者的心緒同前行,自己的脈搏與作者的脈搏共跳躍。甚至從我們每天都讀得課文,都可以讀出新意。使我們的課堂既有向內的深度,又不失向外延展的張力。
三、在“爭鳴”中話出“共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郭沫若曾贈給陶行知先生一幅對聯: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作真人。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真、善、美的載體。但隨著時代的變革,當我們重溫經典名篇時,我們是一味的按照傳統的定格的解讀來教呢,還是以當下人們的價值觀產生的新的解讀來定位呢?
如許地山的名篇《落花生》一文,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的做法很值得我們思考。對于“究竟要做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孫老師提出了一道開放性辯題讓學生們辯論:“當代社會,你想做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石榴那樣的人?”這種辯論的形式,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選擇。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在激烈的爭辯中,一反傳統的一味推崇落花生式默默無聞的人最后得出:做人,應該做一半花生人一半蘋果人的結論.雖然從學生的發言來看有的明顯偏離了作者的本意,但正是這樣的思考,爭辯樹立了現代人應具備的價值觀.從學生的"爭鳴"話出"共鳴":既要像落花生那樣不計名利,踏實肯干,又要像蘋果,石榴那樣在適當的時候展示自己的才華,最終被社會認可.這種辯證的人生觀并非需地上當初撰文的初衷,但在現代社會,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孫老師的做法無疑給出了最佳的答案.
不經意間的一句歌詞,一首詩或一闕詞往往瞬間直達人的內心,在我們的心中產生共鳴。不用誰驅使,自會傳唱,自會吟誦。當我們準確的尋找到促使文本或課例與學生閱讀感悟和生活體驗的共鳴點時,才會喚醒點燃學生課堂求知表達的欲望,和教師,編者,文本平等的對話。“身無彩恒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種美好的閱讀境界就會隨之到來。實踐證明,在語文閱讀中,只有讓讀者的感情和作者產生共鳴,才能使我們更好地達到讀懂文章、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作者簡介:
王電波(1979--)男,陜西西安人,西安育英小學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