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
一直以來,銀行都是我國反洗錢工作的主陣地,也承擔了大量的反洗錢工作任務。然而,由于《反洗錢法》及相關配套法規還不盡完善,加上農商銀行自身的經營特點和自負盈虧的經營現狀,在開展反洗錢工作的過程中,農商銀行常常左右為難,既要嚴格執行有關法規,履行反洗錢法賦予商業銀行的權利和義務,又要為客戶提供周到、滿意、快捷的金融服務。客戶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反感、質疑,無疑增加了農商銀行做好反洗錢工作的難度,無形中加大了農商銀行的壓力。農商銀行在日常業務開展中如何將反洗錢工作與業務發展做到有機結合?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反洗錢工作的重點
1.反洗錢義務主體
由于《反洗錢法》規定的義務主體范圍過窄,僅限定在金融機構和特定非金融機構,導致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常常遇到一些突出矛盾。自我國開展反洗錢工作以來,社會公眾對“洗錢”的概念、反洗錢工作現實意義的認知和接受程度與金融機構需要其配合的程度存在較大差距,客戶普遍認為反洗錢工作與自身無關,是公安機關、人民銀行或金融機構的工作,所以對金融機構提出的一些諸如身份識別、留存身份證件資料等要求不予配合。雖然《反洗錢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在與金融機構建立業務關系或者要求金融機構為其提供一次性金融服務時,都應當提供真實有效的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可強調的只是“應當提供”,若客戶不提供,銀行可以選擇拒絕為其辦理業務,但隨之而來的是需要解釋、說服客戶,甚至由此引發的客戶投訴。
以代理他人辦理業務為例,《反洗錢法》第十六條規定,“客戶由他人代理辦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同時對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進行核對并登記”,在《關于<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相關問題的批復》中進一步明確,“代他人存款的,只對代存款人采取相關客戶身份識別措施,并留存有效身份證件復印文件”。但實際工作中,許多個人客戶不能理解這種規定,常常采取不予配合的態度。有些商業銀行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引起其他客戶排隊,甚至引導客戶分次存款,以回避代理存款的限額規定,結果掩蓋了業務的真實形態,給金融機構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
2.客戶身份識別制度
客戶身份識別在《反洗錢法》釋義中的解釋是:“金融機構在與客戶建立業務關系或與其進行交易時,應當根據法定的有效身份證件或其他身份證明文件,確定客戶的真實身份”,在《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第七條也規定,“金融機構在以開立賬戶等方式建立業務關系,為不在本機構開立賬戶的客戶提供現金匯款等一次性金融服務時應當識別客戶身份”。但縱觀這幾年出臺的關于客戶身份證明文件的相關規定,其中存在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一是身份證件定義不明確,執行標準不一致。二是客戶身份識別審核難度大。對公單位在與金融機構建立業務關系時,通常提供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法定代表人身份證件等身份證明材料,由于商業銀行工作人員不具備審驗上述證件真偽的能力,且與工商行政管理機構、稅務機構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所以對上述證件只能進行表面完整性和合規性的審核,對企業遺失營業執照等證件不可能獲悉這類信息;在實際工作中,商業銀行臨柜人員無法對個人客戶所填寫的聯系方式、職業、住所地或工作單位地址進行有效識別,個人客戶在變更信息時,也往往不會主動想到在商業銀行進行相應的變更,當農商銀行提出合理的要求而其他銀行未執行時,很多個人客戶都認為是前者故意刁難,所以很難配合農商銀行提供相關的信息,既是配合銀行提供相關信息真實性有待審查,這種情況增大了商業銀行有效識別客戶身份的難度。
3.業務存續期間的客戶身份識別問題
《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客戶先前提交的身份證件或者身份證明文件已過有效期的,客戶沒有在合理期限內更新且沒有提出合理理由的,金融機構應中止為客戶辦理業務”,在《關于對〈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相關問題的確認的復函》中對“合理期限”定義為,“合理期限并非一個固定的期限要求,應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合理確定”。上述規章和文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根據《支付結算辦法》和《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商業銀行不能因為證明文件過期就停止對公客戶的支付結算業務,兩種規定相沖突,讓商業銀行無所適從;二是不規定合理期限,商業銀行可自行確定客戶更新證件的合理期限,這容易造成這項制度不能真正得到落實;三是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都無法實現個人客戶證件過期的自動提示功能,只有客戶在辦理必須出示身份證件的業務時,商業銀行工作人員才能發現客戶的身份證件已過期,所以要求商業銀行對客戶過期的身份證件進行持續跟蹤難度較大。
二、進一步加強反洗錢工作的政策建議
1.充實、完善反洗錢義務主體
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并不是犯罪分子洗錢的惟一通道,應通過立法手段擴大反洗錢義務的主體范圍,將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及社會公眾均納入反洗錢義務主體,通過立法形式,將社會公眾、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配合金融機構履行反洗錢義務轉變成法律規定必須主動履行反洗錢義務,改變目前金融機構履行反洗錢義務時的被動局面,也有利于提高社會公眾自我保護意識,形成全民反洗錢工作的氛圍。
2.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完善反洗錢工作運行機制
一是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在商業銀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稅務部門間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如推行支付IC卡。該卡記錄存款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及稅務部門登記注冊、納稅的情況,當發生營業執照被吊銷、遺失等情況時,客戶持卡在登記注冊部門進行登記,商業銀行發現有這類信息時,可停止辦理其相關的業務,這樣不僅有利于商業銀行開展反洗錢工作,也有利于保護客戶的資金安全。二是統一執行標準。鑒于商業銀行在執行相關制度方面的困難,如身份證件的識別等方面,人民銀行應整合現有規章制度,盡快統一執行標準,標準的統一有利于商業銀行在理解上和執行上進行統一,杜絕同一客戶在不同的銀行做法不一致的問題,杜絕犯罪分子利用制度的漏洞進行洗錢活動。
3.建立反洗錢工作激勵機制
目前反洗錢工作主要是以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主,在人民銀行強化反洗錢工作的前提下,部分商業銀行受到了嚴厲的處罰。這種處罰機制對商業銀行開展反洗錢工作帶來了一些促進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和被動的影響。如目前各商業銀行可疑交易的識別主要依靠是一線員工,一線員工普遍較年輕,在對可疑交易的識別把握不準確時,通常產生“多報比少報要好”的想法,把反洗錢工作當作例行公事,失去了可疑交易監測的意義,并造成了大量的“垃圾數據”,而且反洗錢工作涉及的范圍和客戶群體非常復雜,商業銀行工作人員要進行大量的工作可能才會獲取到一些有用信息;另外,商業銀行在反洗錢工作方面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班加點完成反洗錢信息錄入工作、可疑案例的分析工作等等。雖然商業銀行在反洗錢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應該區分對待,而不是嚴懲不貸。建立反洗錢工作激勵機制,首先在各商業銀行設立考核標準,對于考核等級比較好或問題性質較輕的商業銀行給予一定的獎勵,不以處罰為惟一方式,對考核等級較差或問題性質較嚴重的商業銀行給予處罰。
4.完善商業銀行反洗錢工作要求
建議完善商業銀行反洗錢工作要求,制定商業銀行切實可行的制度,有利于加強反洗錢工作機制的運行。客戶身份識別問題是反洗錢工作的基礎制度,沒有有效的客戶身份識別制度,發現和報告可疑交易無從談起,客戶身份識別制度在洗錢預防措施中至關重要,應當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在客戶身份識別問題上的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