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
摘 要: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發展,十來年的時間就迅速涌現出多種互聯網金融產品和金融模式。2017年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達到1.9萬多家,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金融屬于普惠金融,其低成本,高效率,創新強,成為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的行業。可是,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快速成長的同時,風險隱患也日益暴露。本文認為,應當從加強金融系統電子化建設、健全征信體系、完善協調機制,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等方面入手,防范金融風險,以促進互聯網金融的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及其發展模式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國學者謝平提出來的。但是,不同的學者對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及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也就形成了多樣化的表述。2015年,人民銀行聯合其他十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筆者認為,這個概念較為全面地揭示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與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發展的實際想吻合。因此,研究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應該以此概念為標準。
互聯網金融將互聯網作為資源,而不僅僅當做一個技術平臺,以大數據、云計算為基礎,從而改變了傳統金融服務的理念和業務方式,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運作模式,提升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風險管理水平。當前,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發展形成了以下幾種模式:
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持有央行牌照的獨立機構,作為交易雙方的中介而為雙方提供的網絡支付和其他金融服務的一種支付服務模式。目前,市場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運營模式可以歸為兩大類:一類是可以為買方提供擔保功能的模式,比如支付寶、財付通,通常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另一類就是以銀聯商務、快錢等為代表的只提供支付結算業務,作為支付中介存在的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它們不承擔擔保功能,但可以為用戶提供銀行卡收單,金融咨詢,征信、賬戶管理、投資理財等綜合性金融服務,并在業務中融入多種高科技元素。比如拉卡拉推出的智能手環和拉卡拉智能POS機產品。很顯然,第三支付已經從發展伊始時單純的的網絡支付發展成為能夠提供多種服務的綜合性科技型金融服務平臺。
2.網絡借貸
網絡借貸包括個體網絡借貸(即通常所說的P2P)和網絡小額貸款。P2P網貸英文稱為Peer-to-Peer 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P2P網貸起源于英國,2005年英國第一家P2P網貸公司 Zopa成立,2007年我國第一家P2P公司拍拍貸成立,P2P市場開始萌芽。經過幾年的探索,市場上平臺數量激增,并出現了拍拍貸的純線上模式、陸金所的抵押擔保以及宜信的債權轉讓等多種多樣的運作模式。但是,2015年開始,我國明確規定,P2P網貸是指在互聯網交易平臺上發生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直接借貸行為,P2P平臺僅為資金的需求者和資金的供給者雙方提供信息及相關服務,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并撮合雙方成交的中介機構,是單純的信息中介,不具備金融屬性,不得從事任何和金融相關的業務。因而除信息中介以外的任何其他模式都屬于非法。而網絡小額貸款是指小額貸款公司利用互聯網向客戶提供的小額貸款,有純線上的模式,也有線上辦理業務線下審核相結合的模式。
3.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依靠大數據,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通過云計算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通過特定模型進行風險控制而開展相關金融活動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目前有阿里巴巴的平臺金融模式和京東的供應鏈金融兩大模式。
4.眾籌
眾籌翻譯自國外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指通過向群眾募資的方式來支持各種活動,包含藝術創作、設計發明、科學研究等。眾籌由發起者、支持者和眾籌平臺構成。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征,現代眾籌一般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連結起發起者和支持者。眾籌按照回報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捐贈式眾籌”、 “獎勵式眾籌” “債權式眾籌”和“股權式眾籌”四種類型。
5.信息化金融機構
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及信息技術相融合,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化業務受理和辦理方式、全面進行金融創新,從而實現電子化經營的金融機構。目前信息化金融機構形成了包括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等在內的多種多樣的模式。
6.互聯網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銷售不同金融機構提供的不同金融產品,并提供咨詢,申請等服務的第三方金融服務平臺。它其實相當于一個搜索引擎,讓用戶足不出戶,輕點鼠標就能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最合適的產品,實現“貨比三家”的目的。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1.互聯網金融模式不斷豐富,主要業態開始分化
2013年以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入井噴狀態,新的業務模式不斷出現。例如:銀行的網絡借貸業務開始多樣化發展,由最初的“網下申請、網下審批、網上發放”發展到“銀行+電子商務平臺”模式,又創新發展出“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臺”模式。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也由有擔保的第三方支付、獨立的第三方支付、發展到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基金、保險合作進行理財的模式;在P2P網絡借貸方面,由純粹提供信息中介服務平臺的內容,發展出了P2P平臺跟擔保機構合作、線上與線下結合以及債權轉讓等模式。但這些模式由于風險太大等種種原因在2016年被叫停。
在業務模式不斷豐富的同時,主要業態發展也開始呈現分化態勢。例如,互聯網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發展迅速,我國的移動支付業務目前在世界上范圍內來看都是最先進,最普及的;P2P網貸行業開始整合,不合規的平臺逐漸退出市場,運營平臺數量開始下降,但成交規模仍穩步增長,說明這個行業正穩步向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這是尤為令人欣喜的一面。互聯網保險業務擴張較快,創新較為活躍;以“好買基金”為代表的互聯網基金銷售及以“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借唄”為代表的互聯網消費金融近幾年也穩步增長,發展快速;幾種業務模式中唯有眾籌,由于監管政策不明朗,業務模式欠成熟而發展不穩定,其業務規模不增反減。
2.互聯網金融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一共有1.9萬家之多,數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包括P2P和網絡小額貸款等在內的網絡借貸平臺累計有6000多家,互聯網信托等網絡資產管理平臺將近3500家,網絡眾籌平臺有800家。網絡借貸、網絡眾籌、互聯網支付的累計交易額達到70萬億元[1]。例如,第三方支付規模由2010年的5.1萬億猛然增長到2017年的102萬億[2]。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2006年還不足2億,2016年已經增長到2347億元[3]。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已經穩居世界第一。
3.從快速發展階段轉入規范發展階段
2013年開始,我國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2014年,國內P2P網貸進入野蠻生長期,尤其是P2P平臺出現爆發性的增長。但由于監管不到位,標準不明確,運作不規范,風控體系不健全,導致P2P網貸在瘋狂發展的同時衍生了大量的風險問題,大量平臺跑路,倒閉,給投資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2016年,國家開展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以及行業標準和監管機構的進一步明確,互聯網金融風險整體水平開始下降,互聯網金融風險案件高發頻發勢頭得到初步遏制,行業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凈化。截至2017年12月底,網絡借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有1931家,相比2016年底減少了517家,2017年全年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一直呈現下降趨勢。由于平臺整改進程尚未全部完成,預計2018年網絡借貸行業規范運營平臺數量仍將進一步下降,到年底可能會跌至800家左右[4]。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風險隱患
1.網絡信息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網絡通訊系統和互聯網金融軟硬件系統等網絡信息技術,因而網絡信息技術的完善是整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其在整個行業安全健康發展中的作用尤為重要。但我國有關網絡的部分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相關核心元器件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現象仍難以改變。網絡通訊系統還存在著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等缺陷,加之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件系統還大多來自國外,使得互聯網金融平臺技術缺陷普遍存在,形成對金融信息安全的潛在威脅,給我國互聯網金融交易帶來較大的技術風險。而互聯網金融企業又普遍存在安全意識較差的現象:管理層對信息安全重視嚴重不足,很多一線平臺在技術上投入很少甚至不愿投入;中小平臺在安全技術上更加薄弱,很多都是購買通用源代碼模板或者外包。對信息安全問題的漠視無疑埋下了更多的金融風險隱患。加上我國金融系統電子化建設還存在規劃不統一、技術標準不統一、技術規范不統一、安全協議不統一的問題,導致單個技術標準較低的金融機構的問題可能通過互聯網快速擴散與傳染到整臺計算機甚至整個交易互聯網,而使整個金融系統出現系統性風險,進而導致體系的崩潰。
2.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本質上仍然從屬于金融,而金融業由于其特殊的性質,從產生伊始,就和信用緊密聯系。信用是金融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互聯網金融由于其低門檻,廣覆蓋,跨地域、純線上的特點,使得交易更加虛擬化、交易對象變得更模糊,交易過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風險更突出。由于無法實地進行資信審核及要求財產抵押,互聯網金融更是依賴信用開展金融活動。但是,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仍然較為落后,整個征信系統規模較小,覆蓋的人群有限,全國13億人口大約只有四分之一左右有信用記錄。大部分人缺乏征信記錄,導致互聯網金融企業在開展相關業務時無從全面掌握借款人的信用資料,無法判斷其資信狀況,因而也無法進行相應的風險控制,造成較大的信用風險。
3.監管風險
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及廣泛應用的基礎上“自發”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但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的管理并沒有同步跟上。監管能力和水平仍然遠遠落后于金融創新的速度。互聯網金融領域基本都是跨界混業經營,而我國的監管體制仍然是傳統的在金融業分業經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分業監管模式,在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上表現出明顯的“力不從心”。盡管《指導意見》確立了“分類監管、協同監管”的基本原則,但固有的體制造成的弊端和缺陷并沒有解除,各監管機構在面對金融業創新和交叉監管上缺乏協作和配合,重復監管、內耗式監管,相互推諉回避監管的現象日益突出,監管真空不斷出現,嚴重影響了整個金融業運行安全。
四、如何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促進其持續穩定發展
1.加強金融系統電子化建設,并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
互聯網金融是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來實現和支撐的,其經營過程中的安全無疑最終取決于防火墻技術、數據加密技術和智能卡等技術的應用水平。因此,首先應樹立網絡安全意識,通過培訓、監管等各種途徑讓各互聯網金融平臺意識到網絡信息安全在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其次應當著力發展高水平的,具有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的軟硬件,以擺脫對國外軟硬件設施的依賴,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網絡風險漏洞。再次,應制定金融業統一的網絡安全防范技術規范和標準,便于統一監管,增強網絡金融系統內的協調性。防止由于因為個別金融機構的技術水平過低造成的病毒感染風險在整個金融體系內傳播。最后,應當盡快跟國際接軌,使我國的網絡風險防范技術盡快達到國際上的安全標準。
2.健全征信體系,完善大數據風控
(1)不斷完善征信法律法規體系。我國征信管理的立法建設可參照美歐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征信法規方面,美國就出臺了將近20部相關的法律法規,且條款具體細致,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不僅為征信機構的經營活動提供了合法的依據,也規范了其行為,極大地保護了個人的隱私和信息安全。因此我們應不斷完善和修訂法律法規,優化征信市場環境。一是細化《征信業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增加相關條款。例如有關隱私保護、數據跨境使用、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互聯網金融企業信息披露、網上身份認證等規定。二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中有關失信行為處罰的法律規定,為失信懲戒提供法律依據。(2)引入市場機制,形成征信服務體系多元化發展格局。我國征信市場需求巨大,而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收錄的數據有限,能夠接入的機構偏少,市場缺口巨大。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引入民營征信機構,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信息服務產品多樣化、多層次需求。(3)打破“數據孤島”,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健全征信標準體系。由于“數據孤島”的存在,中國出現了很多信用評分體系,缺乏一個能夠覆蓋全民的,被普遍認可的標準分。可以由人民銀行牽頭,根據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的數據元設計規范與管理標準,制定對各行各業都適用的征信數據元標準。特別是有關電商、社交網絡等新的互聯網信用數據采集標準,建立起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為數據模型的統一化、標準化奠定基礎,以滿足互聯網征信的發展要求,改善當前單憑個人經驗預判業務風險的現狀。
3.完善協調機制,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
(1)堅持適度監管的原則。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生事物,為了保護其創新精神,不能沿用傳統的過多、過嚴、過細的金融監管方式,應當適度放松監管。但放松監管不等于不監管,而應該改進監管方法,提高監管水平,同時,建立和強化行業的自我監督和管理體系,加強行業自律。(2)實現以功能監管為方向的協同監管或合并監管。我國目前采用的是機構監管模式。不同的監管機構分別根據不同的金融機構屬性來進行監管職權劃分。盡管今年銀監會和保監會已經合并,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機構監管的模式。而互聯網金融具有明顯的跨界特點,已經屬于混業經營模式,因而對現行金融監管方式和體制提出了挑戰。功能監管則是按照金融機構經營業務的性質和種類而不是根據金融機構本身的名稱來劃分監管對象的金融監管模式,監管真空少,更適合于當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狀況。因此建議進一步進行金融業大部制改革,將現有的所有相關金融監管機構合并成一個機構,構建起一個功能協調、反應快捷的監管體制,以減少監管漏洞、提高監管效率,更好地適應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或者增強人民銀行的監管職權,賦予人民銀行更高的級別和超越其它監管機構的監管權力,以便于人民銀行統一協調各個監管機構的活動。
注釋:
[1]錢箐旎 中國互聯網金融業世界第一dhttp://www.sohu.com/a/156840087_123753.2017
[2]https://www.p2peye.com/hjzs/2017ndsfzfjygm/網貸天眼
[3]2017年中國互聯網保險研究報告. http://finance.ifeng.com/wemoney/special/wemoneyzlsd2017nzghlwbxyjbgjhb/.2017
[4]網貸之家 2017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完整版). https://www.wdzj.com/news/yanjiu/52614.html.2107
參考文獻:
[1]央行.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
[2]央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2010
[3]楊明基主編.新編經濟金融詞典.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