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云清
在當下的學校教育當中,師生矛盾成為一個不可回顧的話題,網上傳出來的辱師甚至弒事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這樣的事件,每每都會讓以教育為本職甚至本命的教育者備受打擊??纯船F在的社會中,物欲橫流,急功近利、漠視他人的現象比比皆是,干擾公共秩序、違背公共道德,甚至是搶劫、殺人事件數見不鮮,禮儀、德行、愛心日漸式微,粗俗、暴躁、自私、冷漠逐步侵犯青少年的心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已成為懸空的符號,甚至連符號都不再存在。
我曾經問過學生幾個問題:我們生活中,中國傳統文化還存在多少?你喜歡吃什么?西餐?中餐?你喜歡穿什么?你喜歡住什么?你的行為有沒有西化?你的身上存在多少西方化的因素?你眼中看到的是利還是義?得到的結果可想而知:在我們的視野中,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淡化消退;我們更多的是看重物質利益,而視精神、道德、愛心于不顧!
北京大學哲學系張祥龍教授在其《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一文中說:
“……儒家文化、同時包括道家與佛家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響現代中國人在人生中面臨的重大選擇。一個中國孩子從被懷孕、出生、哺育、受教育(幼、小、中、大學)、找工作、結婚、維持家庭、對待年老父母,到他或她自己如何得到娛樂和精神滿足,如何應對疾病、挫折,最后如何面對死亡,這里面還有多少儒家文化的影響?又有多少傳統文化的總體形態(包括傳統的技藝,如算盤、中醫、書法、民樂、京戲或地方戲)的影響?從身體上看,是西醫的方法和技術占主導,接生、打疫苗、查體、診斷、下藥、開刀……不弄到西醫束手無策,很少有人會求助中醫。教育上,哪里還有傳統的私塾、書院、大學、科舉的影子?……”
在這里,張教授僅僅是就社會現象本身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消退,從社會文明的進步角度來看,科技的進步必然帶來日常生活上的更新,這本也無可厚非。但我們不能忽略現象背后的東西,那就是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根基應該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這種精神性的東西支撐著民眾的精神生活,也影響著其物質生活,同樣,反過來。這種物質生活也會反作用于精神生活,從而反作用于民族文化的那些根基性的東西。如果僅僅從物質文明進步的角度來看張教授所提到的“西化”現象,倒也沒什么值得非議的??墒侨绻吹狡浔澈竽兀课鞣娇萍嘉拿鞯奈幕旧鲜墙⒂诮Y本主義思想啟蒙的個人主義、科學主義。而中國文化的根基則更多是一種集體主義、人文主義傾向。我們可以把科技進步的文明成果作為我們生活上盛宴,但我們不能用西方的個人主義、科學主義來替代我們的集體主義、人文主義。
晚清時代許多有識之士就曾提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我們現實的狀況是“西學為用”大行其道了,而“中學為體”卻湮沒無聞了。這將直接導致的后果是:民眾的精神生活出現的錯位——傳統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留出來的空白被個人主義的“自私、自利、冷酷填補,從而導致了精神生活的混亂!而出現這樣的結果,作為為國民精神文化奠基的中學語文教育來說難辭其咎!因為一個民族的青年一代的精神狀態將決定這個民族未來幾十年的精神狀態!
而反觀目前的中學語文教育,無論是從高考思維的功利傾向來看還是從實用思維的工具傾向來說,都是舍其重而取其輕的行為。正如韓愈所言“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現在的中學語文教育從初中開始(甚至是從小學就開始)就以語文的工具性為主,其直接目標就是考試,是升學。即使是課本中出現的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篇目,也往往在講解的過程中實用化、工具化了。側重于從技能角度來分析更多于側重從情感價值觀的角度來薰陶。強化了語文的純學科功能,而忽略了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這種德育功能往往會成為其他學科學習的一個動力因素。而從現在的純粹德育教育中,則更多是強化一種行為上的規訓,這種純粹的規訓如無精神上的教化便空具其形而無其實,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叛逆。所以,必須充分發揮中學語文教育在德育方面的軟功能。
那么,這種“軟”德育功能要如何發揮呢?我認為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來加以分析。
從宏觀層面上,國家的教育導向決定了中學的教育方向,而這種導向主要是通過選拔性考試來體現的,所以,考試的內容也將決定中學教育的大方向。如果從純功利的角度來看,就是考試考哪些內容,學生就會在哪些內容上花費更多的精力。而現在的語文考試更多關注的是語文的技能性和工具性,基本上沒有什么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探察。其實那些語文工具性技能性的內容在學生的未來生活中發揮不了太大作用,這樣就導致了語文學科的考試內容的虛化、形而上學化。我認為不妨在語文的考試內容上加大寫作與閱讀的力度,但不是現在的寫作與閱讀,而應該把寫作與閱讀跟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及精神內核結合起來。加大對文化典籍閱讀的考察力度,并且加重寫作中的個體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融入的探究。換句話說,就是:語文考試要緊扣中國傳統文化典籍與精神內核。
從中觀層面上看,在中學語文課文的選擇上,應加重傳統文化經典典籍的內容。這不僅是一個量上的要求,而且應該是一個質上的要求。對經典的選擇要慎重,要選擇那些真正能體現我們民族的情感與價值選擇的文章,要重視文化的連續性、系統性,而不能零散選文。其實我認為現有的中學語文教材有三重三輕:重現代而輕古代(現代文比重要遠大于古文),重實用而輕情感(議論文比重大于情感隨筆),重詩歌而輕文章(主要針對古代作品,詩歌的比重要大于系統論述價值觀的散文)。有的人可能會以古文過時且無實際作用來置疑對古文的選擇,但我想,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基本上都是蘊含于古文典籍中啊,你不會讀古文,如何能主動去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呢?又如何能讓學生體味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呢?語文本就不是一個實用性學科,那為什么要用那么多實用性的文章來充斥學生的視野呢?中華民族曾是一個詩的國度,但到了現在,詩的言志功能基本上已讓位于文,即使是在古代詩歌中,其言志功能也多是內隱的而不是外顯的,而文的言志功能往往是外顯的。詩與文應該并重甚至以文重于詩。
從微觀層面上看,就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具體教學方面,這更多指中學語文老師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解讀,這其實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現代人來說,古文是難于理解且較為枯燥的,主觀上的接受意愿不會很強,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古文不如學習現代文更輕松,學習那些枯燥的道德觀價值觀也不如學習散文小說更有興趣。所以,對于中學語文老師來說,如何對傳統文化經典典籍作現代性解讀就變得非常關鍵了。也就是說,教師首先得把作品中所蘊含的價值觀進行現代性轉化,將之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這一點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大大降低學生對傳統精神的理解難度,也會增加其實用性,從而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可以從中獲益,可以以之指導現實生活,適應現實生活。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說“……文學名著的閱讀,就是一種發現。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現,也是對自我潛在的精神力量的發現。說到底,這乃是對“人”的發現——它的魅力就在這里。……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發現,通過你的感受、體驗、想象而內化為你的精神。一切決定于你自己?!边@種“發現”要求中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讓自身具備對傳統文化的深刻體悟與理解,然后將之現代化之后透過傳統文化經典反射給學生,進而塑造學生的品格與心靈。
周國平先生在《人的高貴在靈魂》中說過:“作為肉身的人,并無高低貴賤之分。惟有作為靈魂的人,由于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人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貴和卑鄙。由于生存斗爭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彼业氖?,近幾年,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回歸傳統文化的熱潮,我們欣喜的發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把目光投向我們自己的傳承,越來越多的渠道讓青少年開始由表及里地接觸傳統文化的精髓。
總之,改變國人的精神狀態,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我們不能尋求于西方文化,不能依托于道德規訓,而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根本上養成國民的精神自律和道德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