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我國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一金融工具列報(修訂)(征求意見稿)》,此修訂準則有利于規范企業金融工具列示和披露的相關要求,符合我國列報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性。本篇文章對金融工具列報準則相關研究背景進行了解,找出該修定準則與現行準則之間發生的變化,對其在企業中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通過以上分析對修訂準則提出完善建議,以促進金融工具列報準則在企業中實際運用的可操作性。
金融工具 列報 影響 建議
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國際金融業的不斷發展,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一一金融工具列報》,隨后,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企業融資方式發生變化,使得國家、企業及大眾對財務報表和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財政部對《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等的有關內容進行了調整,并頒布了三項新的具體準則。為了實現我國的金融工具列報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傘面趨同,并切實為企業解決其所面對的相關會計問題,我國財政部最終形成了《金融工具列報準則(修訂)(征求意見稿)》(以下稱修訂準則)。通過對我國金融工具列報修訂準則的分析和研究,我以為其意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首先,通過對修訂準則的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企業金融工具列報的內容及方式,有利于提高企業金融工具列報的質量,適應大眾需求;其次,對修訂準則的分析有利于發現我國金融工具列報準則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做改進;最后,通過對我國金融工具修訂準則主要變化的分析,有助于發現當前我國準則與國際準則存在的差異和不同,為修訂準則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修訂準則與現行準則的比較
(1)修訂準則修改了財務報表部分列示項日和附注披露,我國現行的《金融工具列報準則》是按照原來金融工具的分類方式來規范財務報表列示項日和附注披露,因為金融工具分類發生變化,所以修訂準則對企業部分報表列示項日和附注披露內容做了相應修改,使準則更加規范。
(2)修訂準則明確了金融工具減值披露的有關要求,對于金融工具的減值方法,現行的《金融工具列報準則》是按金融工具“已發生損失模型”計提的減值要求進行報表列示和披露的,由于金融工具減值方法的發生了變化,使得修訂準則明確了金融工具減值的披露要求,進一步完善了現行準
(3)修訂準則增加了對套期會計相關披露的要求,我國現行的《金融工具列報準則》中并沒有關于套期會計處理方法及披露的詳細要求,有鑒于此,修訂準則根據套期業務特點、套期會計披露日標等對不同類型的套期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改進,并增加了套期會計相關披露要求。
修訂準則對企業的影響分析
修訂準則首先修訂了由于金融工具分類變化引起的企業財務報表列示項日和附注披露內容變化的有關要求,該修訂準則對企業財務報表列報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保持了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的一致性,這樣可以更好地反映企業間的交易實質,確保可以達到管理者、監管者以及大眾對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要求。其次,修訂準則明確了金融工具減值披露的有關要求,詳細規定了企業信用風險、預期信用損失的計量和減值損失準備等金融工具減值相關信息的列報要求,有利于促進企業及時、足額計提金融工具減值準備,同時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準確獲取金融工具在資產負債表日的信用風險狀況信息,提高企業金融風險披露的透明度。最后,修訂準則增加了對套期會計相關披露的要求,規范了套期會計的會計處理問題,明確了不同套期類型的披露要求。這有利于企業解決套期會計在會計處理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規范了披露要求,方便了財務報表使用者對其披露詳情的理解。
對修訂準則的意見和建議
(1)應進一步完善金融工具列報的內容和格式,修訂準則需要對其適用范圍進行明確,增強報表編制者對金融工具列報準則的理解使得該準則可以在企業中有效實施并有效應用;同時,該修訂準則應該統一金融工具信息列報的位置和規范列報的內容,使財務報表使用者更為方便的理解報表編制內容,避免不同的列報內容和格式影響該準則的實行質量。
(2)要健傘金融資產減值披露,修訂準則首先要對預期損失模型的使用范圍有明確的規定,只有適合使用此模型的行業才可以運用此方法。其次,該修定準則應該對金融資產減值的披露制定更加嚴格有效的規定,要求列示一些數據分析的技術方法,這樣不僅方便對報表編制者實施該準則的引導,還可以增強報表內容的真實性,避免報表使用者造成錯誤判斷。
(3)應規范套期會計信息披露,第一,修定準則應規范套期會計信息披露使用范圍,對有關套期會計信息披露的使用要求給與更多指導,這樣有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企業財務報告內容,不會對監管者、大眾等造成迷惑。第二,修訂準則應提高套期會計信息披露的針對性,企業要按照準則的介紹明確企業所進行的套期活動的套期類型,對于不同的套期類型有不同的披露要求。
(4)應規定財政部、證監會、注冊會計師等監管者的具體監管職責,這有助于監管者切實參與到金融工具列報準則的修訂過程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進行有效分析,使得準則可以有效實施;同時,可以在準則變化的同時及時有效的調整監管標準,以便更好地發揮其監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