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方方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平臺經濟迅速崛起,具有生態性、開放性、共贏性、普惠性的發展特征,昭示商業和管理的巨變。互聯網技術推動7平臺經濟的發展,而平臺經濟的未來是共享經濟,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應用使計算資源正變得成本極低、隨處可得,促使共享程度縱向加深。
平臺經濟 互聯網
分享行為 共享經濟
平臺經濟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詞匯,傳統經濟中的銀行、證券、集貿市場、購物中心、中介公司等所扮演的角色,即屬于平臺經濟,但傳統平臺的經濟活動易受地域、時間、交易規模、信息溝通等條件的限制,其發展受到一定制約。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平臺經濟加速發展,催生了新一輪平臺經濟浪潮。平臺經濟在互聯網時代獲得了全新的規模、內涵與影響力。本文的平臺經濟,專指基于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一系列數字技術驅動的平臺型新興經濟業態。
平臺經濟的特征
(1)生態性:互聯網平臺是新商業生態不斷形成和發展的沃土。平臺上多方之間互動頻繁,企業間競爭充分,創新層出不窮。互聯網平臺,聚合了眾多買方、賣方以及其他電子商務服務商,形成了充滿活力的商業生態圈。
一個開放、協同、繁榮的電商生態系統,幫助更有效地配置資源,體現出“利他”與“分享”的價值,最大程度地實現共贏。這種互聯網協同的爆發力不僅會影響電商生態系統,從供給側、C2B,到智能商業,互聯網協同正在深刻地改變實體經濟,帶來整個商業生態的繁榮。
(2)開放性:開放是新商業文明創新的靈魂。互聯網平臺依托新信息基礎設施和新生產要素,走出了IT時代大企業封閉式、集中控制的信息化道路,踏上了DT時代(Data Technology,也稱為數據技術)為其他企業和個人服務、以激活生產力為目的的“賦能”新征程。
與傳統企業相對封閉式的管理與服務相比,互聯網平臺提供了精準營銷、商務交易、信息互動、溝通協作、數據分析等開放型服務,支撐網絡生態分布式協作,提升了生產力。平臺經濟有開放的產權結構與互動關系,企業向社會開放,決策向員工開放,數據向公眾開放,平臺向伙伴開放。
(3)共贏性:互聯網平臺極大促進多方共贏,提升社會福利。“信息差”成為傳統交易中攫取超額利潤的關鍵。互聯網平臺提供了廣泛的、極低成本的信息撮合機制,人們通過互聯網平臺,高效分享著來自于全天候、全地域的信息,擴展著分享的物品和服務種類、滲透到越來越多的地區。
平臺經濟的深刻影響還體現在其對經濟發展的全局貫穿性,令制度法律、通信基礎設施、生產及生活服務體系、企業/個人等各層均融人其中,并提供了共贏性質的服務、產品、人才、制度等的接人機會。
(4)普惠性:互聯網平臺顯著降低了各方溝通成本、直接支撐了大規模協作的形成,向全社會共享能力,從而激發微經濟活力。平臺為全社會提供無處不在、隨需隨取、極其豐富、極低成本的商業服務。
平臺強大的商業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輸出,降低了門檻,讓中小企業與擁有雄厚資金的大企業站在同一高度的舞臺上。立基于新的基礎設施,平臺共享能力輸出的范圍將更廣,抹平地區以至國家之間的落差,通過接人大規模的社會化協作網絡,各地均可找到經濟發展上的比較優勢和突破口。
互聯網平臺一“分享行為”的賦能者
人們通過Uber,Airbnb等互聯網平臺,使分享的物品和服務種類擴展到更多的地區,“分享”從而成為各界矚目的熱門概念。互聯網平臺是這種“分享行為”的賦能者,個人、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是“分享行為”的參與者,交換信息使得超量物品和服務能夠流通、分享和重新使用是“分享行為”的驅動因素,被認為包括技術突破及資源約束兩個方面。一方面,移動通信、社交網絡和數據處理能力上的突破,讓分享信息的流動成本顯著降低,分享行為更是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另一方面,面臨自然資源的制約,現有的生產制造模式不可持續,超量物品和服務的充分利用提上日程。
“分享行為”帶來的直接受益包括:從環境上看,資源耗費減少,可持續增強;從經濟上看,租用和重復使用,降低了利用成本;從賦權上看,由于價格昂貴而無法使用某些物品或服務的人群,也能得到普惠分享;從參與者上看,分享能力的增強,讓更多民眾成為主動的創業者。
從“分享行為”到“共享經濟”
盡管對“分享行為”的討論熱火朝天,但對新時期的經濟發展來講,強大的商業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輸出才是關鍵,這個意義上的“共享經濟”規模更大,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塑造也更具有變革性的影響。我們不僅談論乘車服務、租房體驗,我們還擁抱電子商務平臺、運用云計算和大數據能力。從“分享行為”到“共享經濟”,既是思路上的拓展,更是供給能力的有力釋放。
如杰里米·里夫金所言,我們跨過“占有”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接人”時代,物品的所有權并不重要,只要在需要時能夠通過租用等方式“接人”使用就好,這體現了“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是“共享”的應有之義。
技術演進促使共享程度加深
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等技術快速推進的新局面下,共享的程度加深。在互聯網/物聯網層次的結構內,感知層的RFID、傳感器、智能終端等源源不斷地收集數據,數據傳輸到網絡層的云計算、大數據平臺上以大規模存儲和處理,包含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商務、智能電網、智慧交通等的眾多智能系統開展智能化、自動化、專業化的應用,從而形成強大的統一網絡,成為經濟、社會的神經中樞。網絡層的云計算、大數據平臺共享化水平前所未有,人們的多樣化需求將得到持續滿足。
例如,滴滴已經成長為移動互聯網領域發展最快的創業公司之一,其核心競爭力是通過大數據的深入挖掘與應用,整合各類城市交通資源,通過共享經濟模式,以及智慧算法智能匹配出行的供給和需求,消除信息不對稱,提高總體效率,降低社會成本,讓出行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因此,信息技術發展中,共享能力是根本;信息經濟成長中,共享原則是核心;信息社會建設中,共享精神是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