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梅
產能的含義、產能過剩的定義
產能是指生產產品的能力,產能過剩是生產產品的能力如果飽和,生產出來的產品將超過社會需要的能力。但產能過剩不僅僅是產品過剩,即使產品不過剩的情況下,產能也有可能過剩。 國際上通行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時,產能發揮85%左右就是正常狀態,就不能稱之為產能過剩。我國還沒有建立對產能過剩定性、定量的科學評價標準。歐美等國家一般用產能利用率作為產能是否過剩的評價指標。設備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間,超過90%則認為產能不夠,有超設備能力發揮的現象。若設備開工低于79%,則說明可能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出現以下狀況之一,即可判斷行業嚴重過剩:1、產品庫存持續急劇上升,銷售呈現停滯狀態;2、產銷率大幅下降,供求關系嚴重失衡;3、產品價格大幅度回落,長期處于成本線以下;4、行業出現大面積的企業虧損,企業被迫舉債經營;5、一批企業相繼倒閉或破產;6、進口嚴重受阻,出口不計成本,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
產能過剩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前幾年投資持續過快增長,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投資明顯過熱,導致產能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需求擴張的速度。表現為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的嚴重失衡,2002--2005年的連續四年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處于9%--13%之間,前者比后者快一倍左右。投資在當期為需求,到下一期則形成供給,供給能力持續地以快于需求(最終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長,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過剩問題。
技術層面的原因使產能擴張相當容易,其表現是供給能力的增長明顯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長。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資金的充分供給、技術進步加速和投資增長體制瓶頸弱化(政府放松對行業準人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給能力加快增長,相反需求能力增長因受許多中長期因素的制約而相對緩慢,這種供給增長和需求增長的潛在差距,為產能過剩提供了可能性。
根本原因是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首先表現在地方政府干預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能力過強。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如果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政府直接推動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轉,那么,投資過度問題便難以抑制。其次,體現在許多產業的技術水平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這使得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投入和產業的數量擴張,以及價格的競爭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上。產業集中度不高.特別是許多行業由于體制方面的原因,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亻(音壬)無法實現資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以體制改革的滯后使得許多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難以實現,其結果往往是產業競爭過度。即一些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難以形成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結果必然使行業投資增長過度問題難以得到市場機制的自我校正。最后,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結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應”也使一些行業投資增長不斷強化。如房地產、鋼鐵、汽車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會資金加倍地向這些部門流入,最終使這些行業產業過度擴張。
產能過剩的危害
許多行業產能過剩,將導致物價總水平明顯下降,形成很強的通貨緊縮壓力,增加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是企業的投資預期和居民的消費預期下降,由此使經濟增長面臨越來越明顯的下調壓力。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導致銀行不良資產明顯增加,金融風險增大。
產品價格大跌,效益大幅滑坡。一些行業由于產能過剩及需求增長的放慢,比如鋼鐵價格大幅下跌,一年之內與3月份的高點相比,至10月末鋼鐵價格跌幅超過了30%。;與此同時,許多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效益明顯滑坡,前10個月鋼鐵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1.2%,比上年同期回落52.2個百分點;前10個月水泥和汽車行業利潤同比分別下降60.6%和36.7%:另外,石油加工、化纖制造、建材和通信設備制造業等重點行業利潤均為負增長。產銷率下降,庫存增加,成本上升。某些年份從3月份開始,工業產品銷售率有5個月出現同比下降,其中8-10月出現了連續3個月的下降。同時,企業庫存量明__顯增加,1-9月份,39個行業中有16個行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超過20%,其中,鋼鐵、石化和化纖工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超過30%。
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某些年份前三季度,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531.7億元,同比增長5 7.6%,其中鋼鐵、石油加工、化纖等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幅接近或超過1倍。1-10月累計,工業企業虧損面達到22.37%,比上年同期擴大0.41個百分點。開工不足,資源閑置浪費。已經出現明顯過剩的行業如鐵合金、電石行業企業開工率已降至不到一半;鋼鐵行業的能力利用率在逐步下降??傮w來講,當前經濟運行開始出現“宏觀喜、微觀憂”的現象。
產能過剩的解決
產能是否過剩,不能只看生產能力和可能的總供給量,更重要的是看有多少需求。但需求是個變量,不容易準確測定。因此,認定產能過剩,需要在縱向對比產量增長過快、過猛的同時,還應同時指出在什么范圍內,在多長的時間區間,相對于多大的有效需求而言。
同樣的產能,質量不同、檔次不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相差迥異。因此,要對行業產能進行結構細分,確定生產能力超額共計的領域和范圍。
解決產能過剩的途徑有二:一是去產能,降溫過熱的投資,調整產能結構,放慢投資速度,適當關停并轉。新的投資做好市場調研,投資與需求保持平衡;二是增加社會對過剩產能產品的需求。廣開刺激消費的門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鼓勵消費,增加對相關產品的需求,解決供給和需求的結構失衡,繞開去庫存和去產能的傳統老路,增加社會的需求,用增量化解存量。
產能過剩是相對的,是特定產品的產能過剩,是特定時期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供給和需求結構失衡造成的。對于已經形成產能的企業而言,一般都是優質企業,對已形成產能無法運轉的過產業加以合理利用。不能把因產能過剩而無法正常運轉的企業看成“僵尸企業”以去產能為名全部去掉,將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