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春
我們要了解職工薪酬、社會保險和稅法之關系,理清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首先就要懂得各自的概念和要素。
職工薪酬、社會保險和稅法概念
(1)什么是職工薪酬所謂“職工薪酬”就是我們按時從單位領取的一定數額的“工資”,1995年1月1日實施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勞動法中的“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以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一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并注明:“工資”是勞動者勞動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把單位支付給勞動者個人的社會保險福利費用,如喪葬撫恤救濟費、生活困難補助費、計劃生育補貼等;勞動保護方面的費用,如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工作服、解毒劑、清涼飲料費用等;按規定未列人工資總額的各種勞動報酬及其他勞動收入,如根據國家規定發放的創造發明獎、國家星火獎、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獎、中華技能大獎等,以及稿費、講課費、翻譯費等排除在了“工資”范疇以外。
(2)什么是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法》講了“第一條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第三條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我們認為它首先是一種依法制定的保障制度,用人單位和個人要依法繳納。
(3)什么是稅法為了保證稅收而制定的法律,所謂“稅收”就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比例按照稅法規定的標準,強制地對社會產品進行分配、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它體現著以國家為主體的特定分配關系。稅收分配形式區別于其他分配形式的質的規定性。又稱稅收形式特征。稅收特征是由稅收的本質決定的。它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職工薪酬、社會保險和稅法之間的關系
我們把三者的概念列出來了,就可以把三者的關系一一道來,職工薪酬是職工為單位付出了勞動而得到的回報,社會保險是依據社會保險法規定,按照工資一定比例由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的,職工薪酬和上繳的社會保險費按照稅法規定是可以稅前扣除的。實際工作中企業在職工薪酬、社會
保險和稅法運用上的弊端
既然三者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但在目前有些信息不能共享的情況下,就現在實際運行中存在著一些弊端。一是單位虛增工作人員,虛開工資,增加稅前扣除;二是單位為了減少開支又要為職工少交保險,向社保部門少報工資,侵害職工權益;三是因虛增工作人員,工資被平均分攤,達不到個稅起征點,偷逃個人所得稅,增加了工資開支,加大了稅前扣除,偷逃了企業所得稅。
解決這些弊端的對策
(1)利用信息共享,每年獲取社會保險繳費基數,與年度職工薪酬總額對比,所發職工薪酬在年度繳費基數總額內,允許稅前扣除,超出部分將予以稅前調整。
(2)根據社會保險繳費人數,核查職工薪酬發放人員,查實有無虛增工資發放人數,虛開工資現象。
(3)改變社會保險征收方式,由稅務部門根據當月職工薪酬發放記錄按月征收,企業按費申報,由稅務征管系統直接比對稽核,征收入庫,并將人員及社保基金情況與社會保障管理部門管理系統實行對接,人員退休時進行待遇核定。
通過上述辦法能堵塞以下幾個方面的漏洞,一是避免了虛增工作人員,虛開工資現象,因為在這方面已經撈不到好處了;二是職工薪酬和社會保險繳費數據不一致現象,使稅前工資和社會保險繳費得到有機統一;三是工資發放人數和社會保險繳費人數有了進行比對平臺,減少個稅的有意流失;四是對隨意侵犯職工權益的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企業不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其所支付的工資就不能稅前扣除,維護了職工正當權益和國家法律的貫徹執行。
[1]李賢莉.職工薪酬會計與稅法處理差異分析[J].會計師,2009( 12): 20-21.
[2]譚靜.職工薪酬準則會計與稅法差異淺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 07):26-27.
[3]范應澤.如何利用薪酬項目體系的設計合理避稅[J].化工管理,2007( 08):25-28.
[4]周迪.論社會保險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J].現代國企研究,2015( 16):87.
[5]張品.我國微型企業薪酬管理涉及的法律問題探究[J].理論觀察,2016( 1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