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運用2008-2014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考察中國市場化進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實證表明,中國市場化進程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是正向的,市場化進程能夠推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同時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會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但金融發展規模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是負相關的,是由于我國金融市場以銀行為主導的體制不完善引致。因此,加快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鼓勵技術創新,完善金融體制,將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并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市場化進程
產業結構調整 實證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效率顯著提升。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和國內市場的變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凸顯。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升,我國三次產業的比重不斷優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構建產業新體系,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依靠現代金融發展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重要趨勢。
目前,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伴隨著市場化進程中,所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各種棘手的問題,值得去學習和研究。那么,市場化進程與產業結構調整中關系究竟如何?市場化進程能否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市場化進程中是否還存在其它因素作用于產業結構調整?市場化進程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機制是什么?基于以上問題,本文試從金融發展水平和技術進步的角度分析,通過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式,來研究中國市場化進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
文獻綜述
樊綱等(2011)的研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總體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化進程主要體現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和制度環境改善等方面。張建清(2014)利用Arellano和Bond等提倡的動態面板數據,實證結果發現市場化進程對經濟增長有著顯著影響,同時地區間市場化水平的差異會加劇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羅榮華(2014)基于省級面板數據,運用變系數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金融發展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而不是產業結構高級化。龔強、林毅夫(2014)指出當產業的技術和產品較為成熟時,風險相對較低,資金回報較穩健,銀行是更加有效的融資渠道;而在技術前沿的產業中,創新和研發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都較高,金融市場能夠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發現,已有的文獻多是從市場化進程或產業結構調整單方面進行研究,并沒有將兩者結合來分析市場化進程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綜上所述,本文試從市場化進程的角度分析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將市場化進程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豐富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理論。在研究過程中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比較全面的分析了市場化進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對市場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此從市場化的角度為更好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出有效的對策思路。
實證分析
(1)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
1.產業調整: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表現為第二、三產業相對于第一產業在GDP中占比的逐步增加,產業結構合理化表現為占據優勢地位的主導產業的有序更替,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最終將超過第二產業。為體現產業結構由低形態向高形態轉變,本文選取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作為衡量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的指標。各?。ㄊ校?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數據、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本文借鑒干春暉(2011) 的做法,用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指標。該比例越高,意味著經濟服務化的程度提升,產業結構升級正在推進。
2.市場化進程:本文采用樊綱、王小魯和朱恒鵬編制的各地區市場化指數為市場化進程變量。該指數是對我國各地區經濟轉軌過程中市場化程度的測度,具有如下幾個特點:對各省市自治區的市場化進程進行比較全面的比較;是持續的測度,提供一個穩定的觀測體系;完全采用客觀指標衡量各地區市場化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避免了主觀評價;基本上概括了市場化的各個主要方面,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市場化進程指數來源于樊綱的《2015年中國市場化指數》。
3.控制變量:
(1)金融發展。金融發展以歷年各?。ㄊ校┐尜J款金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各?。ㄊ校?存貸款金額數據來自于歷年《中國金融年鑒》。
(2)技術創新水平。技術創新水平以三種專利申請受理數量來衡量,三種專利申請受理數量來自于歷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本文旨在分析中國市場化進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根據以往的經驗研究,模型設定如下:
指的是第t年i個省的產業結構調整情況, 指的是第t年第i個省份的市場化進程指數, 指的是第t年第i省的金融發展程度, 指的是第t年第i個省份的技術創新水平, 為隨機擾動項。
(2)實證分析
1.描述性統計
總的來說,產業結構滯后一期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的影響是正向的。從表4模型1的回歸結果可見,市場化進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對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推進產生正向影響,影響系數為0.15。市場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產業的轉型升級,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簡政放權,將會使我國產業結構變得更加合理。
模型2中加入了金融發展程度變量,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金融發展規模每提高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水平將降低0.12個百分點,我國的金融發展規模與產業結構調整存在負相關關系。這與我們的認知存在偏差,可能是因為我們資本市場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龐大的資產、資金和儲蓄是其優勢,但長期的壟斷地位和缺乏競爭使得國有銀行的效率普遍不高,使得中部以國有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部門與實體部門之間不存在良性互動,資金的使用未能達到優化配置,從而未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模型3中加入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技術創新水平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存在正相關關系,具體表現在技術創新水平每增加1個百分點,我國產業結構水平上升0.1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從第一產業不斷向第三產業的演進過程中,技術創新扮演著重要角色,技術進步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在一段時間內會促進第二產業的發展,但會抑制了第一產業的發展,這與配第克拉克定理中的產業結構調整表現為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不謀而合。
模型4中將金融發展水平與技術創新結合一起考慮,發現兩者對產業結構調整都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金融發展和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相互制衡,甚至可能會出現金融發展程度的負向影響會抵消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正向影響。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運用2008-2014年全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考察中國市場化進程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實證表明,中國市場化進程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確實存在顯著的貢獻,以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代表的市場化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過去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缺乏活力等問題,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谏鲜鼋Y論,本文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如下:
(1)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健全市場制度
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健全資本金融市場、土地市場的制度規范,提高市場交易的公開透明度。從全國層面上來說,中國市場化總進程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促進作用,國家簡政放權,不斷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從各地區實際情況來說,東部各地區的市場化進程明顯快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有閑置資金或技術,應該要對中西部地區實現幫扶,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鼓勵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未來產業的發展將趨向于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技術創新的作用將會引領人類走向文明的制高點,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離不開創新。對于現階段的中國來說,要繼續優化第一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不斷完善農業功能定位服務;做強第二產業,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傾斜;做大第三產業,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1]樊綱,王小魯,馬光榮.中國市場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J].經濟研究,2011(9):4-16.
[2]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4-16.
[3]趙文軍,于津平. 市場化進程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J].南開經濟研究,2014(3):3-22.
[4]黃亮雄,安苑,劉淑琳.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基于三個維度的測算[J].中國工業經濟,2013(10):70-82.
[5]顏冬,陳能軍. 金融發展、貿易開放與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研究—基于中國1999--2014 年的經驗數據考察[J].經濟問題研究,2016(8):36-43.
[6]易信,劉鳳良. 金融發展、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轉型[J].管理世界,2015(10):24-39.
作者簡介:黃斯琪,女,1994-,廣西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結構優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