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越發突出,環境事件層出不窮,這嚴重威脅著我們人類的健康與發展,因此,政府的環境規制強度不斷增強。企業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成員,也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也必然受到環境規制政策的影響。本文從環境規制視角出發,探究其對對企業的投資行為、融資行為、生產行為三個方面的影響。
環境規制 企業 影響
引言
目前,環保問題是全球面對的一大話題,也是各國共同關心并竭力應對的一件大事。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國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環境規制政策。2011年3月,“十二五”規劃綱提出,將節能減排列為約束性指標,著力從“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變,改造提升制造業,優化產業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產能。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核心思路。2014年5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環保法修訂案。新的環保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主動公開環境信息且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無可置疑,這些環境規制政策對企業的投資、融資、生產經營等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環境規制政策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
環境規制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主要集中于對環保投資的影響。由于環境問題具有負外部性的特點,公司的股東和管理層普遍缺乏對于環保投資的主動性。對企業而言,環境規制是環保部門的一種硬性要求,可以引導企業的環境行為,如果企業無法達到環境保護的排放標準,環保部門有權對其進行環境處罰,甚至可以強制要求企業關閉或者停產,這無疑會給企業帶來致命的影響。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的加劇,環境規制政策更為趨緊,這也進一步加大了環保部門對污染企業的執法力度,審查標準隨之也更加嚴格,這迫使企業更加注意環境污染問題,加大環境保護的投資力度。
目前有關環境規制對環保投資的影響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分別是“波特假說”和“要素稟賦假說”。“波特假說”認為 ,環境規制可以激發企業進行創新投入,提升產品的性能,增強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實現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要素稟賦假說 ”提出,企業在進行環保投資時會更傾向于權衡環境規制帶來的收益以及所消耗的成本,如果其成本小于收益,則企業在環境規制的作用下會增加環保投資的數量;而如果成本高于收益,則企業在環境規制的影響下會選擇較少的環保投資量。我認為企業要想持久的經營下去,不應當僅僅局限于環保投資帶來的短期利潤的損失,而是應當充分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增加環保投資的數量,不僅可以滿足環保部門的要求,也可以彰顯企業對于環境問題的社會責任感,進一步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有助于良好品牌的建設。
然而有些高污染企業由于環境問題較為嚴重,污染治理成本較高,期間較長,風險較高等原因,即使技術研發成功,后期生產線的改造成本較高,這些企業可能會停止高污染項目的投入,轉而將資金分配到那些時間短、回報高的金融業務,通過調整資金的分配比例,以實現資金的最大利用價值。特別是在金融市場發展迅猛的時代,由于環境規制對企業生產標準的嚴格要求,更多的重污染企業傾向于停止污染嚴重的生產投資,反而更有動機去投資金融業務。
環境規制政策對企業融資行為的影響
從融資方面,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發布通知,對上市企業和再融資企業在污染物的排放標準等方面提出了更為嚴格的審核標準。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實施“綠色信貸”,對高污染的企業在貸款方面進行嚴格審查,對不符合環保部門要求的項目不予發放貸款。這一系列的環境規制政策對企業融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高污染企業,會導致其外部融資更加困難,融資約束加劇。
商業信用也是衡量企業融資能力的重要方面。環境規制趨緊,重污染企業由于受到環保部門的制約,會更加注重環境問題的治理,因而可能會減少當前的生產數量,污染極為嚴重的企業可能因為無法達到環保部門的環境標準而責令停止生產,這對企業的商業信用造成了不利影響。由于上游的原料供應商希望企業及時付清貨款,而下游的客戶因為企業產量的減少會造成供貨出現緊張,訂貨款出現顯著的下降,因此企業的商業信用約束會增強,融資約束更為嚴峻。
環境規制政策對企業生產行為的影響
環境規制政策制約了制造業企業的污染物排放量,明顯改善了環境質量,然而也給企業生產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由于污染企業大多集中于制造業,制造業本身具有成本高的特點,再加上受環境規制影響的環境治理成本,這進一步增加了制造業企業的生產負擔。因而,部分重污染企業選擇減少或者停止當前的生產。但是也存在一部分企業采取了更為積極的態度,他們通過改進生產技術,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清潔生產工藝,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此外,有些企業還對產品的結構、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等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以經濟結構戰略性的轉變來促進環保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實現“綠色”與效率的兼得。
政策建議
(1)適當提高環境規制的強度,進一步刺激企業的創新驅動,激勵企業優化資源的配置效率,改進生產技術水平,通過“創新補償”效應來抵消環境規制給企業帶來的內在成本。政府采取更為嚴格的環境規制政策,嚴格限制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 、廢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要求企業必須執行嚴格的環境規制措施,這將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污染治理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在面臨更強的環境規制政策,往往會更傾向于增加創新投入,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或更換環保設施等方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來減緩或者抵消環境規制政策帶給企業的生產成本,以實現環境規制的“創新補償效應”。
(2)企業應當積極改進生產技術,通過引入更為環保的生產工藝,更換陳舊的生產設備等方式,降低企業廢氣、廢水、廢物等的排放數量,主動承擔起環境治理的責任,為我們的環境改善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近年來我國一直倡導可持續發展,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堅決杜絕污染物的超標排放。因此企業要想長久地發展,在市場上占領主導地位,必須要改進生產技術,優化企業結構。從短期利益來看,可能會暫時占用企業的部分資金,但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積極應對環境問題不僅可以改善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的性能和質量,還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增強企業在同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3)在加強環境規制政策的同時可以適當在在財政政策以及產業政策上對企業給予一定的支持,這有利于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創新資金不足等問題。政府可以對新能源等企業提供更多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的研發創新進行財政支持,對專門從事環保生產的企業以及科研部門提供政策補貼或基金幫助,為企業環保投入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對有利于創新的項目提供一定的稅收減免政策,促使企業實現綠色清潔生產,以達到經濟與環保雙贏的局面。
(4)加強非正式規制的力量,可以通過政府規制以外的其他手段來規制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網絡媒體關注度明顯增強,這給我們的環境治理帶來了一股新的力量。通過網絡媒體這一方式監督企業的環境問題,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可以顯著提升公眾的參與度,強化社會大眾的環保意識,有效的監督和管制高污染的生產企業。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并且完善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的制度,提供更為暢通的信息反饋渠道,賦予公眾更多的權力來直接向政府當局或環保部門提出意見或建議,以及監督和檢舉環境違規企業。
[1]環境規制對企業生產率影響再評估及機制檢驗[J].徐彥坤,祁毓.財貿經濟.2017(38)
[2]環境規制、產權性質與企業環保投資[J].馬珩,張俊,葉紫怡.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
[3]上市公司環境規制、產權性質與融資約束[J].許松濤,肖序.經濟體制改革.2011(04)
作者簡介:洪俠(1992—),女,漢族,碩士,天津財經大學,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