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森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體育賽事相關著作權問題正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司法實踐中,體育賽事相關的著作權爭議主要集中于體育賽事、體育賽事節目是不是著作權保護的對象,賽事轉播權是否屬于著作權等。本文旨在通過理清體育賽事進程中不同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明確體育賽事舉辦和傳播過程中各個環節所呈現的不同內容和權利的法律屬性。
體育賽事
法律性質 可版權性 保護
由新浪訴鳳凰網案引發的問題
北京新浪互聯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經中超聯賽有限責任公司授權,享有在其門戶網站領域獨家播放中超聯賽視頻的權利,2013 年8月1日,原告新浪互聯公司發現被告北京天盈九州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運營的鳳凰網在中超頻道首頁顯著位置標注并提供魯能、富力、申鑫、舜天比賽的直播,認為被告未經合法授權,非法轉播中超聯賽直播視頻,侵犯了原告享有的涉案體育賽事直播節目作品著作權,遂訴至法院。
該案中,原告新浪互聯公司訴稱: “……故天盈九州公司擅自將電視臺正在直播的中超比賽的電視信號通過信息網絡同步向公眾進行轉播的行為侵犯了我方享有以類似攝制電影方式創作的涉案體育賽事節目的作品著作權。”可見,原告認為體育賽事節目是以類似攝制電影方式創作的作品,而法院則認定: “……即賽事錄制形成的畫面,構成我國著作權法對作品獨創性的要求,應當認定為作品。”可見,體育賽事節目的法律定位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體育賽事轉播節目的可版權性
(1)體育賽事轉播節目是一種表達形式
“作品”必須是能夠被他人感知的外在表達,如果只是在我們腦海中構思而不外在表達出來就不能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作品是作者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真實反映、思考、期許,只有通過某種形式表達出來,才能使得我們觀眾、聽眾、讀者或其他得以欣賞,如果沒有表達出來我們無法感知,也就沒有任何的社會價值,無法被復制和傳播,當然也無法由《著作權法》加以保護。只有“外在的表達”才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加以復制。在體育賽事轉播節目當中,體育賽事經過傳播傳達給屏幕前的觀眾,使得觀眾得以欣賞到精彩的體育賽事,本身就是一種表達,因此體育賽事轉播節目是一種表達形式。
(2)體育賽事轉播節目具有獨創性
我國現有立法中對“獨創性”沒有詳細的解釋,根據其字面意思,包含“獨”和“創”兩方面的內容,“獨”是指“源于本人”,其含義其實是獨立創作而非抄襲,是一種“有和無”的判斷;“創”是指一定程度的“智力創作性”,即能夠體現作者獨特的智力判斷與選擇、展示作者的個性,其含義其實是“高與低”的判斷。
在司法實踐中也有法官對獨創性做出了相關的解釋。例如,在新浪訴鳳凰網非法轉播中超聯賽糾紛案中,法院對體育賽事節目的性質做出了界定,認為賽事錄制形成的畫面,具有獨創性,構成《著作權法》的作品。其依據為:賽事現場有多臺不固定角度的攝像機對體育賽事進行錄制,導播通過對這些錄制設備拍攝的畫面進行剪輯、切換,并通過技術手段融入解說、字幕、鏡頭回放或特寫、配樂等內容,在制作過程中融入了大量個個人要素,因此體育賽事轉播畫面具有獨創性,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
體育賽事直播節目的攝制過程大致如下:體育賽事制作者通常會在比賽現場的不同位置布置多臺攝像機,每臺攝像機均由一個資深的攝像師操縱,他們會根據事先計劃好的方案和目標進行自主拍攝,每臺攝像機拍攝的鏡頭,包括比賽場地、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觀眾等,統一被錄制在各自對應的慢動作硬盤中并同時顯示在控制臺,最后導演進行選擇安排播出,并選出精彩的鏡頭進行重播或慢動作播放。在后期播出的視頻中,節目制作者通過提前設定好的故事主線,對歷史數據,球隊和運動員信息進行搜集和統計,設計比分欄模板,并以字幕的形式呈現,同時也融入解說、音樂、燈光等要素。從中可看出體育賽事節目的制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并不是對體育賽事簡單機械的錄制。
體育賽事轉播權的屬性
賽事轉播權,嚴格地說并不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著作權法》、《體育法》等法律均沒有明確對此進行定義。通過研讀眾多法律論著,筆者發現針對賽事轉播權的性質問題目前尚無定論,其中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1)著作權說
“著作權說”認為應當在著作權法框架下探討轉播權的屬性,進而主張賽事轉播權屬于表演者權或是廣播組織權。支持表演者權說法的人認為表演者可指運動員或賽事組織者、主辦單位,表演則指的是體育賽事本身。主張廣播組織權的人則以賽事轉播權中許可或禁止轉播的權利內容與廣播組織權的部分權利內容相一致為由主張將賽事轉播權界定為廣播組織權。這兩種說法的共性是將賽事轉播權歸入知識產權范圍內,通過著作權法的相關概念解釋分析。筆者認為:從賽事轉播權的主體來看,賽事召集者、舉辦單位是體育賽事的“父母”,故享有此權利。因而,賽事轉播權主體并非賽事的參與者、傳播者,賽事轉播權并非知識產權中的表演者權或廣播組織權。
(2)表演者權說
一般體育賽事轉播權應當被界定為“類表演者權”。雖然根據我國《著作權法》以及《羅馬條約》第三條27之規定,運動員并不隸屬于表演者的范疇,但結合《羅馬條約》第九條28,我們可知《羅馬條約》在對表演者范圍進行限定的同時也允許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對表演者的范圍加以擴大。巴西將表演者的范圍擴大到體育表演和體育比賽項目的運動員組織,日本也將體育運動員納入表演者的范疇。因此,我們也可以根據《羅馬公約》的相關規定,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先例,將體育運動員視為表演者。根據前文分析,當前絕大部分體育賽事不能被視為“作品”,運動員對于非“作品”的表演自然不能享有我國《著作權法》所規定的表演者權的保護。但是,從目前奧運會以及亞運會對體育賽事轉播權的開發情況來看,所有的比賽項目中賽事組織者所享有的賽事轉播權都包括新聞報道權、對賽事進行直播或者轉播的權利以及賽事錄像權等。由此,我們可知一般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權利內容與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表演者權的部分財產性權利內容相對應,都是表演者權財產權利的具體體現形式。
[1]參見王遷,《著作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96頁
[2]詳見新浪訴天盈九州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判決書(2014)朝民(知)初字第403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