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傳博 邱桂杰
中國農村人口眾多,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具有廣闊的前景,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電商已經在縣域農村積極開展互聯網+農村金融戰略。但是由于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還很薄弱、農村大量常佳人口是“一老一小”,農業現代化水平還很低。隨著城鎮化發展的重點e經轉移到縣域,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農村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十分必要,將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對未來農村互聯網金融在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鑒。
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
電商平臺 普惠金融
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的必然性
近年來,互聯網在我國農村地區逐漸普及。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6.7%.規模為2.01億;城鎮網民占比73.3%.規模為5.50億,較2016年底增加1988萬人,半年增幅為3.7%。城鄉互聯網普及率持續提升,但城鄉差距仍然較大。普及接入層面,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上升至34.0%,但低于城鎮35.4個百分點;互聯網應用層面,城鄉網民在即時通信使用率方面差異最小,在2個百分點左右,但商務交易類、支付、新聞資訊等應用使用率方面差異較大,其中網上外賣使用率差異最大,為26.8%。農村互聯網市場的發展潛力依然較大。
(l)傳統的金融機構不能滿足農村的需要
傳統的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受農村居民的居住密度、建設成本等諸多因素影響,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普及成為難題,導致機構在農村的覆蓋率比較低。
(2)農戶借款難現象依然存在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戶對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由于農戶沒有合適的抵押物和擔保人,銀行等正規的金融機構很難把錢放心的借給農戶。根據《中國農村家庭金融發展報告2015》的數據顯示,當農戶需要錢時,只有不到15%的農戶能夠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超過70%的農戶更愿意向自己的親友借錢或者選擇民間借貸。
(3)大數據金融的趨勢
互聯網金融將數據的分享、積累以及處理作為核心。其多樣化的數據采集方式,標準化數據獲取流程以及非結構化數據處理工具,分析技術等方式和手段,將大數據完美地融人到了互聯網貸款融資模式中。一方面,這一優勢沖破了信息與成本對中小型企業融資的束縛,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大數據優勢下的借貸服務有著很高的透明度,有利于商業銀行在第一時間內對中小型企業的交易情況、資金運用情況以及信用情況進行相應的查詢及了解,這種及時反饋使得金融機構的貸款向中小型企業傾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型企業融資的困境。
(4)普惠金融需求,迸發強大“生命力”
“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鼓勵股份制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拓展三農業務等精神”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為省內農村發展金融互聯網普惠金融鋪平了道路,也符合金融機構的發展轉型、創新服務和深耕三農市場的整體定位。互聯網金融電商平臺發展存在的問題
(l)普通農戶對互聯網金融需求意愿不強。與城市居民的消費模式不同,在對省內100家農戶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在現有生產規模條件下,農民分散種植經濟作物基本上不需要金融機構貸款,但是隨著農民大量種植經濟作物,產量不斷增加,而分散種植不能直接對接市場,農民的收入一部分被小商小販拿走。51家農戶表示不會、也不打算通過互聯網實現“點對點”銷售,37戶已經在做,12戶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且占收入的大部分。
(2)缺乏新型農村經濟體,沒有品牌意識。電商平臺運營中,當地特色農副產品銷售量占比大,比如多年來種植經濟作物已經形成規模,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大,并小有名氣。但農戶多為“散兵游勇”,“各種各的、各賣各的”,沒有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濟體,進行有組織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直接對接市場。即使有專業合作社但沒有發揮作用。沒有形成“抱成團”的優勢,致使在互聯金融交易中成為弱勢。
(3)農村電商業務發展參差不齊。少數電商發展較好,一部分處于停滯狀態,還有一部分已經停止營業。主要問題是銷售規模小,收入低,無法維持運營人員的工資費用;廣大農民對電商的認知度不高,傳統購物觀念制約;在電商平臺上購買的商品質量及售后服務也存在一些問題;產業化發展滯后,沒有成熟的產品上網銷售。
(4)人才缺乏制約電商業務發展。調查發現,無論是新型農村經濟體,還是互聯網電商平臺發展都面臨著人才匱乏問題。
(5)農村金融知識匱乏,亟待加強宣傳。通過填寫調查問卷和金融知識宣傳活動,發現廣大農民的金融知識相當匱乏,金融風險防范意識較差,使用金融手段理財和消費更的能力有限。
(6) 020模式并沒有顯現出來。該平臺仍然以線下,目前適應的客戶人群,尤其是年輕人比較少,市場營銷力度不夠,社會認知度不高。
(7)平臺注冊企業生命周期與信貸風險管理問題。小微企業是電商平臺的重要服務對象,而小微企業壽命比較短,銀行貸款何時介入何時退出,以及怎樣控制風險需要認真研究和探索規律。
(8)理財業務存在空門點。電商平臺上并沒有此類業務。所以根據收入以及財富狀況,設計理財規劃,進行全生命周期理財服務成為新的課題。
(9)配套政策及監管措施的滯后性
國務院頒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各個領域進行了監管分工,但相關監管部門也沒有出臺相關管理辦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制度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這將直接影響互聯網農村金融經濟的發展。
對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建議
(1)“打造一托二模式”,即依托金融帶動生產和消費。如:依托于商業銀行信用,開展人生理財規劃設計,延長產品生命周期。根據人的生命周期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設計不同的理財規劃產品,成長教育階段的教育金融服務為主,職業生涯創新創業階段的信貸支持為主,進入中產階段的投資理財產品開發為主,進入到養老階段設計財產的分配方案。在上述各個階段當中,將電商平臺嵌入其中,充分發揮其生活服務功能、生產服務功能和金融服務功能。
(2)加大整合力度,將線下商戶整合為線上商戶。利用數據優勢,將在銀行開戶的商戶逐步整合到線上來。
(3)實施粘性客戶開發戰略。實行分層開發,逐步推進的戰略步驟。首先,從內部員工開始,從我做起。其次,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最后,工商企業。從上而下,縣市、鄉鎮、村屯,開展“掃地式”營銷。
(4)加大對潛在客戶的宣傳培訓力度。針對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宣傳方案。讓人們了解并且能夠掌握和使用電商平臺。
(5)將生活服務功能和生產服務功能作為金融服務功能的增值服務。以金融業務帶動其它兩個方面業務的發展,即以金融服務功能促進生產服務功能和生活服務功能的提升,彰顯電商平臺的特色。
(6)引進和培養電商營銷人才。吸引懂電商、懂金融、懂農業的優秀人才到營銷隊伍中來。
(7)建設低成本高效的物流體系,依托于現有的交通網絡,將縣市鄉鎮村屯各個服務站聯系起來,降低成本,縮短物流在途時間。
(8)依托于當地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大力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和倉儲融資,加快電子商務產業同區建設,科學規劃空間布局,吸引有實力的運營商進行整體策劃運營。例如大力發揚農特產品優勢,深入實施農特產品全網銷售戰略,籌建網上農作物交易中心,鼓勵市場主體進駐知名電商平臺。同時推進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開展省內優勢農作物產品的質量溯源。
[l]劉清云.“互聯網+”帶來的營銷機會分析[J].商,2015(21):109.
[2]石磊.中國農村信息化中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2.
[3]中國農村電商十大模式的啟示[J].江蘇農村經濟,2015(04).
[4]王紅,張瑞玉,董曉剛.電子商務與農村經濟發展[J].經營與管理,2014(02):32-34.
[5]潘淑娟等.多層次農村合作金融體系構建[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