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鵬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明星偶像騰空出世、相繼走紅,喜愛和擁護他們的粉絲也是大批出現,從而帶動了粉絲經濟的發展。不得不說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形式,在互聯網時代的快速傳播下,粉絲經濟帶來的巨大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娛樂產業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本文闡述了粉絲經濟的概念,發展歷程、現狀以及分析經濟興起的原因。
粉絲經濟 發展現狀 興起原因
粉絲經濟的概念
對于粉絲經濟的定義,很多學者有不同的說法,筆者認為相對恰當的一種是:在粉絲文化影響下,粉絲和被關注者之間關系形成一種比較緊密的聯系,通過口碑營銷形式收獲經濟利益,從而達到經營創收的目的的一種新型經濟形式。主要有兩種特性,第一是依靠粉絲對于自己的偶像的忠誠度而提高自身的消費行為,第二是精神情感消費對于粉絲經濟的發展起到突出的作用。這兩種特性主要體現在粉絲為了自己的偶像的知名度和銷量,會購買專輯、演唱會門票,以及明星所喜歡或代言的商品等,商家抓住粉絲的心理后衛粉絲用戶提供多樣化的商品和服務,粉絲的種種行為最終轉化成消費,實現盈利,不斷強化粉絲經濟的發展。
我國粉絲經濟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我國的粉絲經濟的繁榮發展,大概有三個高峰期,第一個是時期大概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這個時期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蓬勃發展的十幾年,娛樂文化的發展,使得出現了一批家喻戶曉的歌星,譬如鄧麗君等人,因而那時便有了“鄧麗君迷”,但是并未發展成真正的粉絲經濟。
到了2000年以后,最為標志性的是是2005和人2006年。隨著各種選秀節目的發展,追星族從缺乏計劃性和組織性向有計劃、有組織轉變,甚至逐漸形成”粉絲”產業。新興的粉絲們對自己的偶像十分熱情,而且其為偶像消費的沖動也很驚人。最為典型的是在2005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選秀活動中,全國的“粉絲”為了到長沙來看“超女”,便付出了很大的花銷:從全國各地跑來長沙,并為了近距離看到“超女”,住進湖南廣電中心附近租金不菲的別墅區。在2006年,“加油!好男兒”、“我型我SHOW”、“創智贏家”、“舞林大會”等選秀節目也搬上銀幕,粉絲們支持明星熱情并未減退,據有關部門統計這四檔真人秀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達到了76.89億元,體現出粉絲經濟強大的潛力能量。
第三個高峰期,筆者認為今年的愛奇藝推出的《偶像練習生》可以說粉絲經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偶像練習生》正式開播后僅1個小時播放量便突破l億人次。一直到決賽第二天總播放量達30億次,單期播放量2.5億次;截至4月16日,《偶像練習生》同名微博話題閱讀量破140億,相關微博話題盤踞微博熱搜榜高達652次。《偶像練習生》節目主要是由全民票選出優勝9人,組成全新偶像男團出道,有消息指出,目前“9人組合”的商業報價高達1200萬元。
這一場所謂全民投票、全民參與的節目,充分體現粉絲經濟的讓現階段的偶像市場擁有強大的變現力,粉絲們為了讓偶像排名靠前,不斷發起多輪應援(支援偶像)活動集資,據估算僅針對前20名的選手,就有約50個粉絲組織參與集資,集資金額超過1300萬元,所募資金主要用于投票、線下應援、生日應援等多個方面。這些應援金額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粉絲基數和付費意愿,是粉絲經濟最直觀的體現。此外粉絲們為了給偶像投票,還可以通過愛奇藝賬號投票,或購買節目冠名商農夫山泉產品等,這直接帶動了愛奇藝的會員數量及農夫山泉的銷量。官方數據顯示,3月28日,決賽前農夫山泉舉辦最后一次“購水送票”活動,開售10分鐘內,粉絲便將參與活動的“維他命水”搶購一空,足以窺見粉絲經濟的強大。
粉絲經濟興起的原因
(1)娛樂方式的多元化的經紀公司的包裝
娛樂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偶像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出道,例如參加綜藝節目、拍攝網劇、發行數字專輯等,不再像以前的藝人要想成為偶像的途徑十分有限,只能依靠傳統的模式,新的出道的方式增加,為粉絲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而且,如今經紀公司在推出新的偶像之前,會給每個藝人設定一種人物形象并依此進行包裝,滿足大眾對于偶像的設想,因而會得到一大批擁護的粉絲。
(2)互聯網技術的促進
“粉絲經濟”的迅速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重大推動,互聯網技術不但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而且為大眾提供了解偶像、親近偶像的平臺。通過這些虛擬平臺,粉絲可以及時獲得藝人的最新消息,偶像們也可以通過開通微博和直播等與粉絲進行交流。這些溝通交流的平臺,使得粉絲加強了對偶像的情感依賴和認可,進一步促進了情感消費和物質消費。
(3)移動支付的普遍運用和電商行業的發展
在移動支付時代,因為淘寶和天貓等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為粉絲們追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和方式。粉絲們可以通過支付寶,微信等支付工具輕松地為自己的偶像打賞,購買偶像的專輯,偶像的演唱會門票,偶像代言的產品和各種周邊產品。網民們已養成了良好的付費習慣,愿意為自己的審美、為自己內心的追捧付費,為心儀的偶像買單,向自己的情緒代言人打賞。
(4)越來越專業化經營的粉絲組織。
隨著偶像明星的增多,粉絲群體也是不斷地壯大,區別于90年代的粉絲,現在的粉絲組織具有更強的專業分工和組織性,他們會定期在主流媒體平臺上發布偶像消息來保持偶像的曝光度,同時為其他粉絲提供信息交流、和明星八卦的平臺。此外,一種新型的職業粉絲開始出現,這類粉絲主要是為經紀公司或藝人所雇用,根據藝人的需要在不同場合配合宣傳等工作,使得更好地引領粉絲群體的話題和輿論走向。這一群體的擴大使得粉絲經濟的發展更為有序靈活。
[1]盧揚,王嘉敏:《<偶像練習生>打響粉絲經濟戰》
[2]孫劍:《新媒體環境下跨媒體“粉絲經濟”的發展及內在機制研究》
[3]徐冰:《“粉絲經濟”發展模式及方向研究》
[4]孫慧敏、劉爽:《“粉絲經濟”,想說愛你不容易》
[5]趙爾璐:《現代“粉絲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優劣分析》
[6]雷盼盼、吳虹:《粉絲經濟對現代商業發展的影響和作用研究》
[7]李嘉歡、商建輝:《社交媒體的粉絲經濟探析》
[8]李晗:《推動“粉絲經濟”良性發展的思考》